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秦軍已然磨刀霍霍,準備向楚國這最後一座都城發起猛攻。
要知道,這座城池可是楚人的最後防線,一旦失守,楚國便將徹底覆滅。而數十萬楚人深知這一點,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誓要與秦軍拼個魚死網破。
僅僅兩日之後,秦軍便如潮水一般,鋪天蓋地的壓境而來。王翦親自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迅速將長沙城圍得水洩不通,宛如鐵桶一般密不透風。
秦軍的高階將領站在高處,遠遠望著長沙城頭上飄揚的的項字旗幟,王翦不禁喃喃自語道,“沒想到項燕兵敗之後,竟然還能繼續執掌兵權,統率大軍抵抗我大秦的進攻。”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驚訝,但很快又恢復了平靜。
“意料之中,畢竟眼下楚國已經找不出其他能夠擔當大任、抵禦我軍的將領了。熊啟只能依靠項燕來守護這座孤城。”
“這並不令人意外,項燕在楚軍中威望頗高,且頗善用兵之道,即便遭遇了敗仗,其能力依然不容小覷。”
秦然這時也開口道。
就在此時,李信也來到王翦和秦然的身邊,開口問道:“上將軍,既然楚軍的精銳已經幾乎全軍覆沒,此刻城內剩下的大多隻是些老弱病殘之輩,為何我們不趁機發動強攻呢?以我軍目前的實力,定能一舉攻破城門,長驅直入!”
李信的話語中充滿了自信和急切,似乎迫不及待想要立刻展開攻擊。
事實上,李信所言並非毫無根據。遙想當年那場驚心動魄的長平之戰落幕之際,聲名赫赫的武安君白起的確曾極力主張即刻揮師進擊邯鄲。
然而,由於種種錯綜複雜的緣由,最終秦國還是選擇了撤兵。
待到過了一段時間,秦王意欲再度興兵滅趙之時,卻發現局勢已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白起明知必敗,拒絕領兵出戰。
事實上結果也是如此。
此時趙國上下同仇敵愾,正所謂哀兵必勝,秦軍非但沒有攻破邯鄲滅趙,反而損兵折將。
“莫急。”
王翦面色沉穩,緩聲道:“不戰而屈人之兵,此乃上策,若僅依靠圍城便可令楚軍陷入絕境,那又何必出動大軍強行攻城,平白葬送眾多將士的寶貴生命呢?”
聽聞此言,李信微微頷首,表示認同。於是,李信不再執意堅持已見。
然而,在這段看似平靜的時光裡,秦軍的將領們卻絲毫未曾懈怠。
他們依據手頭現有的情報,圍在剛剛搭建起來的沙盤周圍,共同探討著究竟應當採取何種進攻策略,才能夠以最少的兵力傷亡成功攻陷眼前這座城池。
“依我之見,當務之急乃是率先拔掉城外那幾處至關重要的堡壘據點。”
其中一位將領指著沙盤上的幾個關鍵位置,語氣堅定地發表著自已的見解。
眾人紛紛頷首表示贊同,認為此舉不僅可以削弱敵軍的防禦力量,還能為後續的攻城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要知道,儘管此時秦軍已經形成了對該城的包圍之勢,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消極地坐守原地、無所作為。
事實上,除了主城之外,四周還分佈著數千名由楚軍駐守的小型堡壘,這些堡壘宛如一雙雙警惕的眼睛,時刻密切關注著秦軍的一舉一動。
就在眾人商議已定之際,王翦果斷地下達了命令:“命李信率大軍進攻,務必在五日之內將項燕設於城外的所有眼線盡數拔除!”
軍令如山倒,接到指令後的李信毫不遲疑,立即點齊精兵強將,率領部隊浩浩蕩蕩地向城外的楚軍堡壘進發。
經過整整五天的激戰,李信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麾下士兵們悍不畏死的精神,終於不負眾望,成功地將項燕精心佈置在城外的堡壘逐一攻克,徹底清除掉了秦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而此刻位於城內的項燕,則只能滿臉無奈與憤恨地目睹著秦軍步步緊逼,一點一點地蠶食著他苦心經營多年的防線。
“上將軍!難不成咱們就這樣幹瞪著眼,坐視秦人如此肆意妄為嗎?”一名楚軍副將面色鐵青,心急如焚地衝著項燕大聲喊道。
面對部下的質問,項燕眉頭緊鎖,沉默片刻後緩緩開口道:“城內所有兵馬一律不得擅自出城迎敵!違令者斬立決!”
“還有,我已經不是上將軍了!”項燕滿臉怒容,面色鐵青地吼道。
他那一雙虎目之中燃燒著熊熊怒火,但更多的卻是無奈與不甘。他又何嘗不想率領麾下的兒郎們奮勇出戰呢?只是現實卻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且看這城中,雖號稱有二十萬大軍,但實際上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乃是臨時徵召而來的青壯勞力。
這些人未經嚴格訓練,缺乏戰鬥經驗,若僅用於守城,或許還能勉力支撐一番。
但若讓他們出城與那兇悍無比的秦軍正面交鋒,無異於以卵擊石,絕無勝算可言。
“諾!上將軍。”
儘管項燕已經被罷免了上將軍之職,但所有守城的將士們依然堅定地將他視作軍中統帥。
面對眾將士的信任與依賴,項燕心中五味雜陳,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回應。最終,他選擇了沉默不語,因為此刻對於他來說,最為重要之事便是竭盡全力守住這座長沙城。
而另一邊,秦軍在成功將城外的楚軍要塞和堡壘盡數拔除後,並未就此罷休,而是進一步收縮兵力,擺出一副志在必得之勢,對長沙城形成了更為嚴密的包圍。
也就在這時。
姚賈從咸陽千里迢迢而來。
“姚賈上卿來此地了?”
秦然聽說之後也是大吃一驚。
“沒錯,上將軍讓我等一起去迎接。”
“據說姚賈帶著王命而來的。”
李信沉聲說道。
隨後王翦攜帶眾多秦軍將領親自迎接姚賈。
“上卿!”
“上將軍!!”
兩人見面之後互相寒暄了一陣,隨後在王翦的帶領下,眾人來到了大帳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