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7章 找水脈

“在規劃這個蔬菜基地的時候,考慮到耗資巨大、需要技術支援、人力支援。

年前我給江東省省城的一個朋友去了信,說過這個設想,不知她能否說服那邊領導、省農科院來達成這事兒。

而且我也給家裡去了信,希望能帶一些種地能手上來,這樣蔬菜基地才能儘快上規模。”

“我說呢,錢老師咋弄這麼大手筆,原來有這麼多後援!哈哈!”朗傑爽朗笑道。

真要是有內地城市的這些支援,就是一頭豬也能把這裡建好!

“錢老師,你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蔬菜基地,你這是把江東省省城跟我們臨芝捆綁在一個戰船上!”市府眾人開著玩笑。

邱部長笑笑,總算理解錢多多的規劃為啥那麼超前。

“這只是設想,目前還沒接到回信。”錢多多怕眾人誤以為此事已經談妥。

“錢老師,你這想法很大膽、很有創意,不管成不成,我們都很感謝你!”朗傑認真道。

大家很快統一思想,就用錢多多的設計方案。

把各自的工分了,買玻璃、磚頭這些材料的錢下來想辦法。

邱部長負責承建蔬菜基地、宿舍及生活配套設施等。

錢多多負責召集技術專家、種地人手、安排蔬菜的種植等。

朗傑及劉勇他們負責籌集資金、物資,安排人員的吃住,和提供種植地點等。

中午在食堂吃飯,一人一碗豌豆尖雞蛋麵。

大家都餓了,吃的蠻香。

“錢老師啊,今天吃上的豌豆尖,都是學了你的做法弄出來的!”劉勇呼哧呼哧吃著面感慨道。

如今這裡豆芽、豆製品、豌豆尖天天見,比之前的生活改善了許多。

午飯後顧不上休息,一行人驅車出城,為蔬菜基地尋找合適的地點。

確定蔬菜基地,首先需要確定打井取水的位置。

打井取水的地方必定是水源充沛,同樣那裡的土地也比較肥沃,適宜耕種。

沿著山南跑,山南向陽,陽光充足、日照時間長,背靠的大山擋住北風,冬天再冷也不會吹到。

出城幾公里後有一片肥美的土地,四周草木茂盛、蒼翠。

三面環山,一面平地,山上植被各異,看得出這裡土地肥沃,地下水充沛。

“這裡有人家嗎?不會是誰家的牧場吧?”錢多多看著這肥沃的土地問。

這麼好的土地一定是有主的,為了種菜把牧民趕走,錢多多覺得罪過罪過。

草場就是牧民的命根子,是賴以生存的棲息地。

“放心!這裡是宜農地,不是牧場。”朗傑回道。

“宜農地?”錢多多茫然。

這裡不是高原嗎,不是遊牧民族聚居地嗎?

見錢多多懵逼,朗傑給錢多多介紹起臨芝的地形地貌以及用地規劃等具體情況。

臨芝北部為念青唐古拉山、南部為喜馬拉雅山東段,西部為岡底斯山脈餘脈,東部為橫斷山脈。

地理環境奇特,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高差懸殊大,海拔最高為7782米,最低為155米。

全境有典型的高山峽谷和山地河谷地貌,山脈之間是寬窄相間的河流谷地。

臨芝區域內氣候型別豐富,以高原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為主,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及寒帶氣候並存的多種氣候帶。

這裡的土地按適宜性劃分宜農、宜林、宜牧、暫不宜農林牧四種。

宜農地散佈於河谷地帶的各階地及洪積裙、洪積扇、洪積臺和兩側山坡的基部。

海拔高150-4200米之間,大部分在3000米以下。

宜牧地分佈於林線以上和林線以下兩個部位,林線以下是與宜農地相混的四季草場,林線以上宜牧地可分佈到5000米上下,最高達5800米。

這裡海拔3500米左右,四季草場就在不遠處。

早在朗傑他們提出要種蔬菜後,大家就瞄準了這塊地。

這裡離城近,通風、光照好、水源豐沛、土壤肥沃,最適合種菜。

“朗傑市長,你們有心了!”

看著陽光明媚,藍天白雲,眼前肥美的土地,錢多多似乎看到不久的將來。

成片的大棚裡綠油油的蔬菜、紅彤彤的草莓、掛滿枝頭的獼猴桃、葡萄,以及圓滾滾的西瓜。

這裡將是高原最富饒的地方!

打井的幾個老兵走走停停,東敲敲、西挖挖,挖了不少土,捏碎觀察,再放到鼻尖嗅嗅。

打井必須先找到水脈,只有在水脈上打井,才能打出好井,出大水。

沒有找好點位,打出的井要麼過一段時間就乾涸,要麼就是乾井不出水。

如何尋找水脈,錢多多不懂。

只知道根據地形,在山谷或低窪地帶尋找,因為水往低處流。

現代有用找水儀,以大地磁場為場源,以地下不同地質結構的導電性差異為基礎,自動生成地質剖面圖。

快速分析地質構造變化情況,確定井位、含水層和含水深度等。

這會兒沒有找水儀,錢多多很好奇他們是怎麼找水脈的?

找了一陣,最後選在向南斜坡下的一個地方。

“你們是怎麼找到水脈的?”錢多多好奇地看看四周,沒看出這裡有啥特別之處,除了位置低一些。

“呵呵,這是我們的經驗,我家祖上三代都是打井的。”找水脈的老兵笑笑,侃侃而談。

打井找水主要有三個參考依據。

1、有句口訣:“撮箕地,找水最有利”。

三面環山的地叫撮箕地,地勢低窪,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機率大。

還有一句叫:“兩溝相交,泉水滔滔”。

在兩溝相交匯之處的山嘴下,可能有水。滲入地下的雨水,積蓄在土層和岩石的縫隙中,這裡打井很容易出水。

2、察看附近草木情況,有水源的地方,草木蔥鬱,地下水越豐盛,植物越旺盛,在這裡打井,基本就打在水脈上。

3、冬夏看地面。

冬天窪地結冰比較薄,夏天早晚有薄薄水層或溼潤的地方,也是水脈。

根據實際地形地貌,再對照這幾條,水脈自然不難找出。

這是老一輩打井人在沒有任何科學儀器幫助的情況下,輩輩相傳下來的實踐經驗,不像幾十年後只需一部找水儀測量就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