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章 實話實說:帝王將相心發慌

張三:下面終於輪到萬眾矚目、萬眾期待的鰲拜吐槽了!雖然四大輔臣中鰲拜名列最後,但權勢最大,名氣也最大。在鰲拜發言前我們有幾個問題要問,希望能夠得到回答,以下問題不計入吐槽時間!

第一個問題,康熙初有四大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但為什麼鰲拜就成了一家獨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索尼:這個問題還是我來回答吧?要想把這件事情搞明白,就得先搞明白,康熙的四大輔臣,到底是如何組成的。

在順治十八年的正月初二號晚上,24歲的順治皇帝患上了一種罕見的天花,然後就這麼夭折了。隨後,大學士麻勒吉和侍衛賈卜嘉拿著一道據說是“遺詔”的聖旨,面見孝莊太后,然後在聖旨的幫助下,冊封皇三子,也就是當時只有八歲的玄燁,繼承了皇帝的寶座。

張三插話:當然也有人說順治出家當了和尚!

索尼選擇了無視這個問題:不過,這兩份詔書其實並不是順治皇帝親筆寫的,而是孝莊皇后和八旗王公大臣用順治皇帝的名義寫的。就是皇位的歸屬,也要孝莊太后來決定。玄燁只有八歲,登基之後,便是康熙帝,他當時根本無法行使權力,所以需要如萬曆一樣必須要有一個或幾個輔政大臣作為幫手。

那時,滿朝文武紛紛上書,要求孝莊太后施行垂簾聽政,但她不肯,便推舉了一些有能力的人來做這件事。在順治年幼時,主要由多爾袞攝政,被稱為“皇父攝政王”。因此這一次,孝莊太后沒有采取皇族輔佐的政策,而是讓外族官員輔佐。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防止皇室中人起了什麼歪心思,還可以起到牽制作用。

不過,這樣的話,四大輔政大臣的人選,就顯得太過草率了,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首先,四大輔政大臣自已就很害怕。在知道我是四大輔臣之首後,我第一時間就給皇帝上書,說我沒有這個本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低調,但實際上,我主要還是很擔心的八旗親王們不服我們幾個奴才。

第二,四大輔臣之間的關係不平衡。這四人之中,我是正黃旗的,蘇克薩哈是正白旗的,遏必隆和鰲拜是鑲黃旗的。那就意味著,四大輔臣中三個是兩黃旗,而蘇克薩哈一個正白旗,那就更顯得單薄了。

第三,作為四大輔臣之一的蘇克薩哈排名在鰲拜前面,鰲拜心中不服。在入關之前,上三旗是正黃、鑲黃、正藍三旗,進入中原之後,多爾袞把自已管轄的正白旗併入了上三旗,把正藍旗變成了下五旗。換句話來說,如果沒有多爾袞的話,現在的正白旗依舊是下五旗。不過,四大輔政大臣之中,正白旗出身的蘇克薩哈排名老二,那麼跟在他身後的遏必隆、鰲拜等人,自然是不服的。

從這四人的經歷來看,我雖然年齡最大,在四大輔臣中也算得上是德高望重了,但在順治十八年,我已經六十一歲了,而且還患有一場大病,實在是幫不上什麼忙。在此背景下,鰲拜的身份也隨之水漲船高。因此,雖然這份遺囑將鰲拜放在了最後,但是鰲拜所起的作用卻是最重要的。

我還活著的時候,可以憑藉自已的權威去調和鰲拜、蘇克薩哈、乃至背後鑲黃旗、正白旗之間的紛爭。因此我只是在平衡,真正做事情的,還是鰲蘇二人。康熙四年孝莊給康熙選妃,本來滿清的帝王,都是以蒙古女人為後,皇太極和順治也都是這樣。但孝莊太后出於對四大輔臣的考慮,最後還是選擇了我的孫女赫舍里氏做皇后。我當然明白太后之意,所以他們三個輔臣在我面前還是很老實的。但我畢竟年紀大了,康熙六年索尼去世,這下子,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止鰲拜與蘇克薩哈的爭端了。蘇克薩哈勢力的本來就弱,再加上兩黃旗還是皇上親信,蘇克薩哈的敗局已成定局。

索尼一亡,蘇克薩哈一去,遏必隆與鰲拜利益一致,對鰲拜所行之事均是默許,於是他再無政治上的競爭對手,登時一家獨大,成為獨攬大權的權臣。

康熙:有些問題也到了該講清楚的時候了。朕就談談當時的情形吧?

鰲拜成為權臣,而且是獨一無二的權臣,不是在輔政之初,也不是在輔政中途,恰恰是要交出輔政大權的時候。朕讀了二十多部史書,發現無論是霍光還是張居正,當面臨交出權力的時候都會面臨鰲拜同樣的問題。

權力是味毒藥,一旦嚐到了權力的滋味,那怕明明知道只是暫時借來的權力,也很少有人願意交出去,歷史上的霍光為此不惜讓一個年輕的漢昭帝莫名其妙的死了、廢了一個在位僅27天的廢帝劉賀又重新立了一個跟自已家族有密切淵源的漢宣帝;張居正不惜令朝野謾罵也要奪情不給死去的父親回家守孝。鰲拜在太宗的時候是忠臣,在聖祖的時候是忠臣,為了主子皇帝不惜與大權獨攬的攝政王多爾兗兵刃相見。但那也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執掌過多爾兗那麼大的權力。作為一個八旗權貴大臣,在皇權面前說到底還是一個奴才,現在突然有了一個凌駕於曾經的旗主甚至皇帝的權力,以鰲拜的性格,放棄難免是有些患得患失。更何況,在作為輔政大權之間,鰲拜雖然名列四大臣之末卻是出力最多的那個,所做的一切,雖然有利於大清,但把他的心腹之人安插在內三院和各部院擔任要職,對不效忠他的大臣隨意罷免。不免給人以結黨營私、專橫跋扈、陷害異已的名聲。事實上恐怕到了最後連鰲拜自已也不知道,在輔政期間所做的每一件事,哪一件是為了皇權,哪一件是為了自已。

鰲拜他代表的也不是他自已一個人,他代表著鑲黃旗的勢力,交出權力他不僅要給自已一個安全的保證,而且要給背後的勢力一個保障。而越來越激化的黃白矛盾卻令鰲拜以及他背後的勢力,不敢輕易放棄權力,至少不敢在對手沒有放棄權力之前放棄權力。

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死。七月,蘇克薩哈被鰲拜定為不滿朕親政的大罪,處死籍沒。這樣,康熙初的四輔臣中就只剩下一個唯唯諾諾的遏必隆,鰲拜的勢力就在康熙六年到八年五月他被擒前達到了頂峰。從他個人來說,他被授為一等公,並加太師(有清一代大臣加太師者,唯鰲拜與遏必隆而已),基本上把持了朝政。一切政事先於私家議定,然後施行,又將部院啟奏官員帶往私門商酌。

在鰲拜力主嚴懲蘇克薩哈時,朕已經明確表示自已的反對意見,雖然由於鰲拜勢力較大而難以硬頂,但卻更堅定了朕清除鰲拜的決心。特別是鰲拜常常在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攔截章奏,甚至在朕面前“鑲臂上前,強奏累日”,這種在宋明兩代只有文臣才有特權,現在居然被一個武將、輔政大臣來行使了。極大地損害了朕作為一個皇帝的自尊心。隨著朕在康熙六年七月宣佈親政,鰲拜就日益成為朕大權獨握的障礙。這對於朕這樣擁有雄心壯志的一代英主來說顯然是不能容忍的。

這就是朕不得不採取果斷措施的原因,至於子孫後代又次出現了輔政大臣,如果朕失敗了那還有咸豐什麼事了!

張三:公元1669年5月的某日,北京紫禁城內可謂風雲際變,一個關乎到清朝康熙皇帝和愛新覺羅皇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情突然發生,少年皇帝康熙智擒了當時的輔政大臣瓜爾佳氏鰲拜!說白了,這可是整個清朝近三百年都難得一見的君臣撕逼事件。有關康熙擒鰲拜的故事,藉助於現代小說以及“歷史劇”的傳播,影響很大,但萬變不離下面的寫法:當年才十六歲的康熙,雖然明面上他已經親政,但由於勢單力薄,完全無法和權力根深蒂固的鰲拜相抗衡,這皇帝當得有名無實。所以康熙就下了決心,一定要把屬於自已的權利搞回來。在大部分的野史裡,基本都是按照金庸老爺子的套路,比如在《鹿鼎記》中就出了個痞子氣十足的韋小寶,他陰差陽錯進皇宮,結識青年康熙,還幫助訓練了一幫摔跤的布庫少年,後來一起出力把鰲拜給制服了。而金庸這種寫法其實是受了清末江蘇籍小說家李寶嘉的影響,李寶嘉就是寫《官場現形記》的那位大作家,他還有一本著作,叫作《南亭筆記》,書中對當年康熙帝智擒鰲拜的故事進行了全面的詳細敘述:基本就是康熙訓練了一批少年侍衛,讓他們做好準備,等鰲拜到南書房就順勢合力拿下。鰲拜雖然很猛,最終是雙拳難敵四手,惡虎難架群狼,最終認栽了。

我講到這,大家是不是感覺十分刺激,一步步險象環生呢?可真相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聽下鰲拜本人又是如何說的!

隨著鰲拜正式出場,天幕上出現了幾行用篆隸楷書寫的文字:鑑於歷史人物一貫的假話連篇、避重就輕,對參與吐槽節目者施以真心真話咒!

這行文字除了已經發言的鰲拜沒注意,其他人都看到了。有的人無所謂,比如劉邦、曹操、司馬懿,他們本來就被黑得不能再黑了。但更多的帝王將相卻心裡慌張起來,這將直接影響他們的歷史形象,甚至身家性命!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