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章 毒計

他原本堅定的眼神中,此刻卻多了幾分掙扎與無奈。

他彷彿看到了孔家九兄弟並肩作戰的壯烈場景,也看到了他們可能面臨的生死離別。

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此刻也都被沈飛的話語所震撼。

他們從未想過,一個年輕人竟能有如此膽識和魄力,敢於將孔家九兄弟一同推向戰場。

這種狠辣與果決,讓他們對沈飛產生了深深的忌憚。

朱元璋在聽完沈飛的建議後,心中也湧起了一股豪情。

他深知,此刻正是需要孔家子弟挺身而出的時候。

於是,他毫不猶豫地下令,讓衍聖公孔希學帶領孔家九兄弟前往戰場的第一線。

隨著朱元璋的命令下達,朝堂上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

孔希學雖然心中忐忑不安,但也明白自已無法拒絕。

他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默默地退出了朝堂。

沈飛看著孔希學離去的背影,心中卻並無半分波瀾。

他知道,自已與孔希學的交鋒只是開始,未來的路還很長。

但他也清楚,自已並非是為了與儒家為敵而站出來說話,而是為了整個大明的未來。

回到太子府的沈飛,開始深入思考起自已未來的道路。

他意識到,自已雖然在朝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要想真正改變這個時代的格局,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不再將希望寄託在國子監的學子們身上,因為他們已經被儒家思想深深地束縛住了。

沈飛開始更加專注於自已的學業和修行,他希望能夠透過自已的努力,為大明王朝帶來一絲新的氣息。

他知道,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只有那些敢於冒險、敢於創新的人,才能在這個時代中脫穎而出。

在詹事府的這段時間裡,沈飛對於整個大明王朝的學子們產生了深深的失望。

他看到了他們的盲目和愚昧,也看到了他們對於儒家思想的盲目崇拜。

但他並沒有放棄,他相信只要有人敢於站出來挑戰傳統、敢於創新、敢於為整個大明王朝的未來而奮鬥,那麼這個時代就一定會有所改變。

過了一會兒,太子朱標踱步至沈飛身側,今日所發生之事讓他內心充滿了憤懣與不解。

他難以理解,明明沈飛才是洞察一切的人,怎會在衍聖公孔希學的輿論攻勢下,反被扣上了莫須有的罪名。

這位平日裡他尊為儒道典範的衍聖公孔希學,此刻在他眼中似乎變得陌生而虛偽。

然而,作為大明王朝的未來掌舵人,太子朱標心中的憂慮遠不止於此。

他深知,徐達將軍所率領的十幾萬大軍若被元庭在大漠中殲滅,那麼大明王朝想要再次積聚起足夠的力量北伐元庭,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這份憂慮讓他不禁眉頭緊鎖,面色凝重。

朱標走到沈飛面前,帶著一絲憂慮與期待問道:“沈先生,對於衍聖公孔希學此次前往元庭一事,您如何看待?他能否成功?”

沈飛聞言,臉上浮現出一絲冷笑。

他深知衍聖公孔希學的真實面目,對於太子的期待,他有些不忍直接打破。

他瞥了一眼朱標那因擔憂前線戰事而略顯蒼白的面容,心中不禁想起了後世史書中關於朱標的記載。

這位原本繼承皇位無虞的太子,卻因身體孱弱而英年早逝。

沈飛心中一嘆,不願讓太子再為這些憂愁所困。

他輕描淡寫地說道:“衍聖公既然為大明天下,自然會竭盡全力。

他或許會效仿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然而,沈飛心中卻清楚,這不過是一句寬慰之語。

他深知孔希學等人的真實意圖,他們絕不會真的前往漠北,而是會想盡一切辦法讓皇帝收回成命。

沈飛嘴角微翹,心中已有計策。

太子朱標見沈飛如此說,心中的憂慮稍減。

他轉而開始安撫沈飛,擔心他因今日之事對朝廷心生怨懟。

沈飛卻只是淡淡一笑,表示自已並不在意。

然而他心中卻早已有了對付孔家的計劃。

另一邊,孔希學在接到聖旨後如同失了魂一般走出了皇宮。

他知道自已已經站在了風口浪尖之上,無論自已如何貪生怕死,如今都不得不前往漠北。

清風吹拂之下,他臉上的掙扎之色愈發明顯。

他心中暗罵沈飛:“沈飛啊沈飛!你真是夠狠的!”

“這一道深深的裂痕,已然在我們之間無法彌補。”

孔希學此刻的心中充滿了懊悔,但他深知與沈飛的紛爭已經無可挽回。

他意識到,自沈飛接管國子監,以他的獨特理念挑戰儒家傳統開始,兩人之間就已經形成了無法調和的矛盾。

沈飛不僅挑戰了他的權威,更動搖了整個孔家在文壇的領袖地位。

孔希學深知,若今日不借輿論之力對沈飛進行攻伐,未來孔家在大明文壇的地位將岌岌可危。

為了維護孔家的尊嚴和儒學的正統,他不得不採取行動。

然而,這次行動的後果,卻是孔希學始料未及的沉重。

當得知自已即將被派遣至漠北,與那些野蠻而強悍的蒙古人對決時,他的內心充滿了恐懼與不安。

他清楚,蒙古人與漢人截然不同,他們不講禮儀,只憑手中的刀劍說話。

面對這樣的敵人,孔希學深知自已無力抵抗,更無法與之進行正常的溝通。

一想到即將面臨的危險,他的心中便充滿了陰霾。

在深深的惶恐與掙扎中,孔希學下定了決心:“我絕不能前往漠北!”

他緊握著雙手,心中急速思索著破解困局的方法。

對於周圍學子的恭敬行禮,他視而不見,面色冷若冰霜。

在無數儒生的注視下,他突然想到了一個既能接旨又不必赴險的辦法。

皇宮之外,孔希學開始利用自已最大的優勢——他在大明士子心中的崇高地位。

自漢代以來,儒學一直是大明王朝的官方哲學。

作為孔子的直系後裔,孔希學擁有影響天下輿論的力量。

他深知,只要自已出面發聲,就能輕易改變天下士子的看法。

於是,他計劃利用這一點,向皇帝施加壓力,迫使皇帝收回成命。

他計劃公開質疑沈飛的理念,指責其宣傳歪理學說。

他相信,只要他一呼百應,天下士子就會跟隨他的腳步,將沈飛的思潮貶為異端邪說。

屆時,皇帝為了維護儒學的正統地位,必定會重新考慮派遣他前往漠北的決定。

這個計劃一旦成功,孔希學就能避免前往漠北的厄運,同時又能維護孔家的尊嚴和儒學的正統地位。

孔希學,這位被譽為衍聖公的儒學大家,胸中燃燒著一股不屈的火焰。

他深知,身為孔聖的直系子孫,肩上承載著傳承儒學、弘揚聖道的重任。

而今日,他更是懷揣著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要挺身而出,為儒學的尊嚴而戰,為天下士子的聲音而吶喊。

他站在風中,眼中閃爍著決然的光芒,彷彿看到了前方的道路雖充滿荊棘,但心中的信仰卻如明燈般指引著他前行。

他深知,此次行動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但他早已做好了準備,準備以一顆赤子之心,去撼動那朝堂之上的帝王之心。

他疾步如飛,奔向國子監的方向。

在那裡,八千儒生正赫然而立,他們曾是孔希學的學生,也是他的同袍戰友。

他們一同經歷過風風雨雨,一同為了儒學的傳承而努力。

而今,他們再次並肩作戰,為了儒學的尊嚴,為了天下士子的聲音。

孔希學站在眾人之前,他的目光掃過每一張熟悉的面孔,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這些儒生都是他的驕傲,都是儒學的瑰寶。

他們自幼便耳濡目染儒學,將儒家典籍視為心中的聖經。

他們堅定信仰儒學,將其視為生命中的一部分。

然而,當沈飛的學說如狂風般席捲而來時,他們也曾感到迷茫和動搖。

但孔希學深知,儒學是他們的根,是他們的魂。

他們不可能輕易拋棄經營了一輩子的儒學,去追隨那些短暫的思潮。

因此,當孔希學決定攻殲沈飛時,這些儒生毫不猶豫地站在了他的身後。

他們知道,孔希學不僅是他們的老師,更是他們的領袖。

他們願意跟隨他的腳步,為了儒學的尊嚴而戰。

朝堂之上,雖然不是他們這些儒生能去的地方。

但他們知道,孔希學正在為他們爭取尊嚴和權益。

他們靜靜地等待著孔希學的歸來,期待著他帶回勝利的訊息。

當孔希學終於出現在他們面前時,他的臉上帶著一絲看破生死的淡然。

他掃視著這些堅定的儒生,心中充滿了欣慰和自豪。

他知道,這些儒生都是他最堅強的後盾。

他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看到你們如此堅定儒家之學,吾心甚慰。”

他的聲音鏗鏘有力,充滿了堅定和自信。

他告訴他們要堅定內心所想,努力溫習聖人典故,爭取為大明做出自已的貢獻。

然而,在說到自已時,孔希學的聲音卻變得有些蕭索和無奈。

他告訴他們自已恐怕無法看到他們造福蒼生的那一天了。

因為他知道,自已已經身患重病,時日無多。

但他仍然希望他們能夠繼續為儒學而奮鬥,為天下士子的聲音而吶喊。

這幾句話如同晴天霹靂一般,響徹在八千儒生的心中。

他們沒想到儒學魁首孔希學竟然會有如此悲壯的言辭。

他們紛紛向孔希學詢問原因,想知道朝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孔希學深吸了一口氣,平復了一下自已的情緒。

他告訴他們自已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只是看到了徐達將軍率領的軍隊在漠北被蒙古軍隊拖累的困境。

他深知這是一個嚴重的危機,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當談及那十幾萬英勇將士的生死懸於一線,即將被元庭的鐵蹄無情吞噬之際,孔希學的面容彷彿被一道璀璨的光芒所照亮。

他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激昂地說道:

“我雖已步入暮年,但心中仍懷揣著熱血與豪情!我雖一生沉浸在聖賢的教誨之中,但我亦能拔劍而起,為了大明的疆土和子民,奮勇殺敵!”

“我曾與世無爭,但此刻我願挺身而出,與那十萬蒙古大軍正面交鋒,誓要救出我大明的勇士們!”

“陛下深感事態緊急,特命我這讀書人前往漠北,協助徐達將軍抵禦外敵。

此行雖充滿未知與危險,但我願以畢生所學,為國家的安寧盡一份綿薄之力。”

孔希學的話語落下,他的面孔微微抬起,皺紋如同歲月的痕跡般深刻。

這一幕,彷彿預示著他將踏上一條充滿荊棘與未知的道路,將自已的生死置之度外。

整個國子監,在這一刻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眾人被孔希學的決心和勇氣所震撼,彷彿連空氣都凝固了。

然而,隨著孔希學閉上雙眼,那股慷慨赴死的灑脫之情再次湧現,整個國子監瞬間沸騰起來,如同被點燃的火焰般熊熊燃燒。

儒生們義憤填膺,他們無法接受讓一個如此尊貴的衍聖公去戰場冒險。

他們紛紛挺起胸膛,激動地高喊:

“衍聖公是儒學的楷模,是天下文人的典範!他豈能踏上戰場,與武夫一同廝殺?這是對我大明文化的褻瀆!”

“朝廷此舉簡直是荒謬至極!衍聖公若有個閃失,將是我大明的巨大損失!我們必須向陛下請命,讓他收回這個荒謬的決定!”

“我們不能坐視不理!我們要團結起來,前往皇宮外請願,讓陛下聽到我們的聲音,保護衍聖公的安全!”

群情激憤之下,八千儒生心中的信念和勇氣被點燃。

他們不再考慮朱元璋下旨的緣由,只知道不能讓一個讀書人踏上戰場。

他們手持聖賢之書,浩浩蕩蕩地朝皇城進發,誓要為衍聖公爭取到應有的尊嚴和權益。

而在這場輿論風暴的幕後推手孔希學,此刻嘴角不禁彎起一抹得意的弧度。

他滿意地看著那些儒生們為他而行動,心中暗自感嘆:“這些儒生果然容易被煽動,只需稍加引導,便能成為我手中的利劍。”

孔希學心中的擔憂已然消散無蹤。

他相信,有了這些儒生作為他的人肉盾牌,他絕不會有上戰場的機會。

面對如此滔天的輿論壓力,哪怕是朱元璋這位開國皇帝,也不得不慎重考慮天下儒生的聲音。

而在太子府內,沈飛靜靜地坐在大堂之中。

他聽到了外面的喧囂聲,也感受到了那股洶湧的民意。

與太子朱標的交流並未持續太久。

當我沈飛堅定地表示自已並未受到外界輿論的任何影響後,他便匆匆離去。

如今,大明軍隊在漠北陷入困境,太子朱標內心的焦慮不亞於皇上朱元璋。

而我,沈飛,心中亦是波濤洶湧,難以平靜。

我深知自已正身處一個極為微妙的境地,如同在鋒利的刀刃上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我的雙眼如同獵鷹般銳利,目光中透露出堅定與果敢。

此刻,我正在靜待衍聖公孔希學的下一步動作。

經過這些時日的觀察與瞭解,孔希學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然清晰。

我堅信,以他的性格,絕不會輕易踏上漠北的戰場。

畢竟,戰場上的變數誰也無法預料。

若是換做常人,或許會選擇虛與委蛇,拿著聖旨裝模作樣地在漠北外圍轉一圈便返回。

這樣既不會真的涉險,又能保住顏面。

然而,衍聖公孔希學絕非等閒之輩。

他這種人,生性貪生怕死,始終恪守著“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的處世哲學。

因此,即便沒有實際危險,他也絕不會輕易涉足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