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十七章華夏聯合學院

“還是南……嘖!還是皇族會享受呀!”

坐在段樂天的轎子裡,薛浩然直呼爽快:“連轎子都這麼人性化!”

因為大商帝國的對於揪貪汙腐敗這方面是相當重視的,所以,作為大商帝國名望頗高的“儒帥”宋遠星,一直都保持著極為樸素的生活——吃一碗飯能飽就絕對不會吃第二碗,一盤菜能吃兩頓絕不會只吃一頓,請客只喝自家釀的米酒絕不喝茅臺……

所以,貴為宋元帥府視為己出的義子薛浩然,其生活條件也是同樣的樸實得都可以算清貧了。

這別說是轎子了,宋元帥府甚至就一匹老馬,還是當年跟著宋遠星南征北戰退役後,宋遠星花了自己足足三個月俸祿,向軍方買回來的。

只是吧,薛浩然絕對不會知道,宋元帥府裡唯一一匹馬,是千金難求一骨的汗血寶馬……還有,自己義父請客喝的精釀米酒,這做工成本都比茅臺的零售價高得多了……

所以,薛浩然從小也嚴苛的要求自己:生活作風上就得樸素!能走路絕不租馬車,畢竟,得省著點小錢錢吃夜宵呢!

要知道,薛浩然喜歡吃的松露瀛洲牛排,這一份的價格都可以頂別人一家子一個星期的生活費用了。

特別是在大漢帝國的這段時間裡,薛浩然就更有感觸了:相比較大漢帝國這種奢靡的生活方式,大商帝國的官僚階級們是多麼一心為民了!

當然了,究竟是大漢帝國生活作風出了嚴重的問題呢?還是大商帝國對於軍政兩界的思想教育工作入木三分呢?這些對於薛浩然的臥底任務來說,也不是啥重要的問題。

現在對於薛浩然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在進入到講武堂學習後,究竟該怎麼跟自己的老鄉兼同事“荊棘”碰頭,然後早點兒把任務給完成了後,儘快回大商發展自己的校外小旅館事業。

當然了,怎麼跟“荊棘”碰頭,還是得先熟悉了講武堂裡面的環境,才有頭緒的說。

在被儲老接走之前,薛浩然並沒有跟歐陽不悔約好開學第一天在哪裡見面,甚至乎,因為杭京城實在太大了,擔心薛浩然找不到路,所以,皇族小少爺段樂天干脆把自己的御轎給讓了出來,讓人抬著薛浩然到講武堂去。

儘管,近來五六天,薛浩然暗地裡已經大概的將杭京城的主幹道,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地點給摸熟路了,包括從儲老行宮到講武堂的路程也已經是瞭然於胸。

但是吧,段樂天小少爺把自己的皇家轎子騰了出來,讓人抬著自己去講武堂報到,薛浩然自然是不會拒絕如此好意了。

“到講武堂後,都不知道要受多少折磨呢?少走幾里路,就少走幾里路唄。”

喃喃自語罷,薛浩然也是在轎子裡直接睡了過去。

昨晚,段樂天拉著薛浩然促膝長談到了四更天,才這依依不捨的讓薛浩然回去休息。

因為,薛浩然到講武堂學習後,可就沒那麼容易能夠“逃”出來,與自己一聚了,這哪怕自己身份尊貴,但講武堂是一個不看身份只講規矩的地方,哪怕段樂天是當今聖上,也無法隨意出入的說。

只是吧,皇族段家無法隨意出出入入的地方,卻如同薛家人的後花園一般,薛元帥府的人可是連通行令都不用的,就能夠肆意出入講武堂。

而講武堂卻是段家皇宮騰出的地兒,建築而成的……

這隻能說,大漢帝國這高層與高層之間可真不是一般的複雜呀。

而大商帝國的帝國皇家軍事學院,完全可以說是皇族或官家子弟的培養基地,大商帝國皇族官家子弟可以說是各種自由出入帝國皇家軍事學院,甚至壓根沒有所謂“通行令”一說——像薛浩然同學,偶爾心血來潮想出去吃個宵夜,也就跟門房打個招呼,就出去瀟灑個一整夜了。

而大漢帝國的講武堂可不止面向皇族或者官家招生的,講武堂的生源面向全國各地,甚至是其他結盟公國、小王國的“潛力股”。

可以說,除了大商帝國的公民之外,講武堂基本都願意接納,當然了,是有條件的接納:得先放棄原本的國籍身份,加入大漢帝國之後,這才獲得一個考試的機會。

沒錯!放棄原國籍,加入到大漢帝國後,僅是獲得一個考試機會罷了!

考不過,也就意味著,不僅沒能夠進入到堪稱華夏大陸第一高等學府存在的講武堂中學習,還因此以後都得背井離鄉常駐大漢帝國了。

哪怕回到自己的祖國,也得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按照規矩去辦理各種繁瑣的入境手續。

當然了,為了學得更多,為了改變命運,每年講武堂招生期間,依舊有著前仆後繼的人群瘋狂的湧入大漢帝國國內。

這些瘋狂的人們,只為了一個報考資格,放棄祖國國籍,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為改變命運而做最後的努力。

甚至乎,還有其他公國,小王國貴為一方王族子弟,甚至是王裔繼承人,為了報考講武堂而放棄那些自出生就冠於其身的光環、身份,到大漢帝國成為一名泯然眾人的平民,挑戰一個未知。

對於大漢帝國講武堂這一規矩,各大公國也是相當的反對。

畢竟,各大公國、小王國的這難得一見的人才好胚子,十有八九為了進入到這華夏大陸第一高等學府的講武堂中進修,而放棄了自己祖國,毅然而然的投向他國。

這投向他國,哪怕是都有機會進入到講武堂裡面學習,獲得自我提升的機會,那麼各大公國、小王國都不會有那麼多的意見。

只是,那些可能被講武堂當做是庸才的人,在他們的祖國,卻往往是難得一見的人才,甚至是百年一遇的天驕,很可能,他們留在自己祖國的話,會為國家的經濟民生……各方面的發展帶來質的飛躍。

可是,被講武堂拒之門外後,他們也只能在大漢帝國當著一介草民,在人才濟濟的大漢帝國中泯為眾人。這哪怕回到祖國,一年也僅有著20天的暫居時間,祖國就算想要收納他們回去,但按照與大漢帝國結盟的協議,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當時的大漢帝國皇帝因為性格隨和,在耐心聽了各國的抗議聲後,也刻意召見了,幾百年來全權負責講武堂的薛家話事人做過一番探討。

因為,當時的大漢帝國皇帝會覺得,這樣的規矩確實不太人道,於是乎希望講武堂那邊能夠在讓報考考生的國籍問題上,別有太過嚴苛的要求。

然而,當時薛元帥府的話事人卻是相當的不以為然,甚至是對於當時皇帝的觀點嗤之以鼻。

當時薛元帥府話事人是這麼說的:“就是得有這樣的規矩存在,各大公國、王國才不會有崛起的機會!才會永遠的成為我們大漢的附屬國,唯我們大漢馬首是瞻!如果,皇上讓外國的學子不放棄國籍就能報考講武堂,那未來!他們學成之後,將講武堂學到的東西帶回去,帶著自己國家與我們相敵對,那豈不是在‘養狼’敵對自己?!”

也不得不說,當時薛元帥府的話事人這番言辭相當有道理。

哪怕當時大漢帝國的皇帝性格再怎麼隨和,他也不會想著給自己那些附屬國們培養人才,給大漢帝國的統治留下後患的。

所以,被薛家話事人相當有理有據的開導之後,當時大漢帝國的皇帝也是難得一見的強硬,回拒了各大公國、小王國,並示意:“這事,以後不要再跟寡人提起。既然是講武堂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規矩,那麼,自然有著先輩他們的道理,咱們做後輩的,服從就是。”

反正,簡單的一句話,就把皮球直接踢給先輩了。

各大公國、小王國的當權者也只能目目相覷的說:大傢伙們就算再怎麼有意見,總不可能去找先輩提吧?

於是乎,講武堂這套極其不人道的規矩,也就繼續流傳至今。

而各大公國、小王國,為了不讓人才完全流向大漢帝國,他們也努力的在國內開設講堂、學府,儘可能的讓自家的人才們能夠有一個學習成長的環境。

當然了,讓小王國們去成立一個成規模的學府,這確實是不太現實的一件事情。

於是乎,各大小王國與大公國們也只能做一個資源整合,傾盡各國的教育資源,成立了華夏聯合學院,這才勉強的止住了血,讓國內的人才們不至於完全的流失。

而華夏聯合學院在近來兩百多年,各國努力的經營下,也已經在華夏大陸站住了腳,甚至是大有與大商帝國皇家軍事學院一爭高低的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