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陳冰冰應是,隨後退居一側。
在沒有任何多餘通訊手段,幾乎只能依靠人力、馬力和信鴿傳達資訊的封建時代,資訊的不對等性隱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
比如說剛剛過去的這次蝗災,任何精明的商人得知訊息後,都必然想到災後物價飛漲,糧食短缺。
這時候,若是能提前囤積物資、搶人工,搶收莊稼...等等,肯定能大賺一筆。
但由於資訊傳遞的滯後,能想先得知此事的人並不多。
唐小志也是機緣巧合之下,恰好從皇帝口中得知此事,因而能搶到了一口肥肉。
蝗災起源於西北,一路而來,地方官府通報的資訊幾乎與蝗蟲群的到來同步,相差無幾。
這便是資訊的遲滯性。
如果西域官員的資訊傳出能比蝗蟲群快很多,那麼應對措施及時,損失也就會少很多。
而唐小志密謀許久,急欲全面推出市場的“報紙”,便是要打破這樣的資訊逆差和遲滯,構建出一個新的資訊傳遞體系,以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利益。
試想一下,如果西北蝗災爆發之前,唐小志能比皇帝事先得知訊息,並早做鋪排。
能將此資訊賣給朝廷,奪了一個大功不說,口中的肥肉更不遠止於靈州諸縣。
但資訊平臺的建立,講究權威性、準確性和迅捷性。
也就是說報紙登載的資訊必須有一定的背景,能讓百姓相信,杜絕謠傳和虛假資訊,更需要極高的傳遞速度。
單說傳遞速度,普通的人力馬匹速度都顯得太慢,信鴿會快一點,但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
例如說信鴿在飛行途中可能會被人截獲,或者被其他的飛行猛禽吃掉,甚至會迷失方向,導致資訊誤傳、斷層、丟失。
對此,在唐小志看來,唯一的解決的方式就是為公路提速,顛覆以往的交通方式。
因此,蒸汽火車的出現就顯得尤為迫切。
以火車的速度,非但能解決資訊遲滯的問題,而且還能增加運力,做大區域的物品流通,節約時間成本。
以唐小志初步設計的火車時速,按每小時六十至八十公里計算。
幽都城距離京都約有一千二百里,相當於現代的六百公里左右。
人力傳遞訊息,除去一切不確定因素,來回少說得一個多月以上。
但若有了火車,一天就能到達,效率提高了無數倍。
毫不誇張地說,蒸汽火車一旦研製成功,普通百姓甚至可以早上在幽都吃早餐,夜晚到京都吃宵夜,只需間隔十個小時,也就是古人常說的五個時辰。
更重要的是,因為公路提速而產生的物流效益尤為巨大。
大奉西部多礦產,多產水果,北部多產牛羊肉和皮革,東南部與中原地帶盛產絲綢布匹,糧食。
火車的迅捷性和強大運力可實現物流交換,各取所需。
富庶地區的糧食布匹可以快速地運到短缺地區,貧瘠地區的特產物資可大量運往發達地帶,實現最高價值回報。
當中的巨大商機,可想而知。
總而言之,火車和報紙的出現必然會衍生一場極大的資訊爆炸,與無可估量的商業革命。
首先要做的,便是讓百姓們先接受報紙這種新型的資訊傳播方式。
八大報社入駐幽都城,在唐小志計劃的宏大商業版圖中,至關重要。
唐小志心中的“鴻鵠志”便是:幹掉皇榜,淘汰傳旨太監。最理想的結果是,以後皇帝下達什麼政策、聖旨,都能經過他手下的八大報社去傳遞。
吞併天下的漕幫,將整個大奉的物流交通生意都囊括在自己手中的火車之上。
此時的別苑書房中。
一一交代手下人做好工作後,唐大里正心中的那團火正肆意的蔓延,滿腹的宏圖大志。
他名為小志,其實心懷大志。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陳冰冰開始帶著八大報社的骨幹記者,在城中各處建立記者站,收集坊間的各種輿情資訊,潮流風向。
馬戶則在別苑中大興土木,用從清水河村帶來的活字板材建立臨時的刊印坊,並指揮手下的工匠製作招親大會需要用到的特殊道具。
其餘人員,包括村中來的少數明星蹴鞠球員、蹴鞠寶貝、歌女、舞者、書生...等等,也都各司其職。
可見,唐小志在策劃一場大動作。
稍微有點意外的是,這已經過去了很多天,趙卿仍沒有將孫探花給請來,也不知遇到了什麼阻滯。
但唐小志並不著急,對於這位孫探花,他倒是想留到最後去用。
五日後。
清新社有史以來,第一版“幽都日報”在唐小志給出的模板下,正式被刊印出來。
首批的發行量並不多,也就一百份。
首版的資訊量也不多,大幅版面都在刊登招親大會的訊息。
投放的地方都集中在城中的茶樓、飯館、酒肆、路邊攤等等,免費發放。
這些地方的人流量最多,乃是城中輿論的發酵地,訊息最容易傳得開。
報紙想要推廣,增加發行量,投放在那些地方效果最佳。
但投放完成後,百姓的接受度和廣告效果並不佳。
百姓們拿到報紙後,並沒有和想象中一樣認真閱讀裡邊的內容,反倒是將之當成廢紙丟棄,甚至拿來上茅廁...
本意是想將資訊傳播給大眾,誰知竟成了百無一用之物。
不過,這結果,早已在唐小志的預料之中,他絲毫不慌。
對於幽都百姓來講,所謂的報紙還太過“新奇”,一時不願接受這樣的資訊傳播方式也情有可原。
再者,第一版報紙主要刊登大王招親之事。
此事在數月前已有小道訊息傳開,已非什麼新鮮事,王府更是貼過了榜,此時全城皆知。
民眾沒了新鮮感,自然沒多大的興趣讀報。
可是,等到第二版日報出來時,情況就發生了逆轉。
拿到報紙的百姓們非但不敢再將之棄如草芥,甚至有些視若珍寶起來,各自紛紛議論,好不熱鬧。
因為...唐小志在第二版面市之前,先去見了一下皇帝。
請求皇帝允許在報紙上刊登他的詩文,並蓋下自己的私章。
前十份報紙,還有皇帝的親筆簽名。
眾所周知的事實,在古代,官府衙門出的公文只要蓋上印章,那就算是政令。
而皇帝寫出來的政令,蓋上玉璽,那就是聖旨。
皇帝寫的詩文,蓋上私章,那就是至高無上的墨寶啊。
換言之,皇帝陛下的墨寶,誰敢當成廢紙?
即便是復刻出來的墨寶,那也不敢!
此刻,城南的一間茶樓。
寬敞的大堂中,人聲鼎沸。
一名禿了半邊頭的老書生拿著一份剛拿到手的“幽都日報”,正滿臉震驚地看著,身旁圍了一圈看客。
“天吶,我看到了什麼?這份所謂的報紙上,有當今聖人的私章和親筆簽名...”
老書生瞪大了眼球,難以置信。
皇帝的簽名和印章,一般不會隨意留下。
但今日卻同時出現在了這位報紙之上,如何能不引起關注?
老書生的話聲剛落地,圍觀之人便開始七嘴八舌的插話道:
“這怎麼可能?會不會是偽造的?聖人的筆墨怎會隨意流落民間,而且還是在一張莫名其妙的報紙上?”
“屁話!你以為什麼東西都能偽造的嗎?這可是聖人的簽字墨寶,誰人敢偽造?再者,此時聖人就在幽都,誰敢在他眼皮底下偽造?況且,上面還有幽都衙門的印章,怎麼可能偽造?”
“對呀。咱們可以說孤陋寡聞,認不得陛下的私章,但幽都衙門的印章總該不會認錯吧?”
“但...聖人怎麼會在這報紙上留下墨寶?難道說這份報紙和幕後發行的商社,有皇家的背景?”
“肯定是了,不然陛下怎麼如此抬愛,允許他們在上面刊登詩文,並留下親筆簽名?”
“...”
一時間眾人竟在“潛移默化”間,將清新社認定為是皇家所出。
這對於唐小志來說,倒是意外之喜。
有了這個“皇商”名頭,簡直就是在清水河商社頭上鍍金。
“好極。老朽這回算是見到寶兒了。這份報紙上有聖人的筆墨,我要拿回去裱起來,日夜供奉。”
“陛下的墨寶,價值千金啊。不,是萬金...”
“老拐頭,這報紙在哪裡要的?還有嗎?我也去取一份,收藏一下聖人的墨寶。”
“嘿嘿,你當聖人的墨寶是地攤貨嗎?報紙是免費的,就在茶樓門口有小廝發放。但只有前十份有陛下的簽名,現在恐怕輪不到你了。”
“什麼?免費?我去,大傢伙快去搶。興許還有不識貨的,搶到有聖人墨寶的那份,就賺大發了...”
“老拐頭,你都七老八十了,拿著陛下的墨寶也無用。反正你是免費搶到的,不如賣給我吧,我給你十兩銀子。”
“去你孃的,聖人的墨寶價值萬金,你想用十兩買走?做你的春秋大夢!”
“這...二十兩如何?”
“妄想!”
“我出三十兩!”
“...”
“老子一百!”
“...”
“汝之令堂,都比有錢,哄抬價格是吧?老子出二千兩!”
“...”
茶樓裡上演著滑稽的一幕,眾多老少書生竟在自發哄抬價格,搶購那份有皇帝簽名的報紙。
要知道的一點是,皇權時代,古人對皇族本就有一種近乎於與生俱來的敬畏和崇拜。
尤其是皇帝,更被封為天之子,聖賢之人。
皇帝用過的東西,筆下的詩詞墨寶,一經落入民間,都會被當成至寶。
這不?
眼下只是一個親筆簽名而已,便引來了多方“搶購”。
而那名手持“至寶”,被稱作老拐頭的老書生,緊緊攥著那份報紙,警惕著望著眾人,生怕會被搶奪一般。
面對眾人的出價搶購,倒也一時沒有應允。
誰能想到上一秒還免費發放的“廢紙”,下一秒就價值萬金了呢?
正在這時,二樓雅間的走廊上忽然走出來一人,高聲喊道:“都在搶什麼?大家都只知陛下墨寶,卻沒有注意到報紙上刊登的重點。當真是蠢鈍如豬,你們要是有能力去參加大王的招親大會。莫說是得到陛下的墨寶,就是和陛下同臺吃飯,也不無可能。”
這是一間“維園式”的茶樓,分上下兩層。
中間鏤空,底下一層是大堂,旁邊圍著一圈包廂雅座。
此時說話之人,便是在二樓的某個雅間走出。
而如此一言,倒是瞬間吸引住眾人的目光。
卻見是一個矮胖的中年人正負手而立,一身白衣,大腹便便,看起來是一副文人的打扮,就是身上的書卷氣差了點。
在場的茶客文人,似乎都覺得此人面生,不知其來歷。
但若是他們之中有人去過清水河村,那麼就必定能認出他來。
因為這位矮胖“書生”就是...馬戶。
此時的馬戶看起來與之前判若兩人,至少在外表打扮上差之千里。
馬戶平常的裝束就像個暴發戶,現在卻裝得像個深不可測,滿腹經綸的大儒,身後還跟著一名小書童。
眾人靜了下來,暫時沒有再去哄抬搶購那份報紙。
其中一個年輕書生望去,問道:“敢問...這位先生怎麼稱呼?所說之話,又是何意?這報紙上所刊登的,不外乎是大王招親之事。此事,數月前已有訊息,有何稀奇?刊登老訊息,自然不必在意。倒是陛下的墨寶受吾等推崇,這有何愚鈍之處?”
被人稱作“先生”,馬戶心中一喜。
他只不過是一個粗人,老莊稼漢,在沒有遇到唐小志之前,大字不識一個。
如今卻被人稱作“先生”,頓時虛榮心爆棚。
但臉上孤傲,像是不為所動道:“沒錯。訊息是老訊息,但你們可認真看過了細節?可知大王的招親會,具體要怎麼操辦?”
此話一出,不免讓堂下眾人皺眉起來。
此前第一版報紙投放之後,被百姓棄如廢紙,根本無人細心去看裡面的內容。
而第二版出來之後,因為上面有官府的印章,皇帝的詩文,外加親筆簽名,又瞬間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大傢伙都在議論皇帝的墨寶,內容還是沒有細看。
聽馬戶這麼一說,眾人好奇心起,這時才紛紛注意起來。
老拐頭迫於壓力,將那份報紙拿出來鋪在桌上,讓大家一起細讀報紙上的內容。
不久後。
便有人驚道:“大王招親舉辦賽事大會,竟不由禮部接管,而是讓一個叫清水河商社的商賈操辦?”
“嗯?他們要為大王海選夫君?”
“以往皇親貴胄招婿,都只對權貴士族子弟開放,現在連普通百姓也可以去碰運氣了?”
“嘿嘿,你可想多了。普通百姓哪有這個資格?沒看到嗎?參加大王的招親會,報名費就需要五千兩。尋常人哪裡付得起?”
“是呀!單說這五千兩報名費,就足以摒退大多數人。最終能入圍的,也就是士族官宦子弟了。”
“...”
眾多自顧議論著,說到高昂的報名費時。
又聽馬戶那渾厚的聲音響起,道:“那可未必!誰說沒有錢就不能參加大王的招親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