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5章 建理論

此前四月,司馬光上疏回答太皇太后徵詢時,除了提出朝廷應該“開言路”外,還明確提出應該全部廢除新法。

司馬光道:“先帝勵精圖治,追求太平盛世,不想委託的重臣(指王安石),沒有體察聖上的意志,自認為古往今來都不如自己,自做主張,輕易改動舊法制度,稱為新法,他為所欲為,人君不能奪其志,天下不能改其心,縉紳士大夫望風而迎,爭相策劃。因此作青苗法、免疫法、市易法等。又有邊界大臣,意欲僥倖邀功,輕易啟動兵端,深入敵境,使兵卒民夫數十萬暴死曠野之外。還有惹是生非的大臣,建議設定保甲法、保馬法,用以資助戰爭;又增設茶鹽等法,侵商奪利,以供軍需,這些都不是先帝的本意!新法的弊端,天下之人無論愚智貴賤都知曉。因此罷除這些病民傷國有害無益的所謂新法,是刻不容緩的急務!”

但是當時司馬光人微言輕,朝中擁躉較少,他罷除新法的要求,並未激起很大浪花。

如今,司馬光、呂公著已經位列副宰相,而且外圍工作基本就緒,朝中保守派勢力稍具規模。司馬光等人便開始著手實施廢除新法了。

廢除新法之前,還有一項重要工作需要提前做好,就是要建立理論依據,雖然實踐決定理論,但理論也指導實踐,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

新法儘管是王安石主導,但幕後老闆是宋神宗,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意思是說,父親活著時,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親去世以後,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體行為。如果他三年不改動父親生前那些正確原則,就可以說是盡到孝道了。

現在朝廷要推翻新法,是以哲宗趙煦名義進行的,神宗駕崩不到半年,哲宗朝就要改他老子的制度,這是“孝”嗎?不合儒家傳統思想啊!

這個題目很大,一般人對付不了。但司馬光是誰?學問似海深、知識如山高,什麼問題難得倒他?

司馬光道:“先帝好的法度,是“善法”,就算一百代也不能變!但是王安石和呂惠卿所建立的新法,是“惡法”,修改它如同救火拯溺(挽救溺水的人)。退一步說,朝廷要廢除新法,這也是太皇太后以母親身份改兒子的過錯,不是兒子改父親的原則。”其實,這純粹是詭辯了。

首先,司馬光說神宗自己創立是“善法”,百世不能變。進而,司馬光又承認了神宗朝還有“惡法”。只不過他認為,“惡法”是王安石、呂惠卿建立的,所以要改掉!

其次,司馬光唯恐理論不紮實,又畫蛇添足地說,改“惡法”不是哲宗“子改父”,而是太皇太后“母改子”!

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惡法”是王安石、呂惠卿建立的,“母改子”從何說起?王安石、呂惠卿是太皇太后高氏的哪門子兒子?

因此,司馬光的“善法”與“惡法”之論,和“母改子”說法是相矛盾的。承認了神宗朝有“善法”、“惡法”之分,就不能套用“母改子”的理論,否則,“母改子”就是改“善法”!反過來推理,或者可以說神宗自己建立了“惡法”,才需要“母改子”的形式革除。

然而,司馬光的高論迷惑了不少人,也平息了不少議論,但還是有人擔心地對司馬光道:“熙寧、元豐舊臣,很多都是奸詐小人,皇帝成年後親政,如果有人以父子大義離間挑撥皇上,禍患不小啊!”

司馬光正色道:“上天如果保佑大宋江山社稷,一定沒有這樣的事發生!”真的沒有這樣的事嗎?後面發生的事,很打司馬光的臉!

事實證明,正因為司馬光等人對新法的毀滅性打擊,等哲宗趙煦親政後,偏偏認為是自己否定了父親,內心非常不爽,既而全部翻盤,又重新恢復為新法,司馬光等人死後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趙煦甚至都想找祖母高氏的麻煩,好在有人規勸,趙煦才罷手,這是後話。

佐料:關於司馬光的典故有很多,耳熟能詳的可能就是“司馬光砸缸”,這是上《宋史.司馬光傳》明確記載了的。

司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華,他在《訓儉示康》中曾提到,小時候長輩會給他穿華美的衣服,他總是害羞臉紅而把它脫下。

考中進士後,在聞喜宴上,新科進士都在頭上插滿鮮花,肆無忌憚地嬉戲取樂,唯獨司馬光正襟危坐不戴花。被同行的人提醒他道:“皇帝賞賜不能推辭!”司馬光才不太情願地戴了一朵小花。可見大宋朝,男人是可以戴花的!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是不是讓流量小鮮肉找到了塗脂抹粉的依據呢?

下面兩則小故事,管中窺豹,可以看出司馬光的人品和性格。

司馬光結婚三十年,兩兒子夭折,妻子張夫人再沒有生育,司馬光卻未放在心上。張夫人卻急得半死,一次,她揹著司馬光買了一個侍妾,悄悄安置在臥室,自己藉故外出。

司馬光進房後,熟視無睹,轉身到書房看書去了。侍妾使命在身,只好跟著進書房,司馬光正襟危坐,侍妾手足無措,想來端茶倒水,服侍司馬光,司馬光似乎此時才發現有她的存在,連忙起身,離她一丈遠,拱手作揖致謝,侍妾尷尬之餘,只好默默退出。

有年元宵節,城裡辦燈展,張夫人想出去看燈,司馬光道:“家裡也有燈,何必出去看?”

張夫人氣結,只得解釋道:“不止看燈,順便看看街上游人。”

司馬光奇怪地道:“看人?難道我是鬼嗎?”

和這樣的人生活,你說是有趣還是沉悶?

又有人說,上述兩故事是描寫王安石的。因為從各方面講,他們兩位實在有很多共同之處,以後還要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