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章 不懲戒儒家,何以服眾?!

一個官員低聲說道。

“對,不能讓那小子逍遙法外了。

這次的事情全都是他的錯,如果不是他不斷地詛咒,我軍又怎會失敗?”

另一個官員憤憤不平地說道。

“我們應該拿他來祭旗,這樣才能讓十五萬大明兒郎有驚無險地歸來。”

又有人提議道。

眾人的議論聲此起彼伏,雖然聲音不大,但卻足以讓孔希學和劉伯溫等人聽得一清二楚。

他們相視一笑,心中已經有了計策。

不僅僅是他們兩人,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也在其中。

他們自然不願意讓一個小小的國子監博士來擾亂他們的利益。

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沈飛的崛起。

劉伯溫原本就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但這一次他卻發現文武百官的意見出奇地一致。

這讓他感到有些意外,但同時也讓他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心感。

至少他不會像以前那樣單獨面對文武百官的怒火和議論了。

於是,他也不在乎朱元璋是否會發怒,是否會因此降罪於所有人。

“各位大人,是否已察覺到了什麼微妙的變化?”

孔希學帶著幾分得意和自信,目光掃過在場的文武百官。

他原本並未預料到,僅憑自已的一聲號召,便能引起如此廣泛的響應。

尤其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國子監中的眾多儒生,即便曾受教於沈飛,但在聽到他的呼籲後,也紛紛選擇站在他這一邊。

這些儒生們,心中懷著對學問的崇敬,對正義的渴望,他們高喊著:“國子監不容汙點,我們拒絕沈飛!”

“我們需要的是一位能夠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導師,而非沈飛那般。”

他們的聲音,如同烈火般燃燒,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迴盪在奉天殿外。

這些儒生們,雖然年輕,但他們的決心和勇氣,卻為文武百官們提供了極大的支援。

孔希學深知,這是他精心策劃的一出大戲,也是他手中最有力的一張牌。

一旦打出,必將讓沈飛在國子監中再無立足之地。

回想起當初,沈飛提出的那所謂的“滅元十二毒計”

,曾讓徐達等將領大為不滿。

如今,孔希學決心再次利用這一點,他相信,只要能夠讓朱元璋意識到沈飛的危害,必定能夠平息他的怒火,讓朝廷重新迴歸正軌。

然而,朱元璋並非易於操縱之人。

他深知,操縱朝廷乃是皇帝之大忌。

因此,他設立了錦衣衛這一機構,以監視文武百官的一舉一動。

此刻,他的目光如炬,洞察著朝中的一切動向。

當文武百官們過分到要將沈飛祭旗的地步時,朱元璋的眉頭緊鎖。

他明白,這背後必然有著更為複雜的勢力糾葛。

因此,他暗中調集了錦衣衛,嚴密監視著朝中的風吹草動。

終於,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朱元璋踏入了奉天殿。

他登上九五至尊的寶座,目光掃過下方的文武百官。

只見他們爭論得面紅耳赤,彷彿並未察覺到他的到來。

朱元璋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怒火,但他深知此刻需要保持冷靜。

“陛下駕到……”

太監的一聲高呼,讓文武百官們如夢初醒。

他們趕忙回到自已的位置,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禮。

待繁文縟節過後,朱元璋開門見山地說道:“今日,我們只談北伐之事。

諸位愛卿有何良策,不妨直言。”

此言一出,眾人皆感驚訝。

他們本以為朱元璋會大發雷霆,但沒想到他竟如此平靜。

李善長和劉伯溫更是感到措手不及,但他們也明白,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

他們所做的一切,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在這金碧輝煌的奉天殿上,眾位文武百官紛紛揣摩著皇帝陛下的心思。

朱元璋的性格,他們已揣摩得差不多,既然陛下此刻並未動怒,那麼他們之前所謀劃的對策,想必陛下也已然洞悉了。

既然如此,便無需再遮遮掩掩,直接坦言便是。

孔希學,這位平日裡溫文爾雅的儒生,今日卻大步流星地走上前,他拱手作揖,神情堅定而憤怒:“陛下,此番北伐失利,並非徐達將軍和藍玉將軍之過,更非我大明十五萬勇士不勇武。”

他的聲音鏗鏘有力,在空曠的殿堂中迴盪。

朱元璋聽罷,並未露出驚訝之色,反而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狡黠。

他淡淡地問道:“哦?孔愛卿,你既然如此說,那依你之見,此次失利的原因何在?”

孔希學深吸了一口氣,目光如炬地直視著朱元璋:“陛下,您可還記得出徵前,有一人曾大放厥詞,詛咒我軍?”

“你說的是國子監的那位沈飛博士?”

朱元璋的眉頭微微一挑。

“正是他!”

孔希學毫不遲疑地回答,“若非他出言不遜,詛咒我軍,我軍豈能落得今日之境地?”

“那麼孔愛卿的意思是,沈飛是此次失利的罪魁禍首?”

朱元璋的語氣中透露出幾分玩味。

孔希學毫不退縮地答道:“正是如此,臣建議陛下將沈飛拿下,以他祭旗,以示我軍威嚴。”

面對孔希學的言辭,朱元璋並未立即表態,反而放聲大笑起來。

他笑罷,緩緩說道:“孔愛卿啊,你這番話未免太過武斷了些。

沈飛雖然出言不遜,但僅憑此就斷定他是失利的罪魁禍首,恐怕有些牽強吧?”

孔希學被朱元璋的話噎得一時語塞,這時劉伯溫見狀,連忙站了出來:“陛下,臣贊同孔大人的觀點。

出征前忌諱不吉之言,沈飛的行為已然觸犯了軍神。

讓他祭旗,既符合規矩,又能彰顯我大明軍威。”

李善長見劉伯溫開口,也緊隨其後:“陛下,沈飛妖言惑眾,實乃大逆不道之舉。

此次我軍失利,沈飛難辭其咎。

臣附議,請陛下將沈飛拿下。”

胡淮庸也不甘示弱,他站了出來,沉聲道:“陛下,沈飛仗著國子監博士的身份,肆意妄為,對我大明將士進行詛咒。

此等行徑,已是大逆不道。

臣也附議,請陛下嚴懲沈飛。”

……

朱元璋靜靜地聽著眾人的言辭,心中卻已是怒火中燒。

他坐在龍椅上,面無表情地注視著下方的文武百官,心中卻在想:這些人為了除掉沈飛,竟能說出如此厚顏無恥的話來。

不過,他並未表露出任何情緒,只是淡淡地說道:“諸位愛卿所言,朕已聽聞。

但沈飛之事,還需從長計議。

爾等退下吧。”

眾位文武百官聞言,紛紛作揖告退。

然而他們的心中都清楚,這場關於沈飛的爭論,還遠遠沒有結束。

在金碧輝煌的奉天殿內,一股不安的氣氛悄然蔓延。

雖然文武百官表面上紛紛附和,但他們的內心實則忐忑不安。

孔希學心知肚明,即便得到了眾人的支援,只要朱元璋沒有明確的表態,那麼這件事就尚未達到高潮。

因此,他決心再加一把火,力求讓朱元璋下定決心處置沈飛。

在孔希學看來,沈飛的死亡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如此,才能讓一切恢復平靜,讓他自已從中獲利。

畢竟,米糧價格的飆升為他帶來了不小的利益,他豈能輕易放棄這樣的機會?至於其他人的動機和目的,孔希學並不關心,也懶得去猜測。

他深吸一口氣,踏前一步,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一禮,然後斬釘截鐵地說道:“陛下,臣深知陛下愛惜人才,但沈飛此人絕非國之棟樑,而是國子監的恥辱,是我大明儒生的汙點。

他一日在,我大明儒生一日不得安寧。”

“陛下,沈飛以妖言惑眾,致使我大明北伐失利,這責任他難辭其咎。

若不嚴懲,何以服眾?”

孔希學繼續煽動情緒,“沈飛不死,我等無法向億萬百姓交代,更無法面對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然而,朱元璋並未被孔希學的言辭所動搖。

他目睹著文武百官們的種種表現,心中的怒火如火山般爆發。

他猛地一拍龍椅扶手,站起身來,怒喝道:“放肆!”

這一聲怒喝如同驚雷般在奉天殿內迴盪,眾人紛紛低頭,不敢有絲毫造次。

李善長、胡淮庸等人面面相覷,揣測著朱元璋的真實意圖。

朱元璋掃視了一眼眾人,語氣嚴厲地說道:“爾等不思進取,不反思自已的行為,反而將罪責推到沈飛的身上。

爾等不覺得羞愧嗎?藍玉冒進深入大漠,中了元廷的奸計,責任本就在他。

徐達作為主帥,不約束將士,任由藍玉冒進,導致我大明十五萬兒郎陷入重圍,他的責任又豈能推脫?再看看爾等,哪一個不是出謀劃策的?怎麼,事情失敗了,就想把責任推到國子監博士身上?我都替你們感到羞愧!”

面對朱元璋的怒斥,孔希學並未反思自已的行為,反而更加囂張地說道:“陛下所言極是,臣等已經反思過。

但罪責確實不在我等,而是在沈飛。

自從他來到國子監後,整個國子監都烏煙瘴氣,許多儒生都怨聲載道。

陛下可以聽聽外面那些儒生的聲音,他們都能證明臣所言非虛。”

然而,朱元璋並未被孔希學的言辭所迷惑。

他冷冷地看著孔希學,一字一句地說道:“孔希學,別以為朕不知道你的所作所為。

你身為山東大儒,不好好地教導儒生,卻整天想著自已的那點利益。

你對得起你的先祖嗎?朕不是瞎子,也不是聾子,諸位大人做了什麼,朕心裡一清二楚。

不要一遇到戰事失利就想著推卸責任,長此以往,我大明安在?”

朱元璋的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震驚。

他們沒想到朱元璋會如此直接地指出他們的錯誤和不足。

一時間,整個奉天殿內鴉雀無聲,只有朱元璋的聲音在迴盪。

在金碧輝煌的奉天殿內,一股沉重的氛圍籠罩在每一個角落。

文武百官,除了孔希學之外,皆已跪倒在地,他們低垂著頭,大氣都不敢出。

然而,孔希學卻與眾不同,他高昂著頭,毫無畏懼之色,似乎並不認為自已有錯。

劉伯溫在一旁焦急萬分,他深知孔希學的性格倔強,此刻若是不加以勸阻,只怕會惹來更大的麻煩。

於是,他悄悄地拉了拉孔希學的衣角,低聲勸道:“孔大人,此時不宜再固執已見,還是趕緊跪下認錯吧。”

然而,孔希學卻不為所動,他反駁道:“劉伯溫,你錯了。

我孔希學自入朝以來,一直恪盡職守,盡心盡力為朝廷效力。

我無愧於朝廷,無愧於百姓,更無愧於先祖的期望。

陛下若要將此事歸咎於我,那實在是冤枉了我。”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皆是一驚。

他們沒想到孔希學竟然如此大膽,敢將此事與儒家聯絡起來,這無疑是火上澆油,只會讓朱元璋更加憤怒。

果然,朱元璋聽聞此言,面色瞬間陰沉下來。

他冷冷地盯著孔希學,厲聲喝道:“孔希學,你好大的膽子!竟然敢如此妄言,簡直是對朕的大不敬!”

孔希學見狀,心中雖有懼意,但仍舊不肯低頭。

他打算再次開口反駁,卻被劉伯溫一把拉住,強行按倒在地。

劉伯溫低聲斥責道:“孔大人,你怎可如此衝動?你難道不知道陛下的脾氣嗎?再這樣下去,我們山東大儒的顏面都要被你丟盡了!”

劉伯溫的話讓孔希學冷靜下來,他意識到自已的確有些衝動了。

他深吸一口氣,平復了一下心情,然後低聲說道:“陛下,臣知錯了。”

朱元璋見孔希學終於低頭認錯,心中的怒火稍微平息了一些。

但他並未就此罷休,而是繼續訓斥道:“劉伯溫,你也是朝中重臣,怎可如此不明事理?朕本以為你會為朕分憂解難,沒想到你卻與孔希學一起胡作非為!你可知罪?”

劉伯溫聞言,心中一驚。

他連忙跪倒在地,誠懇地說道:“陛下息怒,臣知罪了。

臣一直以來都勤力為大明著想,盡心竭力為陛下出謀劃策。

但此次的確有些疏忽大意,還請陛下寬恕。”

朱元璋見劉伯溫認錯態度誠懇,心中的怒火也消散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