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皇朝,入關後清政府要管理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難度超大,時不時就有一些部落或少數民族對遠在北京的中央政府發起各種挑戰。
“兄弟們啊,今年草原受災,我們的羊都沒草吃,家裡的孩子們都沒飯吃了,造反吧!”
“大哥,你有病吧,造反是要掉腦袋的。”
“兄弟,就去搶點東西,幹不過我們就躲進草原深處,大不了被招撫也行。我們都是博爾濟吉特氏,黃金家族,怕什麼?再說了要是被安撫,說不準還能封個貝勒,郡王什麼的!迎娶白富美的公主或格格,直接走向人生的高峰。只要造反的人多,我們就有前途。”
一句話,一個口號,造反是分分秒秒可以做的事情,草原上蒙古人的血液裡就流淌著不安分,好戰的基因一代又一代被傳承下去。
對於大清的戰略合作伙伴蒙古族,從太祖皇帝努爾哈赤開始就採用滿蒙聯姻,冊封蒙古貴族,大家都是好基友,是姻親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連清朝皇帝身上都流著蒙古族的血統。
而對於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採用拉攏,在當地設立中央派遣大臣,維護新疆地區的和平。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則是採取改土歸流,鎮壓叛亂,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
“阿叔,沒飯吃,造反嗎?我們可以學北方的蒙古族,造反有理,造反無罪!”
“小阿弟,你還是太嫩了,沒看清歷史吧。那蒙古族有多少人,他們有馬有箭有勇氣。我們呢,就寨子裡幾個人,小打小鬧,清軍一來,橫掃我們的家園。”
“阿叔,那怎麼辦,我們在家等著餓死嗎?”
“我們不造反,我們起義就行!”
“阿叔,起義和造反有什麼區別呢,不都是找死嗎?”
“小阿弟,造反是要把皇帝趕下臺,起義是找飯吃。”
“阿叔,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我覺得你腦子不清楚,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成功過!”
“去你的,你自已傻乎乎的,算了我去舉報你們!”
中國曆來都是個多民族的國度,中央政府一般對宗教信仰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對於西藏地區,清朝沿用明朝對西藏的管理方式,冊封宗教領袖,政教合一,給予一定自治權。
“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今天吃飽飯了嗎?”
“沒有,你呢?”
“這輩子都沒有吃飽過飯!”
“要不造反吧!”
“你怎麼可以有這樣的想法,我們生下來就是奴隸,就是來贖罪的。這輩子只有老實幹活,好好唸經,下輩子才有希望啊。你不在家好好唸經,怎麼能有這樣奇怪的想法。”
“我錯了,我知錯了,我這就回家唸經。吐及其(謝謝)!”
“沒事,記得每天都要念經,不要有非分之想哦!”
“恩,扎西德勒!”
“你也,扎西德勒!”
而對於伊斯蘭教的政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政策。在乾隆前期,甘肅、寧夏、青海地區的伊斯蘭教信徒人數不多,相對比較太平,王朝也採用比較寬容的態度。
佛教,藏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邪教,帥哥美女教,不管什麼教派,只要老實太平,中央皇朝也就寬容以待。
畢竟對於大清的統治者來說,這世界太大,這要管理的地方太寬廣,可是資金有限,所有的錢都要用在刀刃上。
我有一種衝動,想改名叫“刀刃!”
當遠在甘肅地區伊斯蘭教的新老教派發生矛盾的時候,中央則採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方式。支援保守的老教,打擊什麼事情都要改革創新的新教。
其實清廷看到新老教派自我內鬥的時候,內心還是暗暗的很爽,總想做漁翁得利的事情。不過有時候,事態也會發展成不是自已想象的那樣。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左右,伊斯蘭教內的新教和老教矛盾頻發,互相鄙視,互相奪權,都想坐伊斯蘭教的第一把交椅。在清廷的默默支援下,新派的創始人馬明心被驅除循化。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新派最有影響力的首領賀麻路呼被髮往新疆為奴,新派的寺廟被封,矛盾激化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你們老派就是傳統,什麼都是往復雜裡整,如今我們要對教義進行重新的解讀,我們要推翻你們這樣老派資本家,我們也要吃飯。”
“你們新派就是瞎搞,不遵守教義,什麼都被你們簡化,你們還想推翻我們老派,我看你們是窮瘋了吧?”
“是的,我們是窮瘋了,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為什麼你們可以住豪宅有牛肉吃,我們只能住在草屋裡沒肉吃?我們就是要推翻你們!推翻一切的不合理!”
“你們這是造反,是和清廷作對!”
“你們才是清廷的狗腿子呢,你們居然投靠朝廷。我們怕什麼,不推翻舊世界,哪裡來的新社會!”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正月,青海循化地區的新老教派的人員發生了激烈的鬥爭。
正月十三日,一個名叫蘇四十三,信仰新教的撒拉族人和他的好朋友韓二個率領一千人圍攻清水工東莊,把老教的哈戶長,韓三十八等人砍殺,接著又圍下了白莊等老教村莊。
千萬不要以為蘇四十三在家排行四十三,他媽咪也沒有那麼能生,不過當時這個地區的老百姓文化水平相對比較低,所以給孩子取名習慣用數字,好記好寫,還比較簡單。所以就出現了什麼蘇四十三,韓二個,韓三十八這樣的人名。
而比較麻煩的是,當地呢基本上一個村莊都是同一個信仰,一旦出事,等於一個村莊的男女女女女老老少少,阿姨媽媽叔叔伯伯一起起義了,偉大共產主義領袖毛主席說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大叔大哥們,我們已經窮得吃不起飯,穿不起衣服,他們還查封我們的寺廟,剝奪我們的信仰,逼我們無路可走。我們去把那些老教的村莊打下來,我們要吃飯,我們的孩子要肉吃,我們要有自已的新教寺廟!”
“蘇四十三,我們聽你的,走起,說幹就幹,風風火火闖九州!”
三月中,蘇四十三遇到前來鎮壓的清河州協副將新柱和蘭州知府楊士璣,這幾個老弱病殘的清兵怎麼打得過光腳不怕死的新教暴徒,沒幾下就被KO,直接為國捐軀了。
這下就轟動了周邊其他村莊的新教人員了,都被鎮壓了那些年了,為了信仰,還放什麼羊,直接跟著起義軍開幹吧。反正這個入伍不需要政審,不需要交錢的,在家閒著也是閒著,不如一起出去玩。
大家都覺得亂世出英雄,主要狠,就有可能得到美好的前途,不過他們也忘了,隨便起義,造反,什麼農民軍,到最後基本上都失敗告終,人頭滾地。不過他們早就被蘇四十三的號召給洗腦了,一心想著信仰,想著吃飯,想著改變舊世界,迎接新世界。
三月二十一日,蘇四十三和韓二個直接攻下河州城,這個韓二個比較倒黴,不小心戰死,這下蘇四十三成了起義軍最大的老闆。
“兄弟們,我不行了,你們跟著蘇四十三,好好幹,等成功了,不要忘了祭奠我。”
“韓大哥,你堅持住啊!”
“我快不行了,我給你們背守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
“哦,聽不懂,你還是快死吧,裝什麼文化人!”
知州周植明白無法向朝廷交代,苟且活著也是要背黑鍋,還要連累家人,還不如上吊自殺,家裡還能撈個撫卹金。
這下河州城就熱鬧了,管事的都死了,新教佔領了第一個城市,大家歡天喜地,迎接新社會,新領袖。
“你們都聽說了嗎?蘇四十三都攻下河州城了,正在招募呢,我們去吧!”
“大叔,女人可以去嗎?出門的話,要戴紗巾嗎,可是老教規定女人在家,不能隨便出門呢!”
“大妹子,你想出門嗎?走,管它什麼老教的規定,我們新教沒那麼多規矩,女人麼,蒙個漂亮的紗巾也以出門!”
“哇哦,還是新教好,新教裡的女人有地位,我去找我們的閨蜜去,我們一起去河州投靠蘇四十三去!”
周邊的回族、東鄉族信仰新教的人紛紛趕到河州城投靠蘇四十三,起義軍人數一下子達到二千多人。
攻下河州城後,蘇四十三下個目標就是蘭州城,還要去解救新教領袖馬明心,他有更大的號召力,改變舊世界需要他。
四月,蘇四十三的起義軍攻破蘭州外城,奪取黃河浮橋,蘭州城也危在旦夕。
“布政使大人,起義軍已經攻下蘭州外城了,怎麼辦,快向朝廷求救啊!”
布政使王延贊站在蘭州牆上看著外邊那些信徒,抓了抓自已的山羊鬍,對下邊的人說道,“這些都是邪教之人,去,把他們的老大馬明心處死,屍體掛在城牆上,讓這些知道,信仰什麼新教,只有死路一條。”
當蘇四十三看到馬明心的屍體被懸掛在城牆上後,內心的竊喜只有自已知道,他告訴自已,如今領袖一死,自已就可以混上新教老大的位置。
只要勇敢的走下去,未來可期。
“兄弟們,你們看清廷和老教的人多麼殘忍,把我們的領袖馬明心給殘害了,如果我們選擇沉默的話,下個被懸掛的人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你的兒子,你的孫子。我們還要等嗎?殺進蘭州城,殺光老教的人。”
蘇四十三很會把握各種機會,營造各種氣氛,宣傳力度很大,在起義軍中的聲譽越來越高,大家都把當成了新的領袖,很有影響力。
當蘭州布政使王延讚的求救信抵達北京後,乾隆皇帝相當的震驚,在朝會上,乾隆表示很生氣。
“是誰制定了拉一派打一派的政策,如今被打的那一派都起義圍攻蘭州城了,這個黑鍋,朕可不背哦!”
和珅一聽,腦子轉得超級快,溜鬚拍馬說道,“皇上,派奴才去鎮壓這些暴徒吧。”
乾隆看著自已心愛的寵臣,也想讓和珅立點戰功,心想不就是二千人的暴徒嗎,都不需要派海蘭察這樣的大將軍去。
“和珅,你有把握嗎?這暴徒可不是小打小鬧了,他們可搶奪了河州城的兵器庫,手裡有火槍呢。”
和珅還以為那些暴徒就手提鐮刀,最多拿個鋤頭,沒想到居然有槍,那可是送死了,這樣的事情必須拉上一個大將。看到海蘭察笑眯眯的看著自已,又有好主意了。
“皇上,奴才經驗不足,要不派上海蘭察大人家的安祿一起去,我們年輕人都需要多鍛鍊。”
海蘭察一聽,真想上去抽死和珅,自已就安祿一個兒子,都不捨得派出去打仗,如今要被和珅領著出去送死,簡直是壞和珅,將來不會有好下場。
“哼,和珅,不要落我手裡,否則我一定整死你丫的!”
這就把海蘭察逼上絕路了,為了自已的兒子安祿,總歸要做點什麼。
“皇上,要不派我帶著和珅和安祿一起去,微臣保證三個月內鎮壓結束。”
乾隆看看海蘭察,這妖將也有四十一歲,是時候給他機會培養新一代了,於是說道,“朕看行,就讓超勇侯帶著和珅和安祿去鎮壓暴徒吧!朕要看到好結果哦!”
鎮守蘭州城的布政使王延贊看在城外的暴徒,心想總是等朝廷的援軍也不行啊,加上到時候援軍一來,自已什麼功勞都立不了,說不準還要被乾隆給懲罰。
於是趕在援軍到來之前,讓當地的土司韓煜組織了老教計程車兵前去攻打城外的新教暴徒,沒想到,對方氣勢正盛,老教的人等於送死,王延贊知道自已的職業生涯到頭了。
海蘭察領著援軍在四月底到達蘭州城後,本來還要研究戰術,沒想到和珅立功心切,自已帶人去攻打蘇四十三。沒想到經驗不足,直接被人包圓。等待海蘭察發現後,讓自已的獨子安祿留在大營內,安頓大軍,自已帶上親兵去解救和珅。
“海蘭察大人,你再不來我就死了!那個總兵欽保戰死了!”
“和大人,跟緊我,我們突圍出去。”
蘇四十三不認識什麼和珅,海蘭察,就知道來了兩個送死的大官,打算一槍一個,本來要打先來的和珅,沒想到槍法不準,打到了海蘭察的胳膊上。
中槍的海蘭察覺得丟死人了,都打了幾十年的戰役,第一次被人傷到胳膊,簡直是影響自已偉大光輝的形象,此刻也顧不得什麼了,對和珅大喊,“和大人,你發什麼呆,跟上我,突圍。”
蘇四十三的人畢竟都是新手,雖然有火槍這樣先進的武器,但操作不順手,加上海蘭察這樣的猛將,如何能被他們幾個人圍住,帶著和珅衝出了包圍圈,回到大營。
“快,來人啊,給大人療傷。”
“都下去,不要進來。”和珅聽到海蘭察屏退所有的人,覺得很是奇怪,好奇的問海蘭察到底怎麼了。
海蘭察告訴和珅,如果讓皇上知道他擅自攻打叛軍造成人員傷亡,總兵欽保戰死,肯定會被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忘記這個事情,圖個你好我好大家好。
“海蘭察大人,請受我的一拜。”
“和大人,你我都是朝臣,本應互相幫助,你跟著我出征,我必然保你平安,功勞麼,我懂。再說了,我已有兩個巴圖魯的稱號,幾入紫光閣,戰功對我來說,沒什麼很大意義了。”
“海大人,那總兵戰死怎麼說?”
“病死!”
蘇四十三雖然沒文化,但知道什麼時候進攻,什麼時候撤退。一看到清廷派來了近萬人,自已才二千人,一比五,是幹不過的。於是撤退到蘭州城西南面的華林山,龍尾山幾個險要處,準備看看情況。
“海蘭察大人,暴徒退到華林山等地,下一步我們如何做?”
海蘭察知道蘇四十三他們退到了易守難攻的地方,如果強攻勢必造成自已計程車兵傷亡,這和珅已經損失了幾十人,再有更大傷亡的話,很難向乾隆彙報。
“恩,派人去探一下地勢,再做打算。”
幾個時辰後海蘭察的探子回來把華林山和龍尾山的情況做了彙報,海蘭察會心哈哈大笑,“和大人,立功的機會來了!”
“海蘭察大人,此話怎講?”
華林山和龍尾山雖然地勢險要,但是蘇四十三一夥人也被困在山上,無任何的支援,終有糧草水源沒有的一天。
“和大人,安祿你們各自領著隊伍,分別圍困華林山和龍尾山,不用攻,只是圍,看他們沒水沒糧食的情況下,能堅持多久。”
蘇四十三畢竟經驗不足,只是以為守住要塞,等清軍打上來,就慢慢消滅。卻忽略了被包圍斷糧斷水的可能。
沒到一個禮拜,蘇四十三的起義軍已經飢腸轆轆,關鍵還沒有合適的飲用水。
“蘇老闆,眼下我們華林山上已經沒有任何東西吃了,兄弟們都要渴死了,怎麼辦啊?”
“突圍上龍尾山,那山有泉眼,樹多,應該有吃的野味。”
在蘇四十三的帶領下,駐紮在華林山的暴徒開始突圍,打算退到龍尾山上和另外一部分匯合。
海蘭察知道蘇四十三的行動後,開心的告訴守龍尾山的和珅不要攻打暴徒,讓他們上龍尾山區。
“海蘭察大人,為什麼不打,還讓他們上龍尾山匯合呢?”
“和大人,這龍尾山的能吃的東西有限,讓他們所有的人匯合在一起,也就意味著他們所有人都沒吃的。只要包圍一段時間,他們就死定了。”
蘇四十三本來很開心,好不容易突破清廷的包圍圈,上了龍尾山。等到一匯合,才發現,龍尾山水是無限量供應,但吃的也不夠啊。
打獵,找果子,本來龍尾山的暴徒過的不錯,這下來了那麼多人,大家都沒吃的,於是開始互相抱怨。
七月五日,海蘭察的探子打聽到龍尾山上已經連個蟲子聲音都沒了,海蘭察知道,這山上已斷糧數日,馬上撐不下去了。
“和大人,安祿,明天早上在山下堆灶生火,把所有能吃的全部煮了吃,讓香味飄上龍尾山,讓暴徒們看得到,聞得到,就是吃不到。
讓所有計程車兵吃飽,中午十二點準時強攻龍尾山。”
補給對海蘭察來說也是相當的重要,尤其是到了野外,所有的糧食都是按人頭來發,還要預留特殊情況的時候使用。所有的人也不算每天都吃飽吃好,所以等到了七月六日一早,各種牛羊肉煮起來的時候,清軍計程車兵開心的象過年。
大家敲鑼打鼓發出各種聲音,香味飄上了龍尾山,蘇四十三他們都快要饞死了。這是海蘭察發起的心裡站,讓暴徒們對起義產生疑問,自我糾結,自我放棄,喪失戰鬥力。
吃飽吃好的清軍可不同了,包餐一頓後,士氣提升百倍。
“兄弟們,這所有吃的喝的都沒了,今天能攻下敵軍,我們就凱旋迴蘭州城補給,如果打不下,那今晚開始是沒飯吃的。”
總攻發起,山上的暴徒哪還有什麼力氣作戰,幾乎是坐在那裡等死。偶爾有幾個反抗的人,也被清軍砍殺。
“海大人,為什麼敵軍那麼多人都在拉肚子啊?他們都放棄了反抗!”
“哈哈,昨晚我讓人把瀉藥投進了他們的水源,他們沒飯吃只能喝水,喝越多,拉的越厲害,哈哈!”
七月六日一天,龍尾山被攻下,二千多敵軍最後只剩下四百人不到退到了華林寺,剩下所有人全部被擊斃,無一活命。
“和大人,這剩下的四百敵軍讓他們修整嗎?”
“海大人,我都聽你的!”
於是,海蘭察讓自已的大部隊全部回蘭州城修養和療傷,剩下三百親兵,準備立馬攻打華林寺的敵軍。
“兄弟們,暴徒投資蘇四十三還沒抓到,等一下看誰能立功了!”
海蘭察,和珅和安祿各帶一百親兵,從三個方向攻打華林寺最後的敵軍,蘇四十三領兵迎戰,混戰中蘇四十三直接被擊斃,剩下三百人餘人,全部被圍殺,一個都不留。
回到蘭州城後,海蘭察問了清軍的傷亡情況,除了和珅第一次冒然攻擊中死傷的人外,這次戰役清軍一共死傷了一百多人,還有“病故”一個總兵,這對海蘭察來說,簡直是個恥辱。
“來人,去把這些暴徒的家屬和新教的人屠殺乾淨,我要個我那死去的一百個兄弟報仇。”
蘇四十三起義失敗後,那些起義軍家屬和眾多新教人員都被屠殺,或者流放伊犁和雲南,最遠的流放寧古塔,新教的勢力一下子被削弱到谷底。
很多人也不敢承認自已是新教的信徒,只能默默隱忍,等待新的機會。
而乾隆也考慮到甘肅寧夏地區伊斯蘭教信仰的特殊情況,加強了當地的軍隊的佈置和安保問題,不能像之前那樣,隨便放幾個人,直接被暴徒擊斃。
海蘭察等人回京述職後,乾隆對這次戰役並不是很滿意,二千多暴徒,用了那麼長時間,還傷亡一百多人。
關鍵新教人員並沒有全部屠殺乾淨,有點小小的不滿意。
和珅見此情況,立馬給海蘭察圓場,“皇上,這甘肅、寧夏和青海地區的教徒實在太多,而且很難分辨是新教還是老教的人!”
“剷草不除根,留下隱患啊!和珅,你知罪嗎?”
和珅一聽,嚇得馬上給乾隆跪下,他估計自已冒然攻擊造成總兵戰死,士兵傷亡和海蘭察受傷的事情被乾隆知曉了,可是誰高密的呢?於是看看海蘭察,心想應該不會是他吧。
“和珅,你不用看海蘭察,朕的心腹又不是他一個人。”
海蘭察立馬跪下來,等待乾隆的發落,心想這次徵是倒黴了,被和珅給連累了。
“和珅,你軍中不聽主將指揮,冒然出擊造成主將受傷,傷亡慘重。還說什麼病故一個總兵,當朕是傻子嗎?和珅停職罰薪一年,今後再也不許領兵出征。海蘭察你作為主將,管教無方,看在蘇四十三暴徒全被擊斃,平復起義,將功補過,朕就算你無功無過吧。”
和珅一聽,也就停職罰薪一年罷了,小菜一碟,過幾天乾隆就會想起自已,官復原位。自已的確不適合領兵作戰,不去就不去,保住小命要緊,於是立馬磕頭謝恩。
倒黴的是海蘭察了,自已受傷也算了,跑到甘肅那麼遠的地方平復暴動,居然白乾一場,不過想想不被懲罰就算好了。
這皇帝啊,實在太難伺候,怪不得大家都說伴君如伴虎。
“安祿,真是虎將門下無犬子啊,第一次出戰擊斃暴徒頭子蘇四十三,朕就封你個三等侍衛,鼓勵一下吧。朕希望你多向你阿瑪學習,將來能成為我們大清的巴圖魯。”
安祿一聽,哇塞,隨便出去晃了幾天,就得了個正五品的三等侍衛。關鍵是自已也可以賺工資,每年不光有80兩的俸銀,還有40斛的祿米。聽說只要當班,還有餐貼。今後再也不用向老爸要零花錢花了,自已也有官職和工資收入了,出去約會也方便點了。
看到發呆的安祿,海蘭察立馬提醒自已的傻兒子磕頭謝恩。
退朝後,和珅拉著海蘭察不停的道歉,說自已連累了他,很是過意不去。
“和大人,我也沒辦法,你也知道皇上在軍中的心腹還是蠻多的!”
“海大人,我明白的,這不怪你,我都不好意思,連累了你。幸好安祿這小傢伙,封了個三等侍衛,我也總算安心了一點。”
“和大人,我常年在外領兵作戰,我家安祿你在朝中多多關照,你就當正自已的侄子教導就行了。安祿,還不過來,給你和叔叔行個大禮。”
“好說,好說!”
海蘭察領著已是正五品的兒子安祿出宮,一路上,安祿各種問題,“阿瑪,這到底是誰洩密,還有那蘇四十三不是我打死的啊!”
“傻兒子,要不是我把和珅的事情告訴皇上,今天你哪來的三等侍衛,至於誰殺死的蘇四十三重要嗎?”
“老爸,你好陰險啊!”
“怎麼和阿瑪說話的,哪裡學來的調皮話?”
“阿瑪,我們回家嗎?”
“回個鬼,阿瑪帶你去怡紅樓逛逛!”
“老爸,正好,老爸,真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