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4章 清外圍

本來,元豐改制前,副宰相(即參知政事),一般是兩位,兩人地位基本是並列。元豐改制後,副宰相變成了四位,而且有次序,從低到高依次為尚書右丞、尚書左丞、中書侍郎、門下侍郎。

公元1082年四月,第一次任命的四位副宰相分別為,王安禮尚書右丞、蒲宗孟尚書左丞、張璪中書侍郎、章惇門下侍郎。第二年八月,蒲宗孟罷免,王安禮進尚書左丞,李清臣補位為尚書右丞。

公元1084年,王安禮被罷免尚書左丞。李清臣並未進尚書左丞,因此尚書左丞空缺,副宰相少了一位。

公元1085年五月,門下侍郎章惇進位知樞密院事,司馬光補位門下侍郎,尚書左丞依然空缺。

至此執政大臣共有六位,分別是宰相蔡確、韓縝;知樞密院事章惇;門下侍郎司馬光、中書侍郎張璪、尚書右丞李清臣。

執政大臣除了司馬光,基本都是新法派,保守派司馬光可謂勢單力薄,好在太皇太后是和他在同一戰線,司馬光依然躊躇滿志。

但是接下來怎麼操作?宰相、樞密使都是新法派,要想廢除新法,比登天還難。只有將新法派全部趕出朝廷,才能徹底翻盤,但憑司馬光一位副宰相的身份,難於登天,因此當務之急是擴充保守派勢力。

司馬光首先想到了呂公著,呂公著和司馬光志同道合,也是堅定的保守派,前文敘述過,曾任御史中丞,因反對王安石遭貶。趙煦即位後一月,呂公著被調入中央,擔任皇帝侍讀。這個任命實際是秉承趙頊的意願,趙煦剛立為太子時,神宗趙頊對宰相們說過,應該讓呂公著、司馬光為太子師傅。沒想到趙煦僅做了幾天太子就當了皇帝。

呂公著擔任侍讀,向朝廷上書十事:畏天、愛民、修身、講學、任賢、納諫、薄斂、省刑、去奢、無逸。太皇太后很中意。其實古代大臣提建議,翻來覆去也就是這些條款,萬變不離其宗。

但最高領導看重就不一樣了,太皇太后派中使對呂公著道:“愛卿所奏,很有深意,如要拯救民間疾苦、更張法度,以什麼為先?”

呂公著接著上疏道:“新法擾民,人所共知,但是更改新法也不能太倉促!比如青苗法,先罷除逐年的徵收期限;免疫法,少收寬剩錢;保甲法,只要冬月演練就行;保馬法,先朝已知官吏施行時有錯誤;市易法,先帝早覺察有害無利;福建、江南的鹽茶專賣,致使民不聊生,所以都應該全部罷除。”

疏上之後,呂公著意猶未盡,當天又上疏道:“陛下想更新政,任人為先。孫覺方正有學識,可以充諫議大夫;範純仁剛勁有風力,可以充諫議大夫或戶部侍郎;李常清直有操守,可以充御史大夫;劉摯天資端莊溫厚,可以充侍御史;蘇轍、王巖叟都有才氣,可以充諫官或御史。”

太皇太后將呂公著的箚子給司馬光看,問他有什麼意見。司馬光一看呂公著的箚子內容,全部是自己想要說得話,心中大喜,暗叫“好先生”!立即回覆道:“呂公著所陳事項,和臣正相符合!只有保甲一事,朝廷既然知道危害百姓,何必冬月教習?”司馬光的意思,就是要將新法全部推翻,不留一點痕跡。

司馬光說完,也推薦了六位人才,即劉摯、趙彥若、傅堯俞、範純仁、唐淑問、範祖禹。同時,司馬光向太皇太后建議,提拔呂公著為尚書左丞,七月,呂公著順利擔任尚書左丞。

至此,執政大臣中,已經有兩位堅定的保守派了。

呂公著上位後,又向朝廷提出:“國朝以前制度,執政大臣在便殿奏事,只有中書宰相和樞密院兩班。後來先帝修改官制以後,中書宰相一分為三,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各為一班,雖然有過三省一起奏事的情形,但是這種情況很少,執政大臣,都是朝廷遴選,大家應該同心協力,集思廣益以輔佐新君!”

呂公著什麼意思?他的意思是說,國家大事的決策,同為執政大臣,我們副宰相也應該參加,不能靠邊站!朝廷隨即下詔,讓三省長官一同奏事、取旨、聽讀諫官御史奏章。

不久王巖叟擔任監察御史,劉摯擔任侍御史。此後他們成為保守派打擊新法派的主攻手。

司馬光和呂公著兩人一唱一和,迅速掃平外圍障礙,為扳倒新法派、廢除新法做了充足準備。很難不讓人懷疑他們是私下協商好的!

佐料:劉摯,字莘老,永靜東光(河北東光)人,公元1059年進士。

劉摯小時候,父親劉居正對他要求相當嚴格,尤其是在讀書方面,早晚沒有空閒。有人認為劉居正對兒子督責太過,勸慰道“你只有一個兒子,難道要求不可以寬鬆一點嗎?”

劉居正回答道:“正因為只有一個兒子,才不能放縱啊! ”

劉摯童年時期嚴格而良好的教育,為他日後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可惜的是,在他十歲的時候,劉居正逝世了,劉摯只好與母親回到東平外婆家,並在那裡就學。

劉摯考中進士後,任冀州南宮(河北南宮)令。在他剛上任時,南宮縣百姓困苦凋敝,可是繳納捐稅錢帛負擔很重,很多百姓因為支付不了賦稅而家破人亡。

劉摯上書轉運使,請求裁減稅錢,反而惹怒了轉運使,要罷免他的職務。他不為所懼,堅持上書給朝廷。當時,剛毅正直的包拯任三司使,出面為他說話,奏明仁宗皇帝,仁宗同意了他的意見,裁減了南宮縣稅錢。平民百姓非常感激,都高呼:“劉長官救活了我們啊!”

當時,劉摯與信都令李衝、清河令黃莘都因為治理地方成績卓著,並稱為“河朔三令”。

劉摯後來官至宰相,以後還要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