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村裡的一條小路被雨水沖垮了,村民們決定一起修路。布高一個人要照顧豬場,確實抽不出時間參與。於是,他拿出大筆錢購置材料,代替出力。然而,村民們雖然佔了便宜,還是對他冷嘲熱諷,讓他感到十分尷尬。
“喲,人家成大老闆了,就是錢多。哪像我們,只能出苦力啊!”
“哼,他能啊,我們卻成了他的打工仔。人得意,天報應,說不定他什麼時候就人財兩空了呢!”
布高聽著這些話,心中的怒火漸漸燃起,竟然詛咒他,但他還是忍著。
修路事件過後,布高與村民們的關係更加緊張了。村民們開始在村裡傳播各種關於布高的謠言,說他的豬是用激素喂大的,對人體有害;說他為了賺錢不擇手段,欺騙了買家。這些謠言讓布高的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他依然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然而,村民們的怨恨並沒有因為布高的不理會而減少。他們開始聯合起來,抵制布高的豬。他們告訴周圍的村子,布高的豬有問題,不能買。這讓布高的生意陷入了困境,他不得不開始考慮如何應對村民們的抵制。
在這個過程中,布高也開始反思自已的行為。他意識到自已的成功確實引起了村民們的嫉妒,但他也覺得村民們的做法有些過分。他想找個機會與村民們好好談一談,化解矛盾,但又不知道從何說起。只好在村子邊緣的荒地上,花費積蓄,重新建立了一座豬場,遠離紛爭。
布高雖然沒再和村民們攪和在一起,但村民們仍然不放過他。
布高雖然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大戶,連政府都立他為致富標杆,可是,他三十歲了,仍然孑然一身。有媒婆想為給布高說上一房好媳婦,肯定能賺一個大紅包。可是,無論媒婆找來什麼樣的女子,布高一律回絕。他就是一句話:
“我一個臭哄哄的養豬人,別耽誤了人家一生。XX嬸,謝謝你哈!”
媒婆沒賺到想象中的紅包,心生怨懟,嘴上不積德,又是一通風言風語四起。
在媒婆的攛掇下,布高被風傳成冷酷,吝嗇的守財奴形象,還有人還惡毒的汙衊他有生理問題,註定絕後。
媒婆的尖牙利嘴,致使村裡的風言風語如狂風驟雨般席捲而來。人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那個布高啊,冷酷得很呢,上次有人找他借點錢應急,他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給拒絕了,真是個吝嗇的守財奴。”
“可不是嘛,聽說他賺了那麼多錢,卻捨不得給村裡做點好事,就知道自已攢著。”
更有甚者,開始惡毒地汙衊:
“我看他呀,三十歲了還不找媳婦,肯定是有生理問題,做不了那事,哈哈…這輩子註定絕後嘍。”
這些話越傳越離譜,彷彿布高真的成了人們口中那個不堪的人。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村頭巷尾,這些惡意的言語不斷蔓延,讓布高的形象在眾人心中一落千丈,也讓他無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布高聽到這些風言風語後,心裡很不是滋味。他不明白,自已只是想踏踏實實地養豬,過自已的日子,為什麼會招來這麼多無端的惡意。
那些日子,布高的心情格外沉重。他走在村裡,總感覺有無數雙眼睛在背後盯著他,無數張嘴巴在議論他。他開始刻意避開人群,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養豬場裡。
然而,布高的養豬事業並沒有因為這些謠言而受到影響。他的豬養得越來越好,規模也越來越大。他的成功讓一些人更加嫉妒,謠言也變得更加離譜。
有一天,村裡來了一個年輕的女孩。她叫曉萱,是一名大學生,來村裡做調研。曉萱在瞭解村裡的情況時,聽到了關於布高的種種傳聞。她很好奇,這個被傳得如此不堪的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於是,曉萱決定去拜訪布高。當她來到養豬場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乾淨整潔的豬舍,健康活潑的豬仔,還有一個忙碌卻充滿幹勁的身影。布高看到曉萱,有些驚訝,但還是熱情地接待了她。
曉萱和布高聊了起來,她發現布高並不是傳言中的那樣冷酷、吝嗇。相反,他是一個善良、勤勞、有責任感的人。他之所以拒絕那些媒婆介紹的女子,是因為他覺得自已的工作又髒又累,不想耽誤別人。
曉萱被布高的真誠所打動,她決定幫助布高擺脫這些謠言。她回到村裡,開始向人們講述她所看到的布高。她告訴大家,布高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他的成功是靠自已的努力得來的。
可是,村民們仍不理會,這回連帶曉萱也遭了池魚之殃。
村民們對曉萱的解釋充耳不聞,反而汙衊曉萱得了布高的好處,替布高做說客。
“哼,這女娃子肯定是被布高收買了,不然咋會幫他說話。”
“就是,說不定他們之間有啥見不得人的交易呢。”
面對村民們的惡意揣測,曉萱感到既委屈又無奈。她不明白,為什麼村民們如此固執已見,不願意相信事實。但曉萱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她繼續努力地向村民們解釋布高的為人。她講述著在養豬場看到的一切,布高的勤勞與善良,以及他對未來的規劃。然而,村民們依舊不為所動,甚至對曉萱更加排斥。曉萱陷入了困境,但她心中的信念卻愈發堅定,她一定要讓村民們認識到真正的布高,消除這些無端的謠言和誤解。
曉萱也勸布高主動與村民們緩解緊張關係。可是布高堅持自已的立場,卻不對曉萱說明原因。
曉萱無奈,只好向布高吐露內心的秘密。
原來,曉萱也是一個孤兒,得到布高透過民政局捐贈的救助金,考上了大學,成了一名令人羨慕的記者,她調查到資助她的無名恩人,原來是遠近聞名的養豬老闆布高,決定利用職務之便,前來拜訪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