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澳洲留學的女生小王接到一個電話,被告知自己涉嫌違法犯罪,需要轉賬交保證金才能避免牢獄之災。
涉世未深的小王在恐懼中深陷對方精心策劃的騙局中,並在4天內陸續轉了300萬元,直到一週後才意識到被騙。
小王當時接到了一個自稱是某物流公司的客服電話,對方開口就準確報出小王的姓名、身份證號等資訊,稱她的名下有一個包裹在上海機場被查扣,裡面有其他人的身份證和護照,如在兩小時內不處理,她將會被限制出入境。
隻身一人在外的小王當場就懵了,連忙問對方如何處理。
對方提出幫她把電話轉接到“公安局”負責案件的“楊警官”。小王向“楊警官”說明情況後,“楊警官”告知其因案件重大,要求她立即進行單人隔離,找一間酒店住下來再聯絡。
小王按對方的指示到校外找了一間公寓住下後,對方讓她下載指定聊天軟體,並在上面接受“線上調查”。
突然,“楊警官”嚴肅起來,聲稱小王涉及一起重大跨國洗錢案,要求馬上到上海接受調查。
隨後,“楊警官”發來“警官證”的照片和“檢察院”的刑拘、批捕等文書,稱這起跨國洗錢案十分重大,目前犯罪團伙主要成員均已歸案。
小王頓感遭遇晴天霹靂,反覆跟對方解釋自己只是一名學生,沒有參與案件。
對方稱,他們也相信小王是清白的,但是她必須配合調查,且不能跟任何家人或朋友說及此事,否則家人或朋友構成“包庇罪”,一樣要被逮捕的。
小王不敢告訴父母,表示會配合調查,並按照對方的要求將護照等證件拍給了對方,同時每天及時彙報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動態。
過了兩天,“楊警官”說給小王爭取了取保候審機會,但是要交保證金,具體金額讓她聯絡“檢察官”。
“檢察官”跟小王說,按她涉嫌的罪名,要交將100萬以上的保證金,待全部“清查”完畢後,3日內將資金原路返還。
小王在這種高壓狀態下幾近崩潰。可是她身上根本沒有那麼多錢,想向父母要錢。
但“檢察官”告訴他,如果跟父母提及此案,就立即逮捕小王,其父母也要被抓。
與此同時,“檢察官”還給小王出招,讓她跟父母說這是留學需要的學費。
於是小王就以這個理由向父母要了100萬元,並轉賬到對方指定銀行賬戶。
過了一天,“檢察官”說案件有新進展,100萬元保證金不夠,得再交130萬元。深信不疑的小王又找父母要了錢,轉過去了。
接下來的幾天,對方都以“保證金不足”為由,讓小王繼續轉賬。短短4天,小王一共給對方轉了300萬元。
直到一週後,小王發現對方非但沒退還資金,還被對方刪除好友聯絡不上了。冷靜思考後的小王才知道自己被騙了。
冒充公檢法詐騙的套路算不上新手法,但當騙子的魔爪伸向境外中國留學生時,不僅會造成大額錢財損失,也會讓受害人遭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打擊。
詐騙團伙撥打電話的目標往往是身在異鄉的留學生,自稱“物流快遞”、“電話運營商”、“銀行”、“保險”、“郵政”等客服人員,以“個人資訊洩露”、“涉嫌洗錢”、“包裹藏毒”等理由,要求受害人配合“警方”辦案。
隨後就告知受害人“警方電話”或直接將電話轉接至“某地公安局”,“辦案警察”不斷強調,案件涉及國家機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資訊,要求受害人保持聯絡,否則就會對受害人進行通緝或遣返回國,並凍結其資產。
“通緝令”、“警官證”齊上陣,要求受害人下載社交軟體,向受害人傳送虛假警官證、逮捕令,或者讓受害人點開“網站”,檢視“通緝令”,使受害人陷入恐慌之中,對騙子的話深信不疑。
隨後就誘騙受害人進行“資金清查”或交取保候審保證金,要求受害人轉賬至所謂的“安全賬戶”,從而詐騙錢財。
詐騙團伙主要利用留學生遠離父母獨自在外求學,人生地不熟,甚至與內地存在時差和溝通不順暢的空子,製造緊張氛圍,恐嚇留學生來實施詐騙。
留學生由於社會經驗不足,又身處國外,孤立無援,往往就輕易落入對方一環扣一環的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