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輕輕嘆息,提醒道:“陛下,一會兒標兒要來,您與他商議時,務必保持冷靜,不要輕易動怒。”
朱元璋點了點頭,表示明白,隨後他道:“皇后放心,朕會好好考慮的。
你先回宮休息吧,讓朕一個人靜一靜。”
馬皇后見朱元璋的怒氣有所平息,心中稍安,便站起身來,準備離去。
她開玩笑道:“陛下這是嫌臣妾在這裡礙事了嗎?”
朱元璋連忙搖頭,笑道:“皇后哪裡的話,有你在朕身邊,朕才覺得心安。
只是此刻朕需要靜思,不願讓你太過勞累。”
馬皇后聽後,嘴角露出一絲苦笑,她知道朱元璋是真心關心她,便道:“陛下這張嘴,何時也變得如此會說話了?臣妾可不喜歡聽這些甜言蜜語。”
說完,她輕輕拂袖,轉身離開了宮殿。
她知道,後宮不得干政的規矩,是朱元璋多年來一直強調的。
尤其是以漢朝呂后的下場為例,讓後宮嬪妃們都要時刻警醒,不得越雷池一步。
在後宮中,馬皇后是眾人的楷模,她嚴於律已,將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
而在朝政上,她則從不干涉,始終保持著一份清醒與冷靜。
她深知自已的職責所在,也一直在為朱元璋分擔著後宮的瑣事。
與此同時,在東宮太子府內,太子朱標正為徐達北伐之事憂心忡忡。
這場北伐已經持續多日,朝廷卻遲遲未能拿出一個有效的應對之策。
作為大明未來的儲君,朱標比任何人都更加擔憂這場戰爭的結局。
他深知大明將士的艱辛與不易,十五萬大軍深入大漠追擊元廷餘孽王保保,若是稍有閃失,便可能全軍覆沒。
這對於大明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朱標不敢想象,若是這十五萬將士折損在大漠之中,大明將如何在未來的十幾年內恢復元氣?更別提發動一場哪怕是小規模的戰爭了。
因此,他必須儘快拿出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來應對這場危機。
然而,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卻各執一詞,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見。
朱標心中焦急萬分,他不知道自已該如何是好。
“難道我大明就真的沒有人能夠想出辦法來了嗎?”
朱標在心中默默地問著自已。
他想到了沈飛這位大儒的反對聲音以及他在朝中的影響力。
然而,他也明白自已不能僅憑一已之力去對抗整個朝廷的輿論。
他坐在太子府中,心中煩亂不已。
他知道自已必須儘快做出決定否則大明將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之中。
然而他卻感到自已束手無策、孤立無援……
“此事不可輕忽,我得儘快與父皇商討,不能任其發展下去。”
朱標言罷,正欲起行。
恰在此時,毛鑲的身影出現在太子府,由侍衛引領,正緩緩而來。
朱標看到這一幕,喜出望外,立刻迎上前去。
“太子殿下,皇上召您入宮。”
毛鑲傳達了口諭。
“來的正好,我也正要找父皇商議要事。”
朱標介面道。
毛鑲面露訝異,“殿下已經知道發生何事了嗎?”
“難道又出了什麼新的變故?”
朱標反問,眉頭緊鎖。
“臣以為太子已經知情,是孔希學等山東學派的大儒,在國子監煽動儒生們非議朝政,情形相當嚴重。”
毛鑲沉聲彙報。
朱標聽後,面色驟變。
他記得之前在奉天殿前,那些儒生們就曾公然集結,意圖對沈飛不利。
沒想到如今又生事端,這確實出乎他的預料。
“豈有此理,孔希學是失心瘋了嗎?他難道不清楚父皇的意圖?”
身為朱元璋之子,朱標對父皇的心思瞭如指掌。
朱元璋向來對那些山東大儒沒有好感,時常會稍加打壓,防止他們勢力坐大。
但自從北伐失利之後,這些人彷彿得到了某種鼓舞,紛紛跳出來與朝廷作對,簡直就是在自尋死路。
“這些山東大儒究竟在想些什麼?難道是鬼迷心竅了嗎?有沒有派人去監視他們?”
朱標怒氣衝衝地問道。
“回殿下,臣已派人嚴密監視。
皇上有旨,一旦他們有過激之舉,即刻……”
毛鑲話未說完,但做了一個手勢暗示。
朱標對此並不感到意外,他很清楚,這類事情一旦失控,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些人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他們最終會為自已的愚蠢付出代價的。
現在,我們先去見父皇吧。”
與此同時,孔希學踏入國子監,他的三言兩語迅速激起了儒生們的憤怒。
他們隨即走上街頭,高呼口號,對朝廷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彷彿朝廷在他們眼中已形同虛設。
“朝廷無能,坐視我大明將士受困而不顧!”
“朝廷內奸橫行,元廷的勢力已然滲透到我大明的心臟地帶!”
“必須嚴懲叛徒,懲治國子監的敗類沈飛!”
“文武百官必須挺身而出,我們不能放棄北伐的大業!”
“必須剷除內奸,還我大明一個清淨的江山!”
隨著國子監的儒生們湧上街頭,整個城市都沸騰了起來。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高聲呼喊著批判朝廷的口號。
“我們是不是應該採取行動了?”
隱藏在暗處的錦衣衛們躍躍欲試,他們無法容忍這樣的混亂局面。
“稍安勿躁,指揮使大人還未到來,我們必須保持冷靜。”
“我大明豈能由這幫書生說了算?必須殺一儆百,讓他們知道厲害!”
“千萬不可輕舉妄動,一切等皇上的聖旨再說。”
錦衣衛們雖然心急如焚,但在沒有毛鑲的命令之前,他們絕不敢輕舉妄動。
在這喧囂的街市之中,目睹那些儒生和平民百姓被某種無形的力量牽引至如此境地,我心頭湧上一股難以名狀的無奈與不甘。
“我錦衣衛何曾如此瞻前顧後,畏首畏尾?”
我低聲自語,心中充滿了對現狀的不滿。
“正是,我們行事向來果斷,此刻何不先斬後奏,我相信聖上亦會理解我們的苦衷。”
旁邊的一名同僚附和道,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那些閒得蛋疼的人,恐怕是未曾意識到此舉背後的嚴重性。”
我冷言嘲諷,對於他們的無知感到憤怒。
“且看吧,待到他們嚐到苦頭,便會明白,批判朝廷,便是對聖上決策的質疑,屆時豈能逃脫株連之禍?”
我嘆息道,望著那些被矇蔽了雙眼的儒生。
圍觀的人群中,議論聲此起彼伏,他們顯然對眼前發生的一切感到困惑和不解。
“國子監的學子們究竟要鬧哪樣?”
有人疑惑地問道。
“國子監本是朝廷的搖籃,怎會有如此膽大包天的學子公然反對朝廷?”
又有人驚歎道。
“這背後定有黑手操縱,大明江山豈能容得此等亂象?”
一名老者搖頭嘆息,目光中流露出對時局的憂慮。
“我輩小民,只求安穩度日,可不願被這等事端牽連。”
一名婦人低聲道,她的眼中滿是對和平的渴望。
眾所周知,大明的今日來之不易,歷經戰亂,方得此太平盛世。
改朝換代固然能帶來新的希望,但若是任由這些儒生胡作非為,豈不是要將這大好河山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你們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還是回家去吧!”
人群中,有人開始大聲斥責那些儒生,言辭尖銳刺耳。
更有甚者,拿起手中的物品朝他們扔去,試圖阻止他們繼續鬧事。
然而,在孔希學的蠱惑下,這些儒生已經失去了理智,他們堅信自已所作所為是為了大明的未來。
“我們站出來,正是為了大明的未來,你們這些無知之輩,怎能理解我們的苦衷?”
一名儒生高聲反駁道。
“真是可悲可嘆,你們被人當槍使還渾然不覺。”
又有人嘆息道,對儒生的盲目感到無奈。
“父老鄉親們,請相信我們,我們是在為你們爭取更好的生活。”
又有儒生站出來呼籲道,他們試圖用自已的信念感染周圍的人群。
然而,無論是儒生還是百姓,他們都只站在自已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儒生們堅信自已的所作所為是正義的,是為了百姓的福祉;而百姓們則認為這些儒生只是吃飽了沒事幹,在鬧事而已。
“各位學子們,請堅定你們的信念,不要被這些無知之輩所動搖。”
有人站出來為儒生們打氣助威。
然而,孔希學卻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
他並沒有親自參與其中,只是暗中操控著一切。
他派遣了許多人混入儒生之中,以確保事態的順利進行,並繼續為儒生們灌輸思想,讓他們堅信自已的所作所為是正義的。
朱標站在遠處,目睹著眼前的一切,心中不禁湧起一股不祥的預感。
他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地步,那長長的隊伍已經阻擋了他們前往奉天殿的道路,使他們無法前行。
\"父皇,此路更為幽靜,請隨兒臣移步。
\" 毛鑲眼神示意,引領著朱標避開熙熙攘攘的街道,終於來到了莊嚴肅穆的奉天殿外。
朱標還未站穩,便聽見殿內傳來朱元璋的聲音,顯得異常嚴厲。
除了朱元璋本人,還有他信賴的貼身太監劉和在一旁,兩人的對話中透露出對《論語》的深深不滿。
“此書盡是異端邪說,蠱惑了多少我大明的學子,定要焚燬以正視聽!”
朱元璋的聲音堅定而決絕。
劉和雖然心中不贊同,但深知此刻不是直言不諱的時候,他微微躬身道:“陛下,此書雖為儒家經典,但焚燬之事需慎之又慎。
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若此舉過於激進,恐引起不必要的風波。”
朱元璋聽後,面色一沉:“劉和,你是覺得朕沒有決斷之力嗎?這大明江山,朕說了算!朕說它是異端邪說,那便是異端邪說!”
劉和見狀,心中一緊,連忙退後幾步,低頭不語。
他本欲勸諫朱元璋三思,但見馬皇后離世後,朱元璋的脾氣愈發暴躁,便不再多言。
此時,朱標聽到殿內對話,心中大驚。
他萬萬沒有想到,父皇竟要對儒家下手,尤其是對孔家。
他深吸一口氣,快步走進殿內。
“父皇,兒臣有要事相告,此舉萬萬不可。”
朱標來不及行禮,便急切地開口。
朱元璋見朱標到來,眉頭一挑:“標兒,你來得正好。
朕已決定,要對儒家這股歪風邪氣進行整治。”
說著,朱元璋將手中的《論語》重重摔在地上,臉上滿是不屑。
朱標見狀,連忙將書撿起,放在一旁的桌子上,然後恭敬地說道:
“父皇,兒臣知道您對此事感到憤怒,但將《論語》批判為異端邪說,恐怕並非明智之舉。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對我大明有著深遠的影響。
孔希學等人雖然行事有欠妥當,但他們的初衷也是為了大明江山。”
朱元璋聽後,怒氣更甚:“標兒,你怎可如此說?他孔希學不學他先祖之道,卻學那文武百官在背後蠱惑人心,反對朕的決策,這還叫為了大明?”
朱標見父皇如此激動,連忙安撫道:“父皇息怒,兒臣並非為孔希學開脫。
但他確實也是出於對我大明將士的關心,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父皇是聖明之君,自然能判斷他的行為是否合乎朝廷的利益。”
朱元璋聽後,臉色稍緩,但仍未完全平息怒火。
他沉吟片刻,然後沉聲道:“標兒,你且退下。
此事朕自有決斷。”
朱標知道父皇的脾氣,不敢再多言,只得退下。
但他心中清楚,此事並非易事,還需從長計議。
在明朝的風雲變幻中,山東大儒這一群體確實成為了朝廷的一個難題。
他們並非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為朝廷分憂解難,反而時常以推卸責任為能事,這無疑是令人憤慨的。
然而,這並非全然的負面,畢竟他們也承載著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揚。
提及沈飛,這位在朝廷中備受矚目的人物,他的安危始終牽動著朱元璋的心絃。
朱元璋深知,沈飛乃是朝廷的棟樑之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他特意將沈飛安排在太子府內,以確保其安全無虞,同時也期望他能為朝廷貢獻更多的智慧與力量。
“父皇請寬心,兒臣定會竭盡全力保護沈飛。”
朱標鄭重地承諾道。
他深知父皇對沈飛的重視,也明白自已的責任所在。
因此,他時刻關注著沈飛的動向,確保他不受任何傷害。
“沈飛可有何反應?”
朱元璋關切地問道。
朱標搖了搖頭,表示沈飛並未發表任何言論。
這讓朱元璋感到有些意外,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保護沈飛的決心。
沈飛的存在,無疑觸動了山東大儒和淮西黨之間的敏感神經。
這兩大勢力之間的爭鬥由來已久,他們在朝堂上互不相讓,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明爭暗鬥。
然而,沈飛的出現卻讓他們暫時放下了成見,聯手對他進行打壓。
這種局面讓朱元璋感到十分棘手,他深知解決這一問題並非易事。
孔希學作為山東大儒的代表人物之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他明白,如果不能有效地應對沈飛的挑戰,那麼他們在朝廷中的地位將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因此,他開始鼓動國子監的儒生們走上街頭,向朝廷討要說法,並公開反對朝廷的決策。
這一行動雖然看似魯莽無知,但卻實實在在地打在了大明朝廷的軟肋上。
大明王朝剛剛統一不久,元廷和其他勢力依然存在,朝廷面臨著嚴峻的外部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依靠淮西黨來守護江山顯然是不夠的。
而山東大儒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他們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只要他們振臂一呼,天下的讀書人必定會紛紛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