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0章 仇恨的深淵與救贖 第7章節

王雄峰年紀輕輕,剛二十出頭,可人生履歷卻已經“劣跡斑斑”。

他身形矯健,體格壯碩,從背影看,與李先生描述的兇手極為相似。

而且,這小子平日裡遊手好閒,沒有個正經工作,卻花錢大手大腳,經濟來源一直成謎。周邊鄰居對他的評價也都不怎麼好,說他是村裡的“混世魔王”,整天惹是生非,不是跟人打架鬥毆,就是小偷小摸。

最關鍵的是,案發後,有人親眼看見他匆匆離開了團風縣,自此行蹤成謎,彷彿人間蒸發了一般,種種跡象都讓他顯得極為可疑。

警方當即將他列為重點排查物件,一場針對王雄峰的徹查行動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王雄峰,一個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問題青年”,剛滿二十出頭的年紀,本應是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可他卻整日遊手好閒,在村裡晃盪。

他身材高大魁梧,走路時帶著一股不羈的痞氣,那體態身形,尤其是當他邁著大步匆匆離去的背影,與案發當晚目擊者李先生所描述的兇手模樣極為相似,彷彿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不僅如此,他的過往經歷更是讓警方對他多了幾分關注。

翻開他的檔案,打架鬥毆的記錄赫然在目,鄰里間稍有摩擦,他便衝動地揮起拳頭,全然不顧後果,是派出所的“常客”。

周圍的鄉親們提起他,無一不是搖頭嘆息,對他的評價糟糕透頂,都說他是個惹禍精,整天惹是生非,把村子攪得不得安寧。

再看他的生計狀況,沒有一份正當穩定的職業,卻整日揮霍無度。

村裡偶爾有人見他出入小賣部,出手闊綽地買各種高檔菸酒,那花錢如流水的架勢,與他的無業遊民身份極不相符,錢從何來令人費解。

而最讓警方在意的,是案發之後他的一系列舉動。

就在那個血案發生的夜晚過後,村民們就再也沒在村子裡見過他的身影,他就像一隻受驚的野兔,匆匆逃離了團風縣。

自此行蹤成謎,彷彿人間蒸發了一般,電話打不通,熟人也不知他的去向,種種跡象綜合起來,使得他成為了警方眼中極具嫌疑的重點排查物件。

警方迅速行動,成立了專門針對王雄峰的調查小組,展開了一場緊鑼密鼓的徹查行動。

偵查員們不辭辛勞,四處奔波,先是找到了他的父母,耐心地向兩位老人詢問王雄峰的下落、近期的行為表現以及經濟來源等情況,希望能從家人這裡開啟突破口。

同時,透過各種渠道,千方百計地嘗試與王雄峰本人取得聯絡,電話、簡訊不斷,甚至聯絡上了他在外的一些朋友,拜託他們幫忙傳話。

經過一段時間艱苦卓絕的努力,多番排查核實後,卻得到了一個讓大家頗為失望的結果——王雄峰的作案嫌疑被徹底排除了。

原來,案發那段時間,他是因為在縣城惹了其他麻煩,害怕被追究責任,所以才匆忙出逃,而他在外地的行蹤和活動也都有跡可循,與張玉武案件並無關聯。

這下,案件的偵破工作彷彿陷入了一片濃稠的迷霧之中,警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排查了無數條看似有望的線索,卻依舊如大海撈針一般,沒有找到那個真正可疑的人員。

會議室裡,氣氛凝重得彷彿能滴出水來,偵查員們眉頭緊鎖,煙霧繚繞間,滿是焦慮與無奈。

案件陷入僵局後,辦案人員並沒有氣餒,他們深知,越是艱難時刻,越要冷靜沉住氣。

於是,大家重新聚集在一起,再次仔仔細細地梳理了目前掌握的所有線索,逐字逐句地分析每一個細節,試圖從中找到被遺漏的關鍵資訊。

一番深思熟慮後,他們決定還是將偵破的重點重新放回到案發中心現場上。

當他們再次踏入張玉武家時,現場那慘烈的景象依舊令人觸目驚心。

在他家的客廳之中,大片大片乾涸的血跡觸目驚心,暗紅色的血漬在地面上凝結成各種詭異的形狀,彷彿在無聲地訴說著案發當晚那場驚心動魄的搏鬥。

經過技術人員一番細緻的勘查,還提取到了一個清晰的血腳印,這讓大家燃起了一絲希望,以為找到了關鍵線索。

然而,經過嚴謹的科學鑑定,這個腳印卻無情地證實是死者張玉武本人所留,希望的火苗瞬間又黯淡了下去,案件的偵破之路依舊漫長而艱辛。

在那片見證了悲劇的土地上,張玉武倒地身亡之處,一灘已經凝固的血泊散發著令人心悸的腥味,而在這灘血的邊緣,一把帶血的匕首靜靜躺在那裡,彷彿在無聲地宣告著罪惡的發生。

匕首的刀刃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冰冷的光,上面沾染的鮮血已然乾涸,呈現出一種暗紅色,彷彿是死者最後的控訴。

警方小心翼翼地將這把匕首拾起,放入證物袋,帶回實驗室進行詳細檢驗。

就在這時,他們注意到匕首的刀柄上纏著一張報紙,那報紙被血漬浸染了一部分,卻依舊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名字及發行號。

這一發現讓辦案人員精神一振,彷彿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他們意識到,這或許是找到兇手的關鍵線索。

事不宜遲,警方迅速組織警力,立即對當地多家報亭展開了地毯式的走訪。

偵查員們懷揣著希望,一家一家地詢問報亭老闆:

是否記得售賣過這種報紙、近期有沒有人購買時行為異常、能不能回憶起購買者的大致樣貌……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的打擊。

每到一處報亭,得到的答案几乎如出一轍。

老闆們紛紛表示,這種報紙在當地實在是太常見了,街頭巷尾的報亭都有售賣。

而且由於其內容貼近百姓生活,涵蓋了本地新聞、民生百態、農事資訊等諸多板塊,深受老百姓喜愛,每天的銷量都非常大。

平日裡人來人往,顧客眾多,根本沒辦法從報紙的銷售環節精準鎖定某個可疑的購買者,更別提從中找到與兇手直接相關的線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