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9章 三帶七

猜不到怎麼辦?

硬猜!

好不容易搞來的救命稻草,我怎麼可能輕易放棄!

乾嚥了口唾沫,我說:“那、那我再看看,再看看啊……”

當時我肩膀還很疼,一動就疼,只能忍著疼痛,使勁朝盜洞裡頭扒瞅。

誒?

盜洞壁很直,居然不是斜井……

“嘩啦……”

就這時,由於郝潤我倆綁在一起,鼓擁的時候我一個重心不穩,我倆就側倒在了土堆上。

這堆土緊鄰洞口,被我這麼一靠,零星的土坷垃就滾進了盜洞。

很快,也就是一秒多點,我聽見了土塊墜落的聲音。

我物理只有初三水平,沒學過重力加速度,但只憑經驗判斷,眼前的豎井盜洞也絕對沒有三十米深度,可能也就是十幾米左右。

十幾米最多十方土……

這就代表,底下肯定還有橫井或者斜井……

唰的一下,一個詞兒從我腦袋裡蹦了出來——鷂子翻身!

對!

墓裡存在防盜機關,從上頭沒法直接打穿灌頂進入墓室!

我心裡頓時一喜。

對路了,應該就是這個原因!

於是我大腦立即開始飛速運轉,需要用到的鷂子翻身法的防盜機關,一個個從我腦海中閃過。

天火灌頂、積石積沙、鐵券頂、巨石墓……

五秒過後,我深吸口氣,擲地有聲的說出三個字。

“流沙墓!”

聽到的瞬間,姓鄭的表情十分精彩。

先是震驚,而後是欣賞,再往後又變成了好奇和期待。

蹲到我身邊,他伸手將我從土堆上扶起來,目光灼灼的問:“何以見得?”

我說你們豎井不深,出土多肯定是用了鷂子翻身,要用到這種打法的防盜機關裡,火洞子(天火灌頂)多見於楚墓,赤峰這頭應該沒有,而漢代鍊鐵技術雖然已經趨於成熟,但漢武帝之後鹽鐵官營,也不太可能是鐵券頂,所以只剩下積石積沙和巨石墓這兩種。

姓鄭的連連點頭:“那你是怎麼確定,一定就是流沙的?”

“看土啊!”

我沒猶豫就說:“你們倒上來的墓土溼度一般,說明地底下排水情況良好,肯定沒有大型石墓頂存在,至於積石積沙,這種機關太變態了,如果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王,或是次一點的頂級的貴族,那根本搞不起這種東西,而如果是這個級別,那你們的深度又不夠,所以只會是比較單一的積沙墓啊!”

“啪!啪!啪……”

姓鄭的又開始鼓掌,而且這次遠比上次鼓的時間長。

“行啊你啊,真是有兩下子,我看你也就是十六七歲?幹多長時間了這是?”

我舔了舔嘴唇:“額……八……”

“八年?”

“你扯雞毛蛋啊?小學沒畢業就盜墓?”

“額那倒沒有,八個月,我不說我才入門麼……”

其實要不是我之前說過這個,那我肯定要裝個比,說句:對!我八歲就開始散土了,怎麼著?

“八個月?”

姓鄭的重複一遍,說完嘴都沒閉,就那麼張著嘴上下打量我。

我心中難免得意。

嘿嘿,還是被我裝到了……

“那……”

話沒說完,他腰間手臺紅燈一亮,裡頭傳來小兵的聲音:“鄭叔,幹開了,你下來不?”

姓鄭的按住手臺道:“老曹,上來替我。”

說完他拍了拍我肩膀,順便還替我撣了撣衣服上的土:“行,小子,等幹完活兒咱再聊。”

接著他也沒等那個老曹上來,直接就鑽進了盜洞。

他是老手,下盜洞非常快,只半分鐘不到,我就聽見了落地的聲音,同時這也說明盜洞確實不深。

見四周一時沒人,郝潤立即就問:“咋辦啊平川?”

我說沒事兒,一時半會的,這人應該不會動咱們了。

同為盜墓賊,這點判斷力我還是有的,姓鄭的肯定就是姚師爺的人,而且他們這群人,明顯就是馬哥說過的“三帶七”模式。

之前在姑娘山的時候,由於聽馬哥說起姚師爺粗暴的幹活方式,我對這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加上幹完陳稷墓那天我們沒走,我就跟馬哥問了不少關於姚師爺的事兒。

所謂“三帶七”,說的是他手下的團伙,大多十人一隊,其中三個老手,負責帶七個新人。

為什麼這麼多人?

因為時不時就要來硬的!

畢竟蒙古人可不是吃素的,一旦碰上突發|情況,人少了你根本就硬不起來。

再有就是放風需求量大。

內蒙這頭,總歸還是牧區多過耕種區的,不會每個點子藏都在苞米地裡,一旦到了光禿禿的山上,一個人放風根本不好使。

而三帶七這十個人裡,除去一個把頭,剩下的通常只有一兩個人是這個把頭的親信,其餘成員,尤其是年輕成員,全都是姚師爺找的。

只不過到了姓鄭的這裡,他們人員沒有滿編,實際上變成了“二帶三”,我估計這跟姓鄭的練過有關。

提起姚師爺,現在網上關於他的事蹟不少,這怎麼說呢?真假參半吧。

比如他的發跡,網上很多都說是自學成才,還說他憑小學學歷吃透了《易經》,這就不對。

《易經》這個東西別說小學,你特麼就博士後,靠自學也學不透,至於更為深入的尋龍點穴,還是那句話,沒有師父帶你進山,你自學一百年也說不清“星峰”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這道理很簡單。

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就已經有了六爻一卦,到西周初年,《易經》理論基本成熟,成為我國風水玄學文化的堅實基礎,此後又經過兩千年的發展,直到晚唐時期,風水大家楊筠松,才能集前代大成,在《撼龍經》中提出“星峰”理論。

這老祖宗一代一代又一代的,兩千年才搞出來的玩應,你要是一百年就能自己學透……我擦,老祖宗不要面子的麼?

所以別再信什麼自學成才,不存在的。

另外網上還說,什麼姚師爺偶然得到一本書之類的,這純純武俠小說橋段嘛。

反正姚師爺有生之年是夠嗆出的來了,我就給他闢辟謠吧。

書,這個確實有。

但不是什麼偶然,是家傳的,他爺爺就是幹這個的。

這一點要有持不同意見的,你不用槓,到寧城那片打聽打聽,就知道我說的是不是真的了,都不用去他村裡,方圓幾十公里範圍內,只要是上了歲數、喜歡八卦的,基本上都知道。

再退一步說,就算你真能靠自學搞出點門道,沒傳承你也是個野路子,如果姚師爺是這種情況,哪能被人稱為“祖師爺”啊?

另外各位記不記得,我之前說過眼把頭是怎麼來的。

記性好的小夥伴,現在肯定就反應過來了,姚師爺這種幹活套路,還是最原始“眼把頭找把頭”的模式。

就是他只負責找點子,下墓的活從來不幹,這一點在他的真人訪談裡,他自己親口說過。

但是現在也不知道咋回事,影片基本找不到了,不過圖片還有,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找看。

而千禧年前後,姚師爺的團隊還處在蓬勃發展階段,因此那時投身他麾下的把頭,基本都是姓鄭的這種,拉出來就有實力單獨支鍋的好手,只不過手藝沒姚師爺那麼精,找到的點子不夠硬。

也正是這個原因,姚師爺玩起了“三帶七”,時不時的,他還會將不同團伙之間的“七”進行調配,以保證不會出現“藩鎮做大”,他自己孤掌難鳴的情況。

至於姓鄭的,憑他毫不客氣教育三青年這一舉動,就說明他有些格局。

所以我敢肯定,就算我剛才沒猜對,就算我不是把頭的弟子,是個不認識馬哥的野路子,只憑我展現出來的能力,他也不會動我。

我估計,沒準而他現在巴不得我就是個野路子,因為那樣,他就可以把我收編了……

所以他到底是怎麼處理我的呢?

嘿嘿,往後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