這一點,沈飛心知肚明。
沈飛在心中仔細盤算著孔希學可能採取的逃避手段。
沒過多久,他的眼中閃過一絲明悟。
沈飛自言自語道:“他孔家除了擅長煽動輿論、驅使那些儒生為他們賣命之外,還能有什麼高招?”
想到這裡,沈飛的嘴角不禁浮現出一抹輕蔑的笑意。
目光中透露出戲謔與不屑,沈飛輕聲說道:“呵呵,孔希學啊孔希學,如果你真的膽敢煽動那些儒生在皇宮外聚眾請願……”
“那可就真的給了我一個取你性命的好機會啊。”
“孔希學,希望你不要讓我失望才好……”
就在這時,從國子監湧出的八千儒生已經浩浩蕩蕩地來到了皇城之外。
他們每人手中都緊握著一本聖賢經典,昂首挺胸、步伐堅定、神情激昂地一路走來。
他們的隊伍整齊劃一,彷彿一支即將出徵的軍隊。
眉宇間透露出銳不可當的氣勢,彷彿對皇權毫無畏懼之心。
在這一刻,他們手中的書本彷彿化作了鋒利的刀劍,只要緊握在手中,就能為他們帶來無窮的勇氣和力量!
這些儒生代表著天下所有的讀書人,他們堅信自已代表著這方天下的正義與真理!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讓開國皇帝收回成命!
當八千儒生抵達皇城之外時,在幾位年長儒生的帶領下,他們迅速整齊地列隊站立。
隨後,他們紛紛單膝跪地,將手中的聖賢之書高舉過頭頂。
齊聲呼喊,聲音在皇城之外迴盪:
“懇請陛下深思熟慮,收回成命!我等讀書,意在啟迪民智,教化蒼生,而非戰場上的廝殺!”
“君子之道,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非以文人之身,行武夫之事!”
“請陛下明鑑,衍聖公孔希學年事已高,不宜前往漠北!”
八千儒生齊聲說完,便如同堅固的壁壘一般,矗立在皇城外,手中的書籍高舉,彷彿是他們心中的信念與決心,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一幕,讓皇宮的御林軍也感到了一絲震驚與無措。
他們面對這群國子監的儒生,既不敢輕舉妄動,又不知該如何是好。
只得將這一情況,迅速上報給皇宮內的陛下。
皇宮深處,朱元璋聽聞訊息後,面色頓時陰沉如墨,胸中怒火如同狂風暴雨般猛烈。
他怒喝道:
“豈有此理!這些儒生,竟敢如此放肆!他們難道忘了,這大明的江山,是朕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嗎?”
“他們口口聲聲說教化蒼生,可亂世之時,他們又在何處?元庭暴政之下,他們可曾挺身而出,為漢人爭取一線生機?”
“如今,大明剛剛建立,他們便敢如此囂張,簡直是無法無天!”
一旁的馬皇后,雖然也對儒生圍宮一事感到不悅,但看到朱元璋如此憤怒,也怕他氣壞了身子。
她出言寬慰道:
“陛下息怒,這些儒生雖然言辭激烈,但終究也是為大明著想。
衍聖公孔希學,畢竟是儒學大家,他的威望在儒生中極高。
陛下若是執意讓他前往漠北,只怕會引起更大的風波。”
朱元璋冷哼一聲,道:“他不去,誰去?孔家先前在元庭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應該為這十五萬將士的安危負責!”
“朕為了這十五萬將士,哪怕是犧牲孔希學一人,也在所不惜!”
馬皇后聞言,微微蹙眉,又問道:“陛下,您有沒有想過,如果孔希學真的蠱惑學子們造反呢?他們現在已經敢圍在皇宮外面了,若再加以挑撥,只怕會生出不少事端。”
朱元璋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之色,道:“他若敢如此,朕便讓他知道,何為君威!他孔希學,縱有千般手段,也休想在大明翻雲覆雨!”
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如炬,深邃而凌厲。
他心中對孔家的觀感愈發沉重,一股難以名狀的憤怒與失望交織在一起。
他深知,孔家這一曾經的儒家聖地,如今卻似乎已被世俗所玷汙,失去了往日的莊重與神聖。
“孔家,昔日之輝煌,如今卻已淪為齷齪之地。
他們為了生存,似乎已經忘卻了先祖的教誨,不擇手段。”
朱元璋喃喃自語,聲音中透露出無盡的悲涼。
他回想起孔子那偉大的一生,為了天下百姓,周遊列國,遊說君王,推行仁德。
孔子一生致力於讓儒家思想成為治理天下的基石,希望以此來教導天下人,使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時光荏苒,到了孔希學這一代,孔家似乎已經背離了這一初衷。
“孔希學等人,他們只知道在朝廷中勾心鬥角,為了一已之私而爭得頭破血流。
他們哪裡還會去關心天下百姓的疾苦?”
朱元璋眉頭緊鎖,語氣中充滿了憤慨。
他回想起徐達率領的北伐大軍被困大漠的艱難處境,而孔希學等人卻置若罔聞,只顧著自已的利益。
他們甚至不願意為朝廷出謀劃策,只知道跟隨孔希學和劉伯溫等人的腳步,尋找自已的利益所在。
“這樣的孔家,已經不再是那個受人尊敬的儒家聖地了。
他們已經淪為了朝廷的蛀蟲,必須予以剷除!”
朱元璋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殺意,他決定要對孔家進行徹底的清算。
他深知,孔家的存在已經對大明朝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他們不僅在朝廷中爭權奪利,更是對百姓的疾苦漠不關心。
這樣的孔家,已經不再是朝廷的助力,而是成為了朝廷的絆腳石。
於是,朱元璋決定採取果斷的措施。
他召見了孔希學,命令他前往大漠,為大明出一份力。
這是朱元璋對孔家的一次考驗,也是他對孔家的一次警告。
“孔希學,你若能在大漠中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我便可以既往不咎。
但若你仍舊執迷不悟,只顧自已的利益,那麼孔家便再無存在的必要了!”
朱元璋的話語中充滿了威嚴與決然。
孔希學聽到朱元璋的話後,心中不禁一顫。
他深知自已的所作所為已經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若再不從命,恐怕孔家真的會有滅頂之災。
於是,他只能硬著頭皮前往大漠,希望能夠為大明立下戰功,以此來挽救孔家的命運。
然而,孔希學在大漠中的表現卻令人失望。
他不僅沒有立下任何戰功,反而因為自已的貪婪和自私而給大明帶來了更大的損失。
這使得朱元璋對孔家的失望達到了極點。
最終,朱元璋決定對孔家進行徹底的清算。
他下令將孔希學等人斬首示眾,並下令將孔家的家產全部充公。
這一決定震驚了朝野上下,但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援。
孔家的覆滅,讓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了朝廷中的腐敗與黑暗。
他決心要整頓朝綱,清除朝廷中的蛀蟲,讓大明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朱元璋坐鎮龍椅,面對元廷與孔家的微妙關係,心中頗有疑慮。
儘管孔家在元廷仍享有一定的地位,他們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但朱元璋深知,一旦他們真的願意出力,元廷定會視其意見為重要參考。
然而,這種可能性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隱患——王保保等元廷將領對於孔家的敬畏與尊重,使得他們不願輕易得罪山東大儒。
隨著儒家思想在元廷的深入,即便是在異族統治下,儒家文化依然被視為治國之基。
元廷在興盛時期,對大儒的禮遇有加,高官厚祿不在話下。
孔希學作為衍聖公,其身份之尊貴,待遇之優厚,更是令人羨慕。
朱元璋深知,只要孔希學出面,必然能在元廷中引起一番波瀾,甚至可能為大明的十五萬將士帶來一線生機。
然而,糧草的日益減少,死亡的陰影步步緊逼,讓朱元璋不得不盡快作出決斷。
他原本計劃讓孔希學等人前往大漠,以他們的影響力為將士們爭取生機。
但馬皇后卻對此持反對意見,她認為這些山東大儒雖為書生,卻未必能適應大漠的艱苦環境,更何況他們一旦感到威脅,可能會鼓動國子監的儒生起來反抗,屆時局面將難以收拾。
馬皇后的話讓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一旦十萬儒生起勢,其影響力將不可估量。
這樣的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整個大明。
面對這樣的局面,他如何能輕易下令殺戮呢?
然而,朱元璋也深知十五萬將士的生死存亡迫在眉睫,他不能坐視不理。
他憤怒地質問馬皇后,難道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將士們陷入絕境嗎?但馬皇后卻堅定地認為,讓孔希學去大漠並非明智之舉,她擔心孔希學一旦得知此事,會利用自已的影響力蠱惑儒生,引發更大的動盪。
就在兩人爭論不休之際,毛鑲匆匆闖入大殿,帶來了一個驚人的訊息——孔希學竟然真的蠱惑國子監學子,開始批判朝廷的不作為。
第102章 呂后下場為例,不得越雷池一步!
這個訊息讓朱元璋和馬皇后都震驚不已,他們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地步。
馬皇后嘆了口氣,搖頭道:“你自已看看,這些山東大儒可不是吃素的。
他們精明得很,一旦覺得自已受到威脅,就會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
朱元璋面色鐵青,怒喝道:“豈有此理!毛鑲,立刻調集人馬,給朕把孔希學這廝給抓起來!”
他深知,一旦孔希學真的蠱惑了十萬儒生起來反抗,後果將不堪設想。
馬皇后在朱元璋的憤怒聲中,平靜地踏前一步,她的眼眸中閃爍著深思熟慮的光芒,輕聲勸道:“陛下,請您冷靜片刻,切莫因一時之怒而鑄成大錯。
這天下,是您的天下,是百姓的天下,更是大明朝廷的天下,而非某一家、某一派之天下。”
朱元璋聞言,眉頭緊鎖,他深吸了一口氣,努力平復心中的怒火。
他明白,馬皇后的話並非空穴來風,大明朝廷的穩固,需要平衡各方勢力,而非一味以強權壓制。
“那些山東大儒,他們自詡為儒家正統,卻忘記了儒家思想中‘仁愛’與‘中庸’的真諦。
他們藉由孔希學之口,蠱惑國子監的儒生,批判朝廷,此等行為,確實令人憤怒。
但陛下,我們若因此便動輒殺人,恐怕會激起更大的反抗。”
馬皇后繼續說道。
毛鑲在一旁,雖然身為錦衣衛指揮使,但他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
他恭敬地拱手道:“陛下,臣認為皇后所言極是。
我們當以智取勝,而非以力服人。
臣已派人暗中監視孔希學等人的動向,一旦有任何過激行為,臣必會及時上報。”
朱元璋聽著毛鑲的話,心中的怒火逐漸平息。
他點了點頭,道:“好,朕知道該怎麼做了。
傳令下去,加強國子監的警戒,但不必過於緊張。
同時,朕會派人去與孔希學等人交涉,希望他們能夠迷途知返。”
馬皇后見朱元璋冷靜下來,心中也鬆了一口氣。
她補充道:“陛下,朱標皇子性格沉穩,善於處理複雜局面。
或許我們可以請他過來,一同商議對策。”
朱元璋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讚賞。
他點了點頭,道:“好,就依你所言。
去請標兒過來吧。”
不一會兒,朱標便匆匆趕來。
他見到朱元璋和馬皇后,恭敬地行禮後,便坐在一旁,靜靜聆聽他們的對話。
朱元璋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告訴了朱標,然後問道:“標兒,你覺得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場危機?”
朱標沉思片刻,道:“父皇,兒臣認為,我們當以和為貴。
首先,我們可以派人去與孔希學等人溝通,瞭解他們的真實意圖和訴求。
其次,我們可以適當讓步,給予他們一些利益上的補償或承諾,以平息他們的不滿。
最後,我們還可以透過加強文化教育,提高百姓的素質,從根本上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
朱元璋和馬皇后聽罷,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他們知道,朱標的建議既考慮到了朝廷的穩定,又顧及到了百姓的福祉,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最終,在朱元璋和馬皇后以及朱標的共同努力下,這場由孔希學等人引發的危機得以圓滿解決。
大明朝廷也因此更加穩固,百姓的生活也更加安定和諧。
在宮牆深深的大明皇宮之中,夜幕低垂,星辰點綴,然而,一位身負重任的皇帝卻難以安心。
朱元璋,這位一代梟雄,此刻正面對著馬皇后的殷切關懷,心中五味雜陳。
“陛下,您何時能摒棄那份衝動與魯莽,真正地去守護這大明江山呢?”
馬皇后的話語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臣妾不止一次地提醒您,開創基業固然不易,但想要將這基業穩固,更是難上加難啊。”
朱元璋聽後,微微頷首,他拉著馬皇后的手,讓她在身旁坐下,然後沉聲道:“皇后的擔憂,朕都明白。
這大明江山,是朕與眾多將士們一同打下的,朕自然會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