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章 此人不除,大明將永無寧日!

李善長看著胡惟庸的背影,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惆悵。

他彷彿看到了未來的血腥與殺戮,帝王一怒之下,伏屍百萬的慘狀。

他知道,這位鐵血帝王一旦發怒,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個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明哲保身,否則一旦捲入其中,即便是九族也難以倖免。

與此同時,在孔家府邸中,孔希學正滿臉喜悅地聽著侍衛的彙報。

侍衛手中捧著一卷冊子,恭敬地來到孔希學面前:“大人,您吩咐的事情小人已經辦妥了。

現在城內的物價已經暴漲,但還是有許多人爭相購買,特別是糧食之類的必需品。”

孔希學聽後滿意地點了點頭,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

這段時間以來,他透過一系列操作,成功地讓應天城內的物價飛速上漲。

孔府內儲存著大量的糧食和物資,這讓他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中佔據了極大的優勢。

他相信,只要繼續這樣下去,孔家的地位將會更加穩固。

在這一輪的風雲變幻中,孔希學意外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財富盛宴。

短短數日,他便積累了鉅額的財富,這些財富源自於那些因恐慌而紛紛拋售家產、尋求庇護的百姓。

孔希學心中盤算,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繼續發展,孔府內的財富恐怕會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數倍於當前。

他微微頷首,露出滿意的笑容。

孔希學,這位世家子弟,對於王朝的更迭與興衰並不感興趣,他所在乎的,唯有家族的利益和個人的得失。

在他看來,只要手中握有鉅額財富,即便是在改朝換代的動盪中,也能確保家族的安然無恙。

大不了,他可以選擇向新朝臣服,畢竟,財富與地位才是他最為珍視的。

孔希學眼中閃爍著精明的光芒,他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院子,心中已經開始構思如何利用這次機會賺取更多的財富。

畢竟,在他看來,這種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一旦錯過,恐怕再也不會有第二次了。

正當孔希學沉浸在自已的發財大計中時,侍衛匆匆前來稟報:“大人,劉伯溫劉大人此刻正在門外等候。”

聽到劉伯溫的名字,孔希學微微一怔,隨即猜測起對方的來意。

然而,他並未過多猶豫,揮了揮手示意侍衛讓劉伯溫進來。

片刻後,劉伯溫步履從容地出現在孔希學的面前。

他目光如炬,直視著孔希學,開門見山地問道:“孔大人,此次前來是想向您請教一下您對於時局的看法,以及衍聖公對沈飛此人有何評價。”

孔希學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光芒,隨即微笑著回答道:“若真有戰事發生,我自然會與國家共進退,絕不退縮半步。”

劉伯溫點了點頭,似乎對孔希學的回答頗為滿意。

然而,孔希學並未止步於此,他繼續說道:“至於沈飛此人,簡直是一介無恥之徒!此次戰敗,全因他詛咒大將軍所致!若非他作祟,大將軍豈會敗得如此慘烈?”

他試圖將戰敗的責任全部推給沈飛,以轉移朝野的注意力。

劉伯溫聞言,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之中。

片刻後,他抬起頭,目光堅定地看著孔希學,沉聲說道:“孔大人,我懇請您號召天下儒生,共同聲討沈飛!此人不除,大明將永無寧日!”

孔希學心中一動,他明白劉伯溫的意圖。

這位一直受朱元璋寵信的軍師,在沈飛崛起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他絕不允許自已的地位受到挑戰,因此千方百計地想要將沈飛扳倒。

而此刻,孔希學的表態無疑給了他一個絕佳的機會。

劉伯溫看著孔希學,眼中閃爍著複雜的光芒。

他知道,孔希學雖然看重家族利益,但也是一個識時務的人。

如今,他們兩人都站在了同一陣線上,共同對付沈飛這個心腹大患。

他深吸一口氣,沉聲說道:“若不能讓沈飛這種人下臺,那麼大明將永無寧日。

我全力支援孔大人!”

兩人相視而笑,彷彿已經看到了沈飛倒臺的那一刻。

他們心中都清楚,這場風波將會持續很久很久,而他們也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孔希學在發洩完對沈飛的憤怒後,即使劉伯溫並未刻意煽動,他內心深處也早已有了明確的行動方向。

畢竟,他深知國子監在大明的重要性,若任由沈飛這類人肆意妄為,不加以懲戒,那麼大明的未來將岌岌可危,每個學子都可能步其後塵,那將是何等的災難。

“劉大人,您是否也認同我的看法?”

孔希學以試探的口吻問道。

劉伯溫毫不猶豫地回答道:“自然,我們同為孔孟之道的傳承者,豈能容忍有人玷汙這千年的文化瑰寶。

沈飛所作所為,已經嚴重違背了孔孟之道的核心精神。”

孔希學一直自詡為孔子後裔,以維護孔子形象為已任,任何有悖於孔孟之道的行為,在他眼中都是不可容忍的。

如今,他更是身負衍聖公的尊號,這份榮譽與責任使他更加堅定地站在了維護孔孟之道的立場上。

當劉伯溫表明立場後,孔希學便不再猶豫,他深知兩人此刻是站在了同一戰線上。

雖然之前他未曾料到劉伯溫會如此堅定地支援他,但此刻他已然感受到兩人理念的契合。

“劉大人,既然我們志同道合,那對於沈飛之事,您有何高見?”

孔希學謙遜地問道,儘管他自詡為大儒,但在朝廷中,劉伯溫的影響力與地位仍是他所不及的。

劉伯溫擺了擺手,謙虛道:“孔大人過謙了,您才是大家,我只是後生晚輩,豈敢在您面前妄談高見。

不過,既然您問及,我便斗膽直言。

以我看,沈飛此等行徑,必須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聽到劉伯溫的表態,孔希學心中大喜,他捋了捋鬍鬚,自豪地說道:“劉大人所言極是。

我認為,必須請求陛下對沈飛處以極刑,以彰顯我大明對孔孟之道的尊重與捍衛。

同時,也要將沈飛逐出國子監,永不錄用,以示我等對學術的嚴謹與對道德底線的堅守。”

……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附和,表示支援孔希學的決定。

劉伯溫心中暗自竊喜,有了這些山東大儒的支援,他的計劃便更有把握了。

他深知國子監中大部分學子都深受這些大儒的影響,他們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子監的風氣。

然而,劉伯溫並未忘記朱元璋的怒火。

他深知,因為徐達等人的失敗,朱元璋已經大為光火。

明日上朝,必定會有一番激烈的交鋒。

因此,他趁機向孔希學提出了這個問題:“孔大人,徐達等人的失敗已經讓陛下震怒不已,我們如何平息陛下的怒火呢?”

孔希學聞言,微微一怔,隨即反問道:“劉大人,您這是何意?平息陛下的怒火,難道不應該是您的責任嗎?”

劉伯溫嘆了口氣,解釋道:“孔大人,您別忘了,沈飛正是導致徐達等人失敗的關鍵因素。

我們若要平息陛下的怒火,就必須從沈飛入手,徹底剷除這個隱患。”

孔希學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他深知此刻兩人已經站在了同一條船上,必須精誠合作才能共度難關。

於是,他們開始商討具體的行動計劃,以期在明日的朝會上能夠成功地說服朱元璋。

在深邃的夜色中,朱元璋的眼中閃爍著複雜的光芒。

他曾經與劉伯溫、孔希學等人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此刻,他竟從劉伯溫的表情中看到了一絲前所未有的默契。

這種默契,彷彿預示著某種重大事件即將發生。

“沈飛,這個名字如今已成了眾矢之的。”

朱元璋心中默唸,他清楚,只要拿下沈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息朝野的怒火。

沈飛,這個被眾人指責為罪魁禍首的人,此刻彷彿成了化解朝廷危機的關鍵。

孔希學,這位自詡為孔子第五十六代孫的傳人,他的心中卻並非只有聖學。

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只有權力和財富才能真正保障自已和家族的利益。

因此,他也曾夾帶私貨,利用自已的身份和地位達到自已的目的。

此刻,孔希學與劉伯溫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

他們雖然曾有過恩怨,但此刻卻都明白,只有暫時放下這些恩怨,才能共同面對朝廷的危機。

“明日,我們需得一條心。”

劉伯溫的聲音在夜色中顯得格外堅定。

他知道,這場風波已經不可避免,只有齊心協力,才能度過難關。

“衍聖公說話算話,我自然信得過。”

孔希學回應道。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自信,彷彿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劉伯溫心中暗喜,他知道,有了孔希學的支援,他們的計劃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除掉沈飛,對於文武百官來說,確實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只是之前沒人敢挑這個頭,但現在,他們已經沒有了退路。

朱元璋站在窗前,目光深邃地望向漆黑的夜空。

他知道,明日上朝,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

那些平日裡勾心鬥角的官員們,此時都站在了同一戰線上,只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沈飛。

“這群老傢伙,為了利益,竟然可以如此不擇手段。”

朱元璋心中冷笑。

他清楚,這些官員們平日裡的小九九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但此刻,他卻無法阻止這場風暴的來臨。

錦衣衛來報,劉伯溫和孔希學等人在商討對策。

朱元璋心中一緊,他知道,這場風暴即將來臨。

他明白,自已必須保持冷靜,才能在這場風暴中站穩腳跟。

他想象著明日的早朝,那些鋪天蓋地的言論會如同潮水一般湧來。

但他也知道,自已不能輕易發怒。

他必須保住沈飛,因為沈飛是他手中的一張重要棋子。

此時,應天府的米糧價格一路飆升,百姓的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徐達和藍玉等人十五萬大軍受困大漠從而失敗引起的。

朱元璋明白,自已必須承擔起責任,但他也知道,這場危機並非完全由自已造成。

在夜色中,朱元璋的思緒飄得很遠。

他知道,自已即將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他也相信,只要自已能夠保持冷靜和堅定,就一定能夠度過這場危機。

在朝野的風雲變幻中,沈飛的名字已然成為了眾矢之的,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

經過數輪的交鋒與較量,人們已經深刻領略到了沈飛那超凡的才智與策略。

然而,面對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謀士,眾人卻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

若是讓沈飛這樣的人才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那麼大明朝的未來又將由誰來肩負起謀士的重任,為皇帝出謀劃策,指點江山呢?這次的失敗,無疑給大明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不僅僅是兵力上的損失,更是人才和信心上的重創。

短時間內,大明恐怕難以再組織起大規模的行動。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之中,大明更加需要留住人才,尤其是像沈飛這樣的頂尖謀士。

否則,下一次的北伐又將由誰來支撐,誰又能為皇帝想出更加周密的計劃,確保大明朝的繁榮昌盛呢?

誠如劉伯溫,他無疑是一個出類拔萃的謀士,但他的心中也難免會被一些私慾所困擾。

當他陷入勾心鬥角的漩渦之中,為了自已的私利而爭鬥時,他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冷靜與睿智。

這樣的他,又怎能為大明朝的未來出謀劃策呢?

在朝堂之上,面對沈飛的問題,眾人必須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對策。

否則,這件事一旦持續惡化,只會讓大明朝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機之中。

文武百官們心中都清楚,明日的早朝將會是一場風暴,朱元璋的怒火將會席捲整個朝堂。

幾乎沒有人能夠在這場風暴中倖免於難,每個人都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考驗。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時刻,眾人卻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堅定。

他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小聲地議論著早朝將會討論的問題。

“我們必須團結一致,不能讓國子監的那小子看輕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