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領命,隨即退下。
沮授看向張塵,道:“主公將洛陽守軍調走,莫非是想煽動洛陽城中計程車族百姓,反了董卓?此計雖妙,可若要成事,需有人登高一呼,如今洛陽城中,盡是阿諛諂媚之徒,誰人可用?”
“有一人,或許可用。”張塵沉吟道,“去,請孟德前來。”
沮授領命而去,不多時,便帶了曹操和陳宮來見。
“子凡賢弟,夤夜召我前來,所為何事啊?可是為破關一事而傷神?”
“孟德兄。”張塵道,“非為破關一事,而為之後。”
“哦?尚未破關,賢弟便已想到破關之後了?”曹操不禁笑道,“看來你已胸有成竹。”
“汜水關一戰,我便已看到軍中並無攻城器械。那日之所以破關,皆因主將華雄戰死,敵軍兵無戰心,將無鬥志。而虎牢關則不同,呂布雖敗,董卓卻親自坐鎮關上,西涼軍軍心不散,若無攻城利器,只憑一腔血勇,絕難攻破此關。”
“不錯,賢弟所言甚是啊。”曹操道,“可現如今,軍中並無攻城器械,如之奈何啊?”
“孟德兄勿憂,數日前,我已命人飛馬趕回鄴城,急調攻城器械前來,這幾日便會到了。”張塵道,“器械一到,虎牢關旦夕可破,所以,我便開始尋思之後的安排。今夜,我左思右想,如若虎牢關被我等攻下,那董卓又當如何?”
張塵說罷,看向曹操與陳宮二人。
二人互相對視一眼,不由微微皺眉。
曹操道:“董卓手上,有四十萬大軍,就算丟了虎牢關,損兵折將,其兵力也依然強盛。他必定要收攏兵力,召回澠池人馬,固守洛陽。洛陽為國都,城高牆厚,糧草豐足,遠非汜水、虎牢二關可比。如果他固守不戰,諸侯聯軍恐怕是拖不起的。”
“不然,屬下以為,不會如此。”
一旁的陳宮突然說道。
張塵微微一怔,看向陳宮道:“公臺,有何高見?”
陳宮道:“董卓連敗兩陣,士氣已喪,加之他倒行逆施,洛陽城中很多人都反對他,這一點,董卓自己也十分清楚。他根基不穩,絕不敢在此久留,必然要撤軍迴歸西涼。西涼是他發跡之地,他在那裡經營數年,根基深厚,只有在那裡,他才可安心吶。”
曹操聞言,不由一驚:“你是說,他要放棄洛陽,撤兵回西涼去?”
“確切地說,是攜陳留王和百官,遷都!”張塵道,“若我所料不差,他的目的地,定是長安!”
“不錯!”陳宮也附和道,“長安地處關中要地,又曾是國都所在,往西就是西涼一帶,往東則有函谷、武關之險,的確是絕佳的遷都之所!若董卓將陳留王挾持於此,則二帝並存之局依然未解,盟軍所做的一切都將前功盡棄!”
曹操聽罷,登時暴起,喝道:“絕不能讓這奸賊得逞!”
“不單如此,以董卓的暴虐心性,一旦決意遷都,必然要將洛陽城內洗劫一空,宮室、百官、士族、百姓,皆不能免!如此一來,繁華了二百餘年的洛陽城,只怕是要毀於一旦了!”
“賊子敢爾!”曹操怒道,“子凡,你既已洞悉至此,可有對策?”
張塵說道:“我有一計,可使董卓覆滅,漢室中興。只是,需要一可信,且德高望重,能做到一呼百應之人。關於此人,我倒是想問問孟德兄,你當日刺董,是個人意願,還是與人合謀?”
“這……”曹操沉吟片刻,道:“實不相瞞,當日我確是與人定下此計。為了刺殺董賊,那人還將家傳寶刀借與我,只可惜功敗垂成,連寶刀都落入賊手!”
“孟德兄說的那人,可是司徒王允,王大人?”
“子凡賢弟怎知?”曹操聞言,不禁大驚:“不錯,正是王司徒。”
張塵微微皺眉,問道:“孟德兄覺得,此人如何?”
曹操道:“王司徒志慮忠純,忠心漢室,自不用說。”
張塵道:“天子在鄴,百官棄洛陽而赴鄴城者甚眾,王司徒既忠心漢室,為何不往鄴城朝拜天子,反而繼續委身於董卓麾下?”
“子凡賢弟有所不知。王司徒此舉,正是大義所在。”
“哦?此話怎講?”
曹操道:“百官棄洛陽而赴鄴城,忠心自是可嘉,可國賊不除,天下何安?王司徒甘願留下,甚至不惜揹負附逆之罵名,一是為了伺機而起,誅除國賊,二也是為了陳留王的安危。其拳拳之心,可昭日月,操可以性命擔保,王司徒對漢室絕無二心!”
張塵聽罷,心中暗暗思索。
照這麼說,這個王允,倒還真是個忠臣。
書上的王允,張塵對他並不十分認同,他雖然以“連環計”除了董卓,卻在後來對西涼眾將的態度上犯了大錯,以致於原本可以轉危為安的漢室再度陷入危機之中。
不過,這只是他能力不濟,與忠心無關。
當下,張塵言道:“既然孟德兄如此說,不知可否代我傳信一封?如今,正是滅董的良機,王司徒既有報國之心,此時正當行事。”
“子凡賢弟,計將安出?”
張塵道:“虎牢關一旦被破,董卓定會率殘兵,返回洛陽。我已設計,調走洛陽城內守軍,如果這個時候,有人登高一呼,號召城內士族、百姓反董,緊閉城門,不讓董卓老賊進去,那他必定如喪家之犬,惶惶逃竄。”
張塵一語言罷,看向幾人,皆面露驚訝之色。
張塵繼續道:“此時,再令文臺、公路率汜水之兵,擊破李傕、郭汜,一路西向,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王匡、張楊引河內、上黨之兵,駐紮孟津,其餘諸將,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軒轅、太谷、澠池等地,各制險要,深溝高壘。我則親引冀州軍,奔襲關中,追討董賊。如此,董賊可滅,漢室可興!”
一語言罷,曹操、陳宮臉色大變。尤其是曹操,張塵方才所言,可謂句句深入其心,他原本就是如此設想,沒想到竟與張塵所想不謀而合。
“賢弟之言,果然甚妙,若果能如此,天下可立定矣!”曹操說道,“我這便修書一封,將賢弟所謀告知王允,他必會全力相助!”
曹操說罷,起身便要離開。
正欲出帳,曹操忽然又想到了什麼,回過身道:“賢弟,我方才想起,洛陽城中除了王允,或許還有一人可用。此人乃當世名儒,在文臣士子之中名望極高,若能得他相助,必定一呼百應,事半功倍!”
“哦?此人是誰?可信否?”張塵急忙問道。
“此人正是左中郎將,蔡邕蔡大人!”
!!!
蔡邕?他回來了?
這麼說……?
張塵不禁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