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皇宮,宏偉的宮殿在陽光的映照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那金色的琉璃瓦彷彿在訴說著皇室的威嚴與榮耀。
皇帝高坐在龍椅之上,目光威嚴地掃視著下方的滿朝文武百官。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北方大旱的訊息如同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
“北方大旱,民不聊生,農田龜裂,百姓苦不堪言。鴉隱縣縣令秦天屢屢上奏,懇請朝廷撥放賑災糧食。”皇帝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大殿中迴盪,每一個字都彷彿重錘一般敲擊在大臣們的心上。
眾大臣們聽聞此言,皆面露憂慮之色。北方大旱,這可是關乎國家安穩和百姓生死的大事。鴉隱縣的縣令秦天,乃是太傅的得意門生,他的上奏更是讓此事備受關注。
皇帝微微皺眉,心中思忖,他尚未立太子,此刻正是試探各方勢力的時候。此次護送賑災糧食到鴉隱縣的大使人選,至關重要。
一方面,要確保賑災糧食能夠安全送達災區,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另一方面,也要透過這個人選的確定,觀察朝中各方勢力的動向。
一位老臣率先站了出來,拱手說道:“陛下,老臣以為,可派大將軍前往。大將軍手握重兵,威望頗高,定能確保賑災糧食安全送達鴉隱縣。且可藉此彰顯陛下對北方災情的重視。”這位老臣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他深知大將軍在朝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皇帝不置可否,只是微微點頭,示意其他人繼續發言。他的心中在權衡著這個建議的利弊。大將軍確實威望頗高,但他身負守衛邊疆之重任,輕易調離可能會帶來一些潛在的風險。
另一位大臣站出來說道:“陛下,臣認為不妥。大將軍身負守衛邊疆之重任,不可輕易調離。臣提議,可派戶部尚書前往。戶部尚書精通財政,能更好地管理賑災糧食的發放和使用。”這位大臣的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戶部尚書在財政管理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能夠確保賑災糧食的合理分配。
此言一出,立刻有人反對。“陛下,戶部尚書事務繁忙,且對地方情況未必熟悉。臣覺得,可派一位年輕有為的宗室子弟前往。既可以鍛鍊宗室子弟,又能顯示陛下對百姓的關愛。”這位大臣提出了一個不同的思路,他認為派宗室子弟前往可以起到鍛鍊新人的作用,同時也能展現皇帝對百姓的關心。
大臣們紛紛各抒已見,爭論不休。有的主張派文官,認為文官善於處理政務,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資源;有的主張派武將,覺得武將可以確保糧食運輸的安全;有的則提議派宗室子弟,希望透過這次機會培養皇室的接班人。皇帝靜靜地聽著,心中卻在權衡著各方的利弊。
此時,太傅站了出來。“陛下,老臣以為,此次賑災大使的人選,需慎重考慮。鴉隱縣縣令秦天是老臣的門生,他心繫百姓,多次上奏,可見其對當地災情的擔憂。
老臣建議,可派一位德才兼備、有擔當之人前往。”太傅的聲音中充滿了關切,他對自已的門生秦天十分了解,也希望能夠為災區選一位合適的使者。
皇帝看著太傅,微微點頭。“太傅所言極是。那依太傅之見,何人可擔當此任?”皇帝對太傅的意見很重視,他知道太傅在朝中的威望和影響力,也相信太傅的眼光。
太傅沉思片刻,說道:“陛下,老臣覺得,可在朝中選拔一位有能力、有責任心的皇子前往。此人需熟悉地方事務,善於處理複雜情況,且能公正廉潔地發放賑災糧食。臣覺得五皇子凌雩可堪大任。”太傅的建議很中肯。
皇帝微微頷首,心中已有了一些想法。他掃視著下方的大臣們,說道:“眾愛卿所言皆有道理。此次護送賑災糧食到鴉隱縣,事關重大。
朕決定,在朝中選拔一位合適的人選擔任賑災大使。眾愛卿可推薦合適之人,“”朕會慎重考慮。”皇帝的話語中透露出他的慎重和決心,他希望大臣們能夠認真推薦合適的人選。
大臣們再次陷入了沉思,紛紛在心中盤算著合適的人選。一時間,大殿上安靜了下來,只有偶爾傳來的輕微咳嗽聲。每一位大臣都在思考著自已的利益和朝廷的大局,希望能夠推薦出一位既符合自已利益又能為朝廷分憂的人選。
過了一會兒,一位大臣站出來說道:“陛下,臣推薦三皇子凌峰。三皇子為人清廉,能力出眾,且對地方事務較為熟悉。他定能勝任賑災大使之職。”這位大臣對三皇子讚譽有加,認為他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又有大臣站出來反對:“陛下,三皇子雖有能力,但過於年輕,缺乏經驗。臣覺得,可派二皇子凌霄前往。二皇子處事穩重,定能妥善處理賑災之事。”這位大臣則認為二皇子更適合擔任賑災大使,他的經驗和穩重能夠確保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
大臣們爭論不休,各有各的理由。皇帝聽著他們的爭論,心中越發糾結。他深知,此次人選的決定,不僅關係到北方百姓的生死,也關係到朝廷的穩定和各方勢力的平衡。
就在這時,一位年輕的官員站了出來。“陛下,臣有一言。此次賑災大使的人選,不應只看官職和年齡,而應看其是否真心為百姓著想。臣願自薦前往鴉隱縣,為陛下分憂,為百姓解難。”這位年輕官員的話語中充滿了擔當。
皇帝看著這位年輕官員,眼中露出一絲讚賞。“你有何才能,竟敢自薦?”皇帝對這位年輕官員的勇氣表示讚賞,但也對他的能力表示懷疑。
年輕官員不卑不亢地說道:“陛下,臣雖年輕,但自幼飽讀詩書,熟悉地方事務。臣願以生命為擔保,確保賑災糧食安全送達鴉隱縣,公正廉潔地發放給百姓。”年輕官員的話語中充滿了自信和決心,他希望能夠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皇帝微微點頭,心中對這位年輕官員有了一些好感。但他並未立刻做出決定,而是繼續聽取其他大臣的意見。他知道,這個決定不能草率,需要綜合考慮各方因素。
此時,朝堂上的爭論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大臣們紛紛為自已推薦的人選辯護,試圖說服皇帝採納自已的建議。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隱藏的勢力也開始浮出水面。
二皇子凌霄去廣靈寺給他的母妃求平安符去了,這在朝中並不是一個秘密。然而,皇后娘娘卻在暗中謀劃著讓五皇子凌雩擔任賑災大使的身份。
皇后娘娘深知,此次賑災大使的人選至關重要,不僅關係到災區百姓的生死,也關係到自已兒子的未來。
皇后娘娘在得知二皇子凌霄墜落山崖的訊息後,心中充滿恐懼。她知道,必須儘快找到凌霄,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而擔任賑災大使的身份,則可以讓五皇子凌雩多派些人手去搜尋二皇子的下落。
皇后娘娘暗中與自已的父親商議,希望太尉能夠在朝堂上支援五皇子凌雩擔任賑災大使的身份。太尉雖然心中有所顧慮,但考慮到皇后娘娘的請求和家族的利益,最終還是決定支援五皇子凌雩。
三皇子是在軍中跟隨大將軍的軍營裡操練,他對賑災大使的身份並沒有太多的興趣。他的心中只有軍事和戰爭,希望能夠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四皇子柔柔弱弱,他對政治並不熱衷,也沒有參與到這次賑災大使的爭論中。他的心思更多地放在了詩詞歌賦和藝術上,希望能夠遠離政治的紛爭。
五皇子凌雩跟二皇子凌霄都是皇后娘娘的孩子。他深知自已肩負著尋找兄長的重任,也渴望能夠在這次賑災中展現自已的能力。他在皇后娘娘的教導下,主動向皇帝請纓,希望能夠擔任賑災大使的身份。
在朝堂上,大臣們的爭論還在繼續。一些大臣開始意識到皇后娘娘和太傅的意圖,他們開始權衡利弊,考慮是否要支援五皇子凌雩。而另一些大臣則堅持自已的觀點,認為應該選擇更合適的人選。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皇帝心中漸漸有了主意。他決定從幾位被推薦的人選中,再進行深入考察,最終確定賑災大使的人選五皇子凌雩。
北方的旱災依舊嚴重,百姓們在苦難中煎熬著。而都城皇宮內,皇帝和大臣們也在為賑災之事忙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