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流感的高發季節,今年新冠病毒更在冬季來襲。由於今年壬寅歲特點的影響,加之進入冬令時節,此階段多受寒氣來襲、少陽之邪內鬱的影響,部分人平素寒邪內伏,此時症狀多見發熱、頭痛、咽痛咽乾、全身乏力,骨節疼痛。從臨床的人體紅外斷層掃描結果顯示,熱在頭面、寒在背與腹,太陽主表腠理不開,少陽不樞火鬱於內,須透過汗出而解鬱火,解肌而津液輸布。為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特色優勢,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省中醫藥局委託省中醫治未病服務質控中心組織專家研究制定了《廣東省2022年冬季疫病高發期中醫調養指引》。根據“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中醫治未病理念,以固護正氣,提高自身衛外功能,抵禦外邪侵襲為目的,制定相應保健建議,具體指引如下:
1“藥食同源”食養方
結合“天人合一”、“藥食同源”、“因人施膳”的理論,若因新冠感染居家時,可根據不同症狀,參考以下中醫治未病食養方,可選以下一湯、一茶、一粥在飲食中作為輔助而促進戰勝病邪。
首先,自我檢視舌頭與臨床主症分寒熱。舌淡胖或有齒痕潤澤,平素怕風怕冷,手足不溫多為偏寒體質;口乾口苦,目赤、手溫舌紅舌面幹為偏熱體質。
(一)症狀:發熱
偏寒體質食療方
1、姜棗陳皮散寒湯 組成:生薑12克(約3-4片)、紅棗2-3個、廣陳皮5克、北方蔥白3段、洋蔥50克、香菜20克。
用法:生薑切絲、陳皮弄成小塊、紅棗去核、大蔥切小段、洋蔥切絲、香菜切段,把生薑、紅棗、陳皮加水500ml先煮15分鐘,再加蔥白,洋蔥、香菜煮5-10分鐘,少許鹽,一次熱湯飲盡,服後保溫。
功效:疏風和胃解表。
2.疏風解表茶
組成:白茶3克、帶皮生薑3片、廣陳皮1瓣、鮮檸檬1-2片。 用法:把白茶、生薑、陳皮煮10分鐘,最後放入檸檬沖泡代茶熱飲,必要時可以復煮一次續飲。 功效:疏風和胃解表。
3.紅糖生薑茶 組成:紅糖15-20克、生薑15克、白茶3克。 用法:生薑切細,加入白茶、紅糖,沸水沖泡,或共煮10分鐘,趁熱飲用。
功效:散寒解表。
4、解表粥 組成:大米50克,帶須鮮蔥頭(到蔥白部分)7-8根,生薑5片,陳醋適量。
用法:先將水煮開後加入大米、生薑煮30分鐘,然後加入蔥白,煮至米熟爛,最後加入陳醋5-10毫升攪勻,調味起鍋,趁熱服用。
功效:解表散寒,益氣和中。 偏熱體質食療方。
5、蘿蔔芹菜豆腐湯 組成:白蘿蔔150克,芹菜50克、香菜30克、豆腐半塊、生薑15克、黃豆30克,胃口好可加瘦肉絲50克。
用法:把白蘿蔔、生薑、黃豆先共煮45分鐘。再放入芹菜、香菜、豆腐、瘦肉絲煮5分鐘,可熱飲湯。
功效:疏散風熱 降火通便。
(二)症狀:咽痛、口乾
6.蜜桔飲
組成:鹹柑橘1-2粒,加新鮮檸檬汁少許,加少許蜂蜜。
用法:把鹹柑橘搗碎,沸水泡後加入檸檬汁與蜂蜜分次飲用。 功效:清咽利嗓。
7.馬蹄甘蔗飲 組成:馬蹄5個、甘蔗250克、胡蘿蔔300克、生薑3片。 用法:馬蹄、甘蔗、胡蘿蔔切塊加適量水煮30分鐘。
8.果茶
組成:蘋果、雪梨各1個,加入廣陳皮少許,菊花2-3朵,生薑1片。
用法:把水果切開,加入其他食材,煮20分鐘,可熱飲用,也可適合兒童服用。 功效:清咽潤喉。
功效:生津潤燥。
9.烏梅飲
組成:烏梅1個,甘草3克,鮮薄荷葉2-3片。
用法:泡開水飲用。 功效:利咽生津。
(三)症狀:咳嗽
10.蒸橙子 組成:新鮮橙子1個。 用法:新鮮橙子在中上1/4處切下橙蓋,偏寒體質加生薑2片,偏熱體質加雪梨適量,蓋上橙蓋冷水上鍋蒸15分鐘,開蓋後飲用橙汁,食用橙肉。
功效:止咳利咽。 11.涼拌金紫蔥 。
組成:新鮮金不換5克、新鮮紫蘇葉3片、洋蔥50克,薑蓉少許。 用法:洋蔥切絲焯水、金不換與蘇葉可切細,拌入薑蓉,加與適量鹽、陳醋與麻油拌均食用。
功效:祛風利咽醒胃。
(四)症狀:頭身困重 12.紫蘇薄荷薑茶 組成:紫蘇葉3克,薄荷葉3克,白茶3克,生薑3片,陳皮1瓣。
用法:所有材料加入開水,焗5分鐘即可。
功效:解表除溼。
(五)症狀:鼻塞清涕 13.洋蔥湯 組成:雞胸肉200克,香菜30克,北方蔥白1/2根,洋蔥絲,生薑少許。
用法:雞胸肉、生薑加入清水煮10分鐘,把雞胸肉撕成絲狀,再加入洋蔥煮3分鐘,下香菜、蔥白調味即可。
功效:祛風散寒通竅。
(六)症狀:鼻幹黃涕 14.菊花馬蹄羹 組成:雞蛋1個,馬蹄250克,紅蘿蔔100克,食用菊花3-5朵,馬蹄粉、冰糖適量。
用法:沸水中加入馬蹄粒、紅蘿蔔粒煮10分鐘,再將馬蹄粉加水調成澱粉漿樣慢慢加入鍋中攪勻,最後加入泡發好的菊花,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潤燥生津。
(七)症狀:噁心食慾差15.肉末米粥 組成:瘦肉末50克,大米50克,生薑絲、紫蘇絲、油鹽少許。
用法:大米加水煮30分鐘,把用油鹽醃製過的瘦肉末,同薑絲、紫蘇絲一起放入煮2分鐘即可。
功效:健脾開胃止嘔。
注意事項:1.對上述食材有過敏史者禁用,過敏體質慎用。
2.上述食療方僅用於大眾人群作為預防調理食用,協助在早期有症狀出現時合理配合飲食,當症狀持續時,請及時就醫,作進一步診療。
2外治法
除了食療方,還可以選用沐足、穴位按摩、刮痧、熱敷等外治方,緩解不適症狀。
(一)中藥沐足法
在疾病初起階段,自覺惡寒、頭疼、鼻塞或稍覺發熱時,即可選用沐足法。取艾葉30克、連皮生薑100克,煮開10分鐘,使水溫降到(<40-43℃)左右,沐足浸泡15分鐘或泡至前額後背微微出汗,然後蓋好衣被靜臥休息。此方法可通陽解表,緩解不適症狀。
注意事項:水溫並非越熱越好,請不要超過45℃,防燙傷。飢餓時、飽食時均不宜沐足,藥液應沒過腳踝以上,沐足後可飲用適量溫開水。
忌用人群:(1)腫瘤、心梗、嚴重高血壓及精神疾病等嚴重疾者;(2)泡浴區域性面板損傷者;(3)對藥液過敏者不宜使用;(4)糖尿病足患者。
(二)穴位按壓法對於陽氣鬱閉,引起的惡寒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下列穴位可使疏通經絡,使陽氣外達,緩解症狀。 1.少商 定位方法: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按摩方法:以指壓點按穴位5分鐘,雙手交替,每日2次。注意按壓力度,防止面板破損。有醫療資質的必要時可以點刺放血。 2.商陽 定位方法: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按摩方法:以指壓點按穴位5分鐘,雙手交替,每日2次。注意按壓力度,防止面板破損。有醫療資質的必要時可以點刺放血。 3.關衝 定位方法:在手無名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 按摩方法:以指壓點按穴位5分鐘,雙手交替,每日2次。注意按壓力度,防止面板破損。有醫療資質的必要時可以點刺放血。
4.合谷 定位方法: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簡易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間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分開,展露虎口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按揉、按壓5分鐘,雙手交替,按壓力度以感覺痠痛為宜,每日2-3次。
5.丘墟 定位方法:在外踝前下緣,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中取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按揉、按壓5分鐘,雙手交替,按壓力度以感覺痠痛為宜,每日2-3次。(三)刮痧療法如遇頭痛症狀,可選用頭部刮痧或用按摩梳梳理頭部,重點在雙顳側膽經循行部位,每次5-10分鐘,以頭皮發熱,痛點緩解。可有效緩解頭痛。如發熱,可以加大椎、膻中刮痧。
大椎穴在低頭時,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處,即是第7頸椎,其棘突下凹陷處即為此穴,每次5-10分鐘,以出痧為度。可緩解發熱、惡寒等症狀。
膻中穴位於兩乳頭連線中點,每次5-10分鐘,以出痧為度。可緩解胸悶、滯脹、欲嘔等症狀。
(四)穴位熱敷身體怕冷的時候可以加用海鹽炒熱裝布袋,熱敷大椎、八髎15-20分鐘,讓身體微汗出,每天2次。
八髎穴位於腰骶部,正對骶後孔。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分別位於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骶後孔中,呈左右分佈,共八穴。
3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儘量避免交叉感染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目前階段需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制。按照中國疾控中心、廣東省疾控中心釋出的相關要求,做好個人衛生防護。
(二)保持居室衛生清潔,保持空氣流通。使用取暖器時注意室內加溼,仍需保持空氣流通。也可選用中藥香薰法改善居室環境,艾條按每100平方米1條、或蒼朮飲片約15-30克的分量,在室內燃燒、煙燻。注意燻蒸期間人不要逗留在室內,燻蒸完畢後徹底通風再進入房間。
(三)陽性成員居家期間,陽性者應單獨居住帶獨立衛生間的房屋,全家人佩戴口罩,門把手、置物臺等高頻使用的傢俱表面需定期消毒,垃圾用雙層塑膠袋裝好後再表面噴灑消毒劑。
(四)保證充足的睡眠,睡前宜安靜平和,上床後少做與睡眠無關的事。 (五)發熱時要及時補充水分,或把大米炒黃後放置一天後,加沸水沖泡代茶飲。少食油膩、煎炸、燒烤、辛辣食物。
(六)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保持大便通暢。
(七)保持每日適當活動。在居室中可進行深呼吸、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鍛鍊,以身上有微微溫熱感或微微汗出為佳。發熱緩解,體溫正常後,可每日增加曬太陽,特別是曬背,推薦30分鐘/天,以利於人體正氣的恢復。4心理自理自助與疏導 疫情期間,能夠正確認識、合理疏導自己的情緒,不恐懼、不焦慮,保持穩定心境,有著重要的意義。
可以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識別與接納情緒。明確地知道自己處於情緒中,比如“我現在很害怕”“我感受到了我的緊張、焦慮”,當情緒被識別後,就不會陷入情緒中,被情緒裹挾,情緒強度會自然下降。然後告訴自己:“現在有這樣的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學會對自己適當的理解、共情和支援,能使自己連線上正能量的部分。恢復心境的穩定。
(二)放鬆訓練。依次對手部、上肢、頭部、下肢、雙腳等各組群進行逐漸緊張和放鬆的過程,最後達到全身放鬆的目的。 (三)合理調節情緒。可以透過欣賞自己喜歡的樂曲、運動、寫日記、親朋間的有效溝通等方式舒緩自己的情緒,必要時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四)積極聯想法。主動聯想一些積極的、放鬆的場景,有利於改善我們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