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章 發動底層士兵

“大盾太高士卒拿起來連路都看不見,而且分量也太重,行動太慢了,不就成了一錘子買賣了?”

這貨是個粗人,說話遠沒有讀過書的李程有技巧,加上嗓門又大,聽起來就像是指責唐笠不懂裝懂一般。

脾氣同樣火爆的鄭大一聽眼睛頓時就瞪了起來,張嘴就要喝罵。最早跟著唐笠的他早已成為了唐笠的腦殘粉,根本聽不得有人對自己老大這般說話。

唐笠卻是伸手擺了擺,示意他不要罵人。鄭大倒也聽話,見到老大擺手居然也立時明白了他的意思,硬生生把已經到嘴邊的罵人話嚥了回去。

另一邊的李程也悄悄伸手拽了一下同樣回瞪著鄭大的樑棟。樑棟被這麼一拽也反應過來自己剛剛的語氣的確不妥,脾氣火爆耿直的他強逼著自己把頭轉向一邊不看鄭大那依然瞪得像銅鈴一般的眼睛。

棟樑性格再粗,好歹也是在胡人為尊的北魏正規軍中混過的,很多事心裡也有數,不然也活不到現在。

兩人的神情動作自然都看在唐笠眼裡,他趕緊開口緩解一時間有些緊張的氣氛:“幾個月前我也就是個平頭百姓,若不是胡人不給活路,咱們也不會拿起刀來拼命。

鄭大,你和我一樣幾個月前就是個種地的,一天也沒在正經的軍中呆過,很多事情不懂,自然要多聽有經驗的人的意見。

再說今天本就是討論會,咱們盤古軍本也就是隻講上下級不講尊卑的,大傢伙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是最好的,都是漢子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說完唐笠就用眼睛緊緊盯著鄭大。

鄭大雖然氣還沒消,心裡卻也覺得唐笠說的有道理,加上不敢違逆老大,最後只得強忍脾氣動作僵硬勉強的衝著樑棟抱了抱拳。

樑棟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見狀也立即抱拳還禮,算是把剛剛的事情揭過去了。

唐笠接著開口道:“樑棟說的有理,仔細想想還真是半人高最好,大不了面對騎兵衝擊的時候半跪在地上抵住盾牌,那樣也許還能更牢靠些。

那大盾上面的那個缺口呢?”唐笠指著自己剛剛在地上簡單畫出的大盾形狀又問樑棟道。

樑棟那張黑臉上的大眼睛眨了眨,最後悶著聲回答道:“這個俺就說不出來啥了,反正以前在軍中沒見過這樣的。”

李程見唐笠又把目光轉向了自己,想了一會兒開口道:“突厥人的軍中的確沒有那樣的大盾,具體道理我也說不明白。不過要只是為了架矛方便,突厥軍中的大盾頂部倒也有個缺口,只是很小。”

唐笠又問了下其他人,也沒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這個問題後來還是在全軍討論時,有一個普通士卒猶豫著猜測那樣是不是會讓架起的長矛太稀疏了?

現在盤古軍人數不多,唐笠就堅持把這種戰後的總結和討論讓所有人全都參與進來。當然,在那之前軍官們先小範圍討論也是必須的。

這種安排源於唐笠腦子裡的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他記得夢外那個世界中的那支以絕對劣勢武器所向披靡的軍隊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就是發動每一個底層士兵各抒己見,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於是唐笠就想把這種做法在盤古軍中普及並堅持下來。因為他現在面臨的處境恐怕還要更差一些,所有有利於增加戰鬥力的法子他都要用。

那個叫楊寶山士卒是第二次反圍剿時俘虜的官軍,現在是鄭大手下的一個普通士卒。他在唐笠的反覆鼓勵下剛說出自己想法的時候顯得很緊張,卻讓唐笠一下子就覺得很有道理。

想到就做,唐笠立刻當著所有人的面拉著楊寶山就開始動手實驗,搞得對方更緊張了,看樣子腿肚子都開始發抖了。

好在實驗的方法也很簡單,用繩子和幾根棍子紮了三個“V”形大盾的輪廓,並排豎起後架上長槍,情況立刻就一目瞭然了。

“V”形的底部確實能夠很好的固定長矛,可“V”字的兩邊卻太陡太滑根本放不住長矛。而這種防騎兵衝擊的大盾又很寬,一張盾牌上只架一支長矛的話著實太稀疏了些。

眾人對唐笠的這種當場動手實驗的做法感覺很新奇,卻也覺得非常好,就是直觀,所有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時心裡不自覺的對唐笠又感覺親近了許多,真切的感覺到了那種一家人一般的氣氛。

心理一轉變,所有人頓時就放開了,越來越多的人圍著三個棍子紮起來的“大盾”一般瞅一邊七嘴八舌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最後大家一致認為還是平頂的最好,在頂部開幾個小缺口就能解決固定長矛的問題,而且製作起來還要更簡單得多。

唐笠的這番操作不但讓所有士卒都更放得開了,就連心裡仍有保留的李程和陳道清心裡對他也不自覺的更多了幾分叫做認同感的東西。

這只是盤古軍此次戰後討論的內容之一,其他的很多小範圍並沒有討論清楚的細節也都讓所有人都參與了進來,結果大多得到了更好的解決。

比如說還是這個防騎兵的大盾,小範圍的討論只確定了大致的形狀還沒完全討論清楚,至於如何製作更是沒人知道該怎麼弄。可幾個曾經做過木匠的普通士卒就很輕鬆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太行山裡最多的就是樹木,選其中結實粗壯的做成板材,簡單拼接後就是大盾的主體。沒有包裹的皮革或鐵皮,就用幾層堅韌的樹皮代替,雖然肯定不如軍中制式的結實耐用,但至少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

其他的問題也大多在這種七嘴八舌的討論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決。

比如配合巨盾的長矛,就有士卒提出就用那種手臂粗細、長得高大筆直的樹木整棵製作。至於頂端矛頭的問題,用火燒一下就行,這玩意很多老百姓都會弄。因為鐵質農具太貴,鐵又是胡人嚴控的戰略物資,普通秦人百姓的農具大多就是用這種法子做成的木頭傢伙。

這種原始的硬化辦法實驗之後效果出奇的好,就連一直頭疼的如何加裝鐵質矛頭的問題都解決了。因為壓根就不用裝,反正這玩意刺進高速衝擊的戰馬後也很肯定會折斷,裝不裝都一樣,還不如重新做一根新的方便省事。

李程提到的那種北魏王庭禁軍中用的那種精良腳踏弩雖然沒人會做,但簡易的弩卻成功的被幾個常年玩弓的老獵戶做了出來。那玩意不追求極限威力的話本就不難,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原來的弓稍稍改造一下就行,大致就是加個木柄和發射用的機擴。

這樣改造得到的弩弓雖然威力遠遠比不上李程在晉陽見過的那種強弩,射速也要比弓慢了很多,卻可以持續瞄準,在相對並不善射箭的秦人士兵手中精確度要比弓箭高得多。

實驗了多次改造後的成品後,唐笠果斷下令只留下了一百張制式強弓給如老樁、齊大毛那般善射計程車卒使用,其他的全部改造成了弩。畢竟對於不善射箭的人來說,射速再快射不中也是白搭,遠不如慢一點但能射得中強。

至於威力也相比改造前有了些許提高,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僅憑手臂的力量就將弓拉到滿弦的,弩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可以用腳藉助腰部的力量來上弦。

最後的騎兵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之前所有戰馬除了唐笠和各隊的正副隊率之外全都歸老樁的斥候隊使用,但斥候隊中的大部分人其實都只是會騎馬而已。

北方被胡族統治的二百年,秦人雖然處於社會最底層,會騎馬的比例倒是比以前承平的時候高很多。至少馬匹對於時長能見到胡人騎兵的北方秦人來說再不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見過的稀罕物了,能接觸的到的機會也不少。

尤其是那些原來的北魏官軍中的秦人士卒,雖然本身都是步兵,很多人平時卻要給胡人老爺當奴僕,伺候戰馬就是他們日常勞役中很重要的一項。接觸得多了,很多人自然也就會騎馬了。

當然,像李程那樣騎戰本事厲害的很少,因為他作為原官軍的百將是擁有自己的戰馬的。

為了解決騎兵兵源問題,唐笠乾脆在軍中搞了一次大比武,所有會騎馬的盤古軍士卒全都參與了進來。專案就是最實用的操控戰馬、賓士突刺劈砍以及騎射。

最後選出了最厲害的五十人組成了新的斥候隊,騎戰功夫最厲害的李程直接被唐笠轉而任命為了斥候隊的新隊率。老樁則被唐笠調回身邊做了親兵隊的隊率。

這個安排可謂是人盡其用,老樁對次倒是也沒有什麼個人得失方面的不爽,只是私底下和唐笠說了自己對李程忠心方面的擔心。

對此唐笠表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老樁就沒再說什麼。

其實唐笠自然也有那方面的擔心,但一是手下實在沒有這方面的人才,放著李程不用實在可惜;二是他覺得自己要是連留住李程心的信心都沒有,那也不用指望以後有啥大出息了。

再說根據斥候零星下山探查回來的各類訊息,唐笠判斷後秦和北魏的拉鋸戰一時半會兒結束不了。而己方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後秦的佔領區,李程這種原北魏軍官想要突破後秦軍的戰線回到北魏地盤根本沒有可能。縱使此時的李程有二心,回不了北魏也是沒轍,難不成去投羌人?

這段時間裡唐笠自己帶著盤古軍也不會一直藏在山裡閒著,後續的一系列動作要是還留不住李程的心,唐笠覺得自己也不用混了,頂多也就只能做個隨時可能被剿滅的山大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