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章 鬼鏡傳奇23

十,石樓山佛母施法

話說莒州有八景,它們分別是屋樓春曉、浮來夕照,西湖煙雨、洛山樵牧、馬亓聳翠、書院夜誦、山寺晚鐘、沭水拖藍,合稱為莒州八景。

屋樓春曉就是其中之一,屋樓山又名屋樓崮,或名石牟山、石樓山、在莒縣城東二十里。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屋樓崮山不高而突兀,遠觀似樓塔聳立,平地挺拔,石徑巉巖,望之如樓觀。只因人類先祖有巢氏“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起源於莒地,巢樓之制由此而始,屋樓山因此而得名。古有諺雲:“浮丘文,馬鬐武,屋樓崮上住巢祖”。以此可證,有巢氏居屋樓之說,鄉人皆知。

春日清晨,立莒城東望,一輪紅日從崮巔冉冉升起,古剎佛塔、蒼松翠柏,皆染上金色的霞彩,頗具奇趣,故有“屋樓春曉”之稱。

古人有詩讚雲:

“屋樓春色曉蒼蒼,永珍登臨盡渺茫。

塔勢峭孤撐碧落,松陰偃蓋浸寒塘。

凝眸東嶺雙眉遠,回首西河一線長。

直走群山連海岱,久稱勝概峙城陽。”

早在五千年前,此山就是莒地先民觀天象定時令的座標山峰。尤其是每年春分時節,拂曉,在山右大朱家村遺址舉目東望,但見一輪紅日從屋樓主峰噴薄而出,瑞氣升騰,山川大地紅光閃爍,洋溢著盎然春意和無限生機。這便是屋樓春曉的奇妙景緻。

石樓山峰巒疊翠,浮圖插空,如樓閣狀。厥維震方屬春,春氣南動,山光秀麗,若先漏其景,也曰屋漏,為其能漏洩春景\"也。屋樓崮有七級浮屠,高十仞,陟其顛,可眺海。佛殿翬飛,古柏婆娑,登塔頂可東眺黃海,西俯沭水,每到傍晚,寺內傳出如怒鯨吼鳴之鐘聲,飄過莒城,音及浮來,令人陶醉,催人奮發。此又成另一景——山寺晚鐘。

石樓山因明高僧通沏禪師曾在屋樓山寺理佛而聲名大噪,更是眾女尼修行的福地,“福慧庵”便是其一。

石樓山不僅僅有佛教,同時也有道教,“白雲觀”上,林燦隨師學藝,正是該觀。

石樓山因此也是如崆峒山,葛仙山等名山一樣,在這裡道教和佛教卻完美的和諧相處,成為佛道雙修的名山。

再說唐賽兒放火燒了唐家祖宅,召喚了數位親信弟子,悄悄投身石樓山上,在那福慧庵中安了家。

青州府敕文莒州,捉拿唐魁三族,莒州千戶孫恭奉命赴唐莊捉拿,比及趕到,唐家居處已是一片瓦礫。莒州縣府以唐魁後人因唐宅失火,親屬悉數葬身火海為由,往報朝廷,就此了結。

一日,唐賽兒打坐練功,思想起父母,丈夫俱都離她而去,突然心中一陣煩亂,腦際迴響起趙琬的言語:“.鏡室下窨井內,有家傳之物”,便隻身來到庵後藏經洞。她開啟包袱,從中取出一石匣,小心翼翼地將其開啟,卻見石匣內放著一柄寶劍,一面銅鏡,和兩卷奇書。

劍名蓮花寶劍,鏡為陰陽銅鏡,書一本為兵書《玄隱兵鑑》,一本為奇法異術《室蓮秘典》。

書下放著一塊一尺方圓的銅鏡,鏡背方形界格中,鏡鈕置於蓮葉紋中,蓮葉莖直連於下方的山石水池中。鈕的上方有浮雲和仙山。鈕的左側是一片竹林,林外有一人席地而坐,長袍寬袖,膝上橫一琴,雙手撫琴,面前有長方形幾,几上有筆、硯等物;鈕的右側一鳳立於山石上,振翅翹尾凝視前方......

鏡背方形界格分為四區,分別飾有青龍與雀鳥,白虎與獨角獸,朱雀與青羊,玄武與羽人。銘文鐫刻陰陽寶鏡寺字,其外銘文圈帶為“陰陽佳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徘徊名山採芝草,壽如王母家萬倍”。近緣處一週短斜線紋。邊緣紋飾為兩週三角鋸齒紋間隔雙線波折紋,極為精美。

鏡面光亮奪目,視之攝人心魄。唐賽兒猛然想起,父親曾經說過:“世間有一奇鏡,名為“赤松子陰陽寶鏡”,該鏡能發清商之妙曲……不受當時之責,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則可以凌宵漢,出宇宙之外。”言下之意,赤松子陰陽寶鏡,鏡中無論是操琴、撫琴、鼓琴,還是聽琴者,藉助琴的“神力”,能“化去不死”,鏡陰陽相通,能讓人成為凌宵漢的仙人。

唐賽兒這時方才知道,父親所說的寶鏡,正是這面“赤松子陰陽寶鏡”,當下百感交集,傷心而泣。

唐賽兒收好寶鏡,從此棲身藏經洞內,日夜不輟地精研起兵書異法。

不知不覺三年過去,唐賽兒已是諸法大成。農曆四月初八日這天,唐賽兒喚過金蓮兒,木蓮兒,水蓮兒,火蓮兒,土蓮兒五位弟子道:“今日是“神集”日,要在以往,來山上佛寺祈福的信眾,絡繹不絕,會有浴佛、獻花、獻果、供僧、供舍利、演戲等事宜。而今連年饑荒,諸事不行,百姓唯苦而已。你等人將佛堂打掃乾淨,設起蓮臺供幾,我要為受難饑民祈福納祥”。

“神集”日是當地節日,即浴佛節,是佛祖的誕辰。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就會走路,在走到七步的地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這唯我獨尊的“我”,並非指佛祖自已,而是教所有的人都要頭頂上天,腳踏實地,尊重自已靈性的開示,掌握自已命運的鎖鑰。這位太子就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正當佛祖講話時,突然天雨花香、九龍吐水。因此,佛教將佛祖在無憂樹下降生之日稱為佛誕日。在這天有些寺廟的僧侶會用甘草茶做成浴佛水,也稱“香湯”,仿效這種情景為釋迦像沐浴,因此稱作“洗佛節”。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

公元前1027年,農曆四月初八,佛祖誕生在北印度,有天上九龍吐出香水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慶祝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浴佛節又名佛誕節。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中國東漢時僅限於寺院舉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流傳至民間。

四月初八為佛誕之日,佛家煮烏飯以供佛,供後,將烏飯散發給弟子,說食之可以消災。唐賽兒在寺外接一大鍋,煮烏飯以濟鄉民。

石樓山上迎來的第一位信奉者,是位衣衫襤褸的老媼,她沿著石階一路叩拜而上,至山門外長跪不起。

金蓮兒迎上前去道:“老婆婆,山路崎嶇難行,您大把年紀,如何上得山來?”

老媼道:“有佛祖佑護,便就上來了。”

金蓮兒道:“難得婆婆如此虔誠,一心向佛,阿彌陀佛。不知婆婆有何夙願?”

老媼道:“家中人都已病倒,缸中無米,壇中無面,揭不開鍋了,祈求佛祖,保得我一家平安。”

金蓮兒道:“家中缺了米麵油鹽,婆婆也怕是多日不能進食了。”

老媼道:“採摘些野菜勉強充飢,方保得不曾餓死。”

金蓮兒溫言道:“苦命的婆婆,且隨我來,寺裡煮著烏飯,能管你飽腹。”

老媼聽著喜出望外,顫巍巍爬起身來,跟著金蓮兒過去。木蓮兒為她用大碗盛上烏飯,老媼便狼吞虎嚥地吃將起來。

老媼連吃兩大碗烏飯,摸摸肚皮,打幾個飽嗝,放下碗筷道:“我說佛祖呀,是這般的靈驗,要不是我老太婆終日裡唸佛,豈能上得山來?哪裡會有這飽餐一頓,只怕是早已餓死。”

金蓮兒將老媼引進福慧庵中道:“婆婆有何夙願,向著“佛母”訴說。”

老媼進得庵來,見當院蓮花臺上,唐賽兒盤膝威坐上面,面容慈祥而威嚴。她不敢細看,趕緊納頭跪倒,口中連呼:“菩薩娘娘顯靈,菩薩娘娘顯靈,求菩薩保佑,賜我一些神藥,好救得一家人活命。”

唐賽兒輕聲道:“木蓮兒,取缽盂來。”

木蓮兒聞聲,從伙房裡抱出個大缽盂,立於一旁。唐賽兒手持一張咒符,當胸繞得幾繞,叫聲“疾”,咒符頓時應聲燃燒起來,不多時便燃燒殆盡。符灰徐徐飄落在缽盂內。過不多時,缽盂內盛滿了藥材,諸藥混雜,藥香撲鼻。

唐賽兒吩咐道:“可將此藥帶下山,用大鍋煮了,但有染疾者,不論年長年幼,是男是女,儘可服用。”

木蓮兒將草藥裝在布袋,交於老媼。

唐賽兒問道:“家中有餘糧嗎?”

老媼道:“不敢欺騙菩薩,家中米麵已淨,斷炊數日了。”

唐賽兒道:“無妨,待我作法,從天庭借些行善積德的口糧與你。”只見她兩眼緊閉,手捏劍訣,指向當空,口中念著祈食咒語道:“南摩薩嚩怛他櫱多嚩盧枳帝,唵,三婆囉三婆囉,吽!”

唐賽兒口唸三通咒語,再誦一些秘祝,只聽“呼啦啦”一陣風向,牆腳一處齊胸高的大缸,突然間裝滿了白花花的米。老媼扭頭一看,只驚得張開的嘴巴,不知合攏。

唐賽兒道:“取口袋來,裝滿時,讓婆婆帶下山去。”

五蓮兒過來,很快裝滿口袋,老媼見有這麼多米要給她,高興到手舞足蹈,興沖沖過去,搖一搖米袋,頓時洩氣道:“菩薩娘娘,你就少給我一些吧,想我的氣力,真不如人,這滿滿一口袋,打死我也扛不得走。”

唐賽兒笑道:“婆婆稍等,待我作個戲法兒,讓你遂了心願便是。土蓮兒,取剪馬來。”

土蓮兒雙手端著個木盤,盤內疊著一摞剪紙,唐賽兒取一紙馬一紙人,拋向當空。紙人紙馬飄蕩蕩飛出牆外,不一時,卻聽庵門外有馬嘶鳴。

老媼看門外時,見一後生牽著一匹馬兒,正候在門口。這時的老媼,心中不單單是驚喜,她下意識地摸摸腦袋,懷疑自已是否還在人世間。

五蓮兒將米架上馬背,金蓮兒言道:“婆婆下山去,旁人一旦問起,就說石樓山福慧庵佛母顯聖,是你上山拜求而得。”

老媼連連答應“佛母,佛母”,千恩萬謝的去了。

一路上,老媼問那牽馬後生話語,後生只是一味地點頭微笑,卻不言語。老媼自言自語道:“想必修行的人,都不喜歡說話,不像我這老太婆,有事沒事總是愛嘮叨。”

老媼回了家,才將米袋放好,要招呼牽馬後生進屋喝口水時,卻聽一陣煞煞風響,後生連同馬匹,瞬間化為紙人紙馬,隨風盪悠悠飄上半空,繼而消失不見。慌得老媼及全家老小望空便拜,齊呼:“恭送菩薩!恭送菩薩!”

老媼逢人便講,石樓山福慧庵佛母顯聖,要吃送吃,要穿送穿,但凡誠心敬佛,有求必應。此事一經傳出,霎時間遠近鄉鄰人人皆知,大街小巷到處傳遍。爭相上山者,歷三月,尤是絡繹不絕。

唐賽兒在石樓山,用法術可得衣食財貨等物,以濟鄉民,漫傳至壽光,莒州,益都、諸城、安州、即墨、蒲臺等州縣,一時間聲名大噪,親往赴山者,數不勝數。唐賽兒大開方便之門,以白蓮佛母的名義納徒傳教。

此事傳到莒州,讓莒州千戶孫恭大為光火,生怕唐賽兒鬧出事端,朝廷震怒,自已官位不保。便糾集百戶長郝子吾,高方等人商議,要將唐賽兒師徒等人眾,捉下山來。

孫恭道:“石樓山福慧庵佛母顯聖,分明是聚眾謀亂,我等俱受皇恩厚祿,總不能眼睜睜看著,這般地胡亂施為下去,一旦朝廷怪罪下來,我等如何擔待得起?”

郝子吾,高方齊聲道:“小小賊匪,諒她掀不起滔天大浪,我等即刻上山,將佛母捉來便了。”

郝子吾,高方點起三百精壯,以防走漏訊息,趁著夜色掩護,蟄伏在石樓山下,只等一聲令下,天明時好攻上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