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章 朱瞻基:我的父親真的很厲害!

朱瞻基:人們都說父皇明仁宗朱高熾能當皇帝全沾了我的光,但朕知道只當了八九個月皇帝的父皇有多麼的厲害!

我出生於公元1399年,也是大明洪武三十一年的二月初。

那時候的燕王世子朱高熾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嫡長子,取名朱瞻基。

我自小就生活在北京城(當時叫北平),與我爹出生於鳳陽,長期留守南京不一樣,我是個地地道道地北京人。

朱瞻基:據我爺爺說,我出生的時候,還傳出了一個離奇的故事。

傳說在我出生的那天晚上,當時還是燕王的皇祖父曾經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已的父親洪武大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太祖爺爺將大圭賜給他,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皇祖父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覺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報告說嫡長孫降生了。皇祖父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我長得非常像皇祖父,而且臉上一團英氣,皇祖父看後非常高興,忙說:“此乃大明朝之福也”。這件事對皇祖父下決心發動靖難之變有著很大的作用。

朱元璋:這只是老四為了顯示一下他正統的地位,故意傳出去的一個故事而已。且不說那是個虛無縹緲的夢,就算朕真會託夢給老四,料想也是一些“聽話,別亂動,否則咱揍死你”之類的警告之語,怎麼可能還去鼓勵兒子朱棣去造孫子朱允炆的反呢?

朱瞻基:

當然,皇祖父為了彰顯他的正統地位遠不止這一個措施。

比如:廢除建文四年年號,改為洪武三十五年登基。

和太子也就是我的父親朱高熾兩個人紅白臉對唱,一個叫囂著要剮了那幫迂腐的大臣,一個“跪地”苦苦哀求放過他們,好讓那些大臣們好好收收心,從心裡承認他已經是皇帝的事實。

那個時候,我是根本幫不上什麼忙的,畢竟他年紀還小。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永樂九年的時候,我已經是一個十幾歲的翩翩少年了。

我完全沒有我父親的優點,反而繼承了我爺爺的優點,打小就喜歡舞槍弄棒,卻對詩詞歌賦、孔孟之道不感興趣。

朱棣:朕很喜歡這個孫子,除了第一次親征漠北沒有帶他之外,之後的日子裡不論是巡幸北京還是遠征漠北都有瞻基跟隨左右。

當然,隨行隊伍還少不了他的兩位叔叔,漢王高煦和趙王高燧。

永樂九年十一月,朱瞻基被朕封為皇太孫。

朱瞻基:

在大明王朝的歷史長河中,我並非首位被冊封為皇太孫之人。首任皇太孫乃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一脈的朱允炆,亦即那位被我祖父朱棣毅然推翻的建文帝。

然而,令人費解之處在於,既然明知前朝曾有如此慘痛之結局,為何我的皇祖父仍執意要立下一名皇長孫呢?

張三:

這其中莫非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緣由或苦衷?還是說他有著別樣的深謀遠慮與佈局策略?

或許,朱棣認為立皇長孫有助於維護皇室正統血脈的延續;又或者,他看重了這位皇長孫身上所具備的某種特質或才能,堅信其能夠擔當起治理天下、傳承江山社稷之重任。

亦有可能,當時的政治局勢迫使朱棣做出這樣的決策,以穩固朝綱、平息各方勢力紛爭。

無論如何,這個問題無疑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也讓人們對那段風雲變幻的歷史充滿了好奇與探究慾望。

究竟真相如何,恐怕只有當事者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他們自已才最清楚不過……

朱瞻基:太祖立下長子朱標為太子,但不幸的是,洪武二十五年時朱標突然離世。面對如此變故,太祖決定從朱標的長房一脈中選出一位繼承人——朱允炆,並將其冊封為皇太孫。這樣一來,皇位傳承跳過了太祖的其他兒子們,而選擇了隔代相傳。

那時,太祖仍有許多兒子在世,其中不僅包括嫡出的晉王和秦王,更別提實力強大的燕王朱棣了。太祖的這個決定讓眾多皇子心生不滿,他們本以為朱標去世後,自已有機會得到父親的寵愛,成為新的太子。然而事與願違,太子之位竟然落入了朱允炆這個侄子手中。

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猶如一把利劍,刺破了眾兄弟心中的美夢,使得他們對朱允炆充滿嫉妒和怨恨。原本期望能夠得到皇位的諸皇子們,此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望和憤怒。這種情緒如同火藥一般迅速蔓延開來,將他們推向了朱允炆的對立面,一場激烈的爭鬥似乎已不可避免。

自古以來,皇室成員之間為了爭奪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往往會使出渾身解數,甚至不惜採取任何手段,以確保自已能夠登上大位。在這樣一個充滿權謀與算計的環境中,親情和道德常常被拋諸腦後。更何況,當時的局勢本就不平等,各方勢力明爭暗鬥,使得這場權力鬥爭愈發激烈。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發生了後來皇祖父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這場戰爭的起因並非偶然,而是源於雙方長期積累下來的矛盾和仇恨。到了最後關頭,他們已然陷入了一種不死不休的僵局之中。

至於太宗(成祖)朱棣本人,他的處境其實與明太祖朱元璋如出一轍。朱棣共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即我的父親;次子朱高煦;以及三子朱高燧。這三子各具才能,但也都對皇位虎視眈眈,誰都不肯輕易放棄。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每個人都在竭盡全力地爭取著自已的利益,試圖在複雜的宮廷爭鬥中立於不敗之地。

其中長子朱高熾與朱允炆頗為相似,兩人皆以仁德之名聞於天下。然而,次子和三子則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藝,自幼便追隨朱棣四處征戰,歷經無數沙場風雨。

永樂二年,朱棣毅然決然地選定了太子的人選,正是其嫡長子朱高熾。然而,朱高熾卻存在一個致命的軟肋,竟如同朱標一般,身軀羸弱不堪。他身形寬闊肥胖,每行一步都氣喘吁吁,彷彿隨時可能倒下,更不時冒出涔涔冷汗。

如此體弱多病之人,無異於時刻面臨著往生西天的風險。正因如此,皇祖父才會在這般關鍵時刻立下我朱瞻基為皇太孫!想必其中深意便是擔憂朱高熾恐難長壽,唯恐大明江山後繼無人吧。

當時那種情況,在二叔、三叔的眼中看來,實在是令人憂心忡忡啊!他們覺得,就連自已那位身為長子的大哥,都可能會像洪武朝的太子那樣,隨時面臨生命危險而夭折。這意味著什麼?這豈不是給了他們兄弟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

畢竟,換作任何一個思維正常的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吧。然而,誰能料到呢,皇祖父竟然完全不按照常理出牌!他簡直就是效仿當年的朱元璋啊,毅然決然地立下了我朱瞻基作為皇太孫!這可真是讓二叔和三叔始料未及,心中既鬱悶又嫉妒得要命!

原本滿心歡喜期待著能夠登上皇位寶座的二叔和三叔,如今卻被這突如其來的決定打得措手不及。眼看著近在咫尺的皇位就這樣與自已擦肩而過,他們怎麼能甘心呢?這種眼睜睜失去權力的痛苦,恐怕只有當事人才能真正體會得到吧。

難道靖難之役如此慘烈的發生都還沒有讓朱棣有所警醒嗎?這樣的情形簡直就是當年朱元璋立下皇太孫時一模一樣的翻版啊!倘若朱棣和朱高熾哪天突然離世,那毫無疑問,我朱瞻基必定會成為下一個朱允炆,這一點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到那時,大明朝恐怕又將再次上演一出驚心動魄、激烈無比的侄子與叔叔之間生死較量的大戲。然而,在這看似完全相同的局勢當中,卻又似乎隱藏著那麼一點點微妙的差異。

話說這永樂二年啊!正值二叔和三叔分別被冊封為漢王以及趙王的時候,令人詫異的是,他們竟然連自已的封地都沒有去過一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人堅決要留在京城,似乎只有這裡才能讓他們感到心安,彷彿這裡才是他們靈魂真正棲息的地方。

這樣的行為,毫無疑問地顯示出了他們內心深處隱藏著不可告人的企圖和勃勃野心。雖然目前他們還沒有勇氣公開採取反叛行動,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京城悄悄潛伏,伺機而動——說不定在哪天,他們就可以順利熬過長兄朱高熾這個身體羸弱的皇帝呢?畢竟世事無常,誰也無法準確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

時間來到了永樂九年,就在我被冊封為皇太孫的時候,太子爹仍然還活在世上。面對這種情況,就算漢王和趙王各自心懷不軌,也絕對不敢堂而皇之地在父親和兄長面前流露出絲毫破綻。所以,他們只能無奈地選擇在背地裡與權貴們相互勾結,暗中策劃著各種陰謀詭計,期盼著有朝一日能夠得到上天眷顧,成就一番大業。

此外,那時的局勢對於漢王和趙王來說十分有利,他們完全能夠效仿朱棣當年的做法——先忍耐等待時機,畢竟時間對他們有利,只要耗下去,等到我朱瞻基即位後再發動一場類似“靖難之役”的政變即可。

然而,實際情況卻與眾人想象中的大相徑庭。

首先,皇祖父朱棣本人就是“靖難之役”的最大受益者,他絕不可能允許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在自已的子孫後代身上。

其次,我的父親朱高熾也絕非朱標那般仁慈軟弱之人,他手段狠辣果決,絕不會坐視不管。

太子爹朱高熾在靖難集團中確實稱得上是一個特立獨行之人,其他成員皆熱衷於衝鋒陷陣、馳騁疆場,唯有他堅守後方陣地。

這其中緣由並不難理解——畢竟父皇朱高熾乃一介文人出身,對於舞刀弄槍之事實無太多興致可言;相較而言,他更為擅長運用儒家思想去籠絡人心、駕馭眾人,進而不斷增強自身實力。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了永樂二年。此時此刻,面對錯綜複雜的局勢及各方利益關係,皇祖父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也不得不做出一個艱難決定: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

之所以如此選擇,其實也是迫不得已之舉。要知道,彼時眾多參與靖難之戰的功臣宿將多為赳赳武夫,且與漢王及趙王私交甚篤。在此背景下,如果貿然立他人為儲君,則極有可能引發朝局動盪甚至內亂。而朱高熾雖然性格文弱,但其理政才能卻頗受認可,再加上他在文官群體中的威望頗高……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之後,皇祖父才會下定決心讓太子朱高熾繼承大統。

而那些建文朝遺留下來的臣子們,自然也是需要有人去安撫和籠絡的。畢竟,這些人雖然曾經效忠於建文,但如今時過境遷,他們也需要一個新的靠山。於是乎,這個“白臉”角色便應運而生了。

同時呢,皇祖父心裡也很清楚,絕不能讓勳貴們一家獨大。因為他本人就是從藩王一步步登上皇位的,對於勳貴集團的實力和影響力可謂心知肚明。他深知,勳貴們一旦得勢,其權勢之盛恐怕絲毫不遜色於藩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因如此,當上皇帝后的皇祖父便開始悄然佈局,想要扶植起另一股力量,以制衡勳貴們的崛起。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最終選定了朱高熾這位太子,並藉助朱高熾背後的文官勢力,與勳貴集團相抗衡。如此一來,朝堂之上形成了兩股相互制約的力量,局勢得到暫時穩定。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皇祖父的深謀遠慮和精心策劃啊!

令皇祖父始料未及的是,太子爹竟然給了眾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起初,皇祖父認為即便立朱高熾為太子,並在暗地裡稍加扶持,他頂多也只能與勳貴們勉強相抗罷了。至於自我保護的能力,皇祖父並未作過多考慮。畢竟,他並不期望任何一方勢力過於強大,只要雙方相互爭鬥便已足夠。

然而,就在這時,太子爹展現出了令人畏懼的一面。

他對人性的理解和把握可謂爐火純青,並將其運用得淋漓盡致。

父親深知,前朝遺留下來的眾多文臣內心深處依舊懼怕著皇祖父可能會再次發起清算了結他們。於是乎,在監國期間,父親巧妙地施展手段——或明或暗地削弱打壓,又恩威並施地籠絡欺騙,逐漸讓這些文臣們心悅誠服地投靠於已。

待到那時,皇祖父實際上已不敢輕易對身為太子的父親動手了。畢竟,此時的父親已然掌控住了大部分文臣勢力,若真要有所舉動,恐怕會引起朝局動盪不安。如此一來,皇祖父也只能選擇妥協退讓,默許父親太子地位的穩固。

在這個錯綜複雜的局勢中,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場三方勢力之間的激烈角逐:皇帝派、太子派和藩王派相互較量,明爭暗鬥不斷升級。

而這場紛爭的始作俑者竟然是皇帝派中的皇祖父朱棣!他最初的動機其實很明確——削弱勳貴們的力量。然而,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看似弱勢的父親太子朱高熾卻巧妙地利用了這次機會,給皇祖父朱棣來了個漂亮的回擊。這一招不僅使得太子朱高熾一脈迅速崛起,更是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一家獨大的局面。有時,他們甚至能夠展現出強大的實力,壓制住其他兩派。

那麼問題來了,父親身為太子如此行事究竟能給他帶來何種益處呢?事實令人驚訝不已——實際上,他並未從中獲得任何實質性的好處。這一切背後似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陰謀與算計……

通常而言,對於一個體質羸弱之人,理應保重身體才對,但為何還要如此勤勉敬業呢?不僅時常要在文臣和勳貴之間巧妙周旋,更要不斷應對那位令人膽寒的“殺神”父親的猜疑之心!

若要尋找一個合乎情理的緣由,恐怕只有一種可能:那便是父親正在替他的兒子——也就是我朱瞻基——精心謀劃未來之路。

鑑於自身健康狀況不佳,他毅然決定讓我這位太孫儘早投身於這場激烈競爭之中。這樣一來,既能減輕他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又可藉機錘鍊我的能力與意志。

如此看來,皇祖父在永樂九年冊封我為皇太孫這一舉動便得到了合情合理的詮釋。

這就是父親太子朱高熾和皇帝朱棣的政治較量,結果爺爺朱棣不得不憋屈地立我朱瞻基為皇太孫。

之後,爺爺立我為皇太孫後,不管幹啥都帶著我。

可別以為這是他疼我,咱們老朱家可沒那麼多普通人家的親情。其實,這是爺爺向太子朱高熾妥協後的權宜之計。

你太子朱高熾膽子肥了啊?還想立兒子為太孫,把長房一脈做大做強?我就偏不讓你如意,我要把孫子帶在身邊,看你太子以後還敢不敢發難,讓你投鼠忌器!

這就是為啥我爹明知道自已身體不好,在我被立為皇太孫後,不僅不把我留在身邊教我,反而把我送到我爺爺手裡的原因。

這麼說吧,我就是我爹放在我爺爺身邊的人質。有我在,我爹做什麼都得小心翼翼,我爺爺才能放心讓他監國,自已全心全意去收拾蒙元殘餘勢力。

而且呀,皇帝爺爺這麼看重我這個太孫,父親就越感到危險。他可太瞭解自已的父親是啥性格了,也清楚他爹不一定非得把皇位傳給他,畢竟還有老二老三呢。

這朱家五子啊,在大明朝那可是活生生地上演了一場奪嫡大戲!

說到這兒,可能又有人要反駁了。別總搞這些陰謀論啦,說不定你家真的是父慈子孝呢?

我只能呵呵了。

朱高煦:朱瞻基後來的做法和朱高熾簡直一模一樣。

朱高熾在朱棣駕崩後,立馬登上皇位。對他來說,不過是換個身份罷了,畢竟他監國這麼多年,朝堂哪個部分他不熟悉?

可身體還是被拖垮了,登基不到十個月,朱高熾就駕崩了,只留下一道讓太子朱瞻基繼承皇位的命令。

但是,當時朝堂太平嗎?

一點都不太平。

那時候我這個漢王,還有老三趙王朱高燧,心裡可都憋著壞呢,想著要造反。

朱瞻基登基第二年,我就拉上一群勳貴,在山東封地起兵了。為了這場造反,我可是足足謀劃了八九年呢。

從永樂十五年我被趕到封地開始,我就學著父皇的樣子,畢竟我也知道我大哥身體不好,活不了多久。所以永樂二十二年朱高熾登基的時候,我就眼睜睜看著,一點動靜都沒有。

果然不出他所料,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就駕崩了。

這下我高興極了,我認為老天爺都在幫他。

朱瞻基:朕更開心啦,除了太子變成皇帝這事兒。只要朱高煦敢有啥動靜,我就能順理成章地除掉這個大麻煩啦!

當時的情況簡直和靖難之役一模一樣啊!都是侄子跟叔叔對著幹,侄子有朝堂力量撐腰,叔叔有勳貴支援。不過呢,靖難之役可只有一個喲,我朱瞻基再笨也不會像朱允炆那麼傻,畢竟我可是帶過兵的喲!

這次朱高煦造反還沒出封地呢,就被我快馬加鞭地給摁住了,他的造反之舉徹底失敗,朱高煦也成了階下囚。

康熙:明朝的朱高熾和朱瞻基,那可真是父子倆,做事風格簡直如出一轍。

朱高熾耍得一手好牌,利用文臣集團嚇唬朱棣,讓他立自已為皇太孫。同時呢,又藉著朱棣的威風嚇唬文臣集團。

朱瞻基也不賴啊,先讓文臣集團去鬥倒勳貴勢力,然後創立司禮監,給太監們權力,讓他們去制衡打壓文臣集團。

只可惜啊,朱瞻基萬萬沒想到,他費心建立的這套制度,到了一百多年後,竟然成了大明滅亡的罪魁禍首!

劉盈:不公平啊,不公平啊為什麼他們老朱家可以發言那麼長時間,發們連三分這時間都不到!

劉據:不公平+1!

楊勇:不公平+1!

楊廣:不公平+1!

李建成:不公平+1!

李承乾:不公平+1!

張三:趙構、張獻忠等人將實話實說都給了老朱家,每張咒延時二倍時間。這種不公平,給你們你們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