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十七回 忠孝王惱妻失節 顧太郡甘心就戮(一)

忠孝王見酈相因謙虛而錯置人才,便寬慰道:“或許是那文章在某些細節上有所疏忽,恩師才將其置於前列之外。”酈相搖頭道:“那文章文辭優美,實是我評判有誤。你且看看,便會明白其中緣由,或許你也會為他感到不公。”說完,便將崔攀風的試卷遞給忠孝王。

忠孝王恭敬地接過試卷,酈相則步出廳堂,裝作欣賞盆景。忠孝王坐下後,首先檢視履歷,看到第十三名舉人崔攀風,再往下看,見到其妻為元城侯的次女,頓時面色大變,憤怒之情溢於言表。他心中恨意驟起,想到當初那女子為攀附自已而苦苦糾纏,自已雖為避禍而離去,但那羅帕仍常隨身攜帶,誰知她竟背信棄義,另嫁他人!他原本還打算等她進京,請求釋放自已以完成婚約。

忠孝王越想越氣,不覺間失神,試卷竟然落地也未察覺。酈相在外窺見,心中暗道:“不可讓他太過激動。”於是走回房中。忠孝王見酈相歸來,忙起身迎接。酈相問道:“莫非這試卷不佳,讓你如此沉吟?”忠孝王支吾道:“文章極好,只是我學識淺薄,故有此沉吟。”酈相笑道:“既稱好文,又為何將試卷擲於地上?”忠孝王這才意識到試卷落地,慌忙拾起道:“只因文章太好,我深思之時失神,故此誤落。”他請求將試卷帶回細細研讀,但酈相心知若帶回必會激起他更多的情緒,便婉拒道:“今日閒暇,不妨在此細讀,何必帶回?”

忠孝王只得再次假意細讀。此時,榮發上前稟報:“夫人說,皇甫千歲在此久坐,請二位用些便飯。”酈相心想:“素華果然體貼,恐他飢餓。”便答道:“甚好,速去準備。”

忠孝王心中煩亂,對榮發道:“煩請堂官代我向真師孃轉告,下官不敢領受。”酈相勸道:“不必過謙,只是簡單一餐。”飯菜很快上桌,二人入席。但忠孝王哪有心思用餐,只是象徵性地吃了幾口便告辭。酈相不允,強勸他吃完。飯後,撤去筵席,二人品茶。

酈相問道:“你為何看這試卷會如此動怒?必有隱情。”忠孝王猶豫片刻,終於道出實情:“那舉人之妻,便是劉捷的次女。”他講述了昔日與小春庭的婚約以及換帕之事,“誰知她今日竟失節改嫁,實在令人憤怒!”酈相忙道:“是我取這試卷不當,讓你動怒,實在是我的過錯。”忠孝王搖頭道:“是她失節,與恩師何干?”酈相分析道:“她是公侯之女,皇后之妹,怎會輕易失節?必定是家中長輩主婚。她與你是私約,怎能直言拒絕?因此無奈改嫁。你切莫錯怪了她。”

忠孝王仍是不解:“若真是家中長輩主婚,她何不學孟氏投水自盡?”酈相解釋道:“此事與孟氏不同。孟氏是明媒正娶,自盡是正理。而劉氏與你是私約,無人知曉。若她自盡,外人必會猜測她在家中與人有染,臨嫁時因不捨情人而自盡。這樣的猜測對她更為不利。我想劉捷家世顯赫,長女已為皇后,次女怎會輕易失節?或許是劉氏避走他鄉,家中用移花接木之計讓別家女子代替她出嫁。你且稍安勿躁,日後必會真相大白。”

忠孝王嘆息道:“恩師所言甚是。”酈相又道:“我見你尚無家室,待我細細物色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與你匹配如何?”忠孝王搖頭道:“若論孟氏之事,我理應終身不娶。若劉氏仍在世,我也只能納她為妾。且等我三年後再議此事。”酈相聞言亦覺傷感,安慰道:“孟氏既已不在人世,你娶妻為正室也是理所應當之事。何須如此固執?”忠孝王道:“這是我心中所願。”說罷起身告辭。酈相送他至門外然後返回屋內。

素華輕聲接道:“皇甫郎心中實有深情。”酈相沉吟片刻,道:“他既如此情深,我亦不願辜負。但朝廷正倚重我,此刻確實難以改變身份。需待一年後,若有重臣相助,我方可改變現狀。”素華安慰道:“小姐此舉乃不得已,並非薄情,我們再作商議便是。”

此刻,忠孝王回府,拜見父母后坐於一側。老王關切地問道:“我兒昨夜何處飲酒?”忠孝王恭敬地回答:“承蒙酈相厚愛,邀我至書房敘談,又蒙恩師孃賜酒。”老王夫婦點頭:“酈相夫婦如此美意,實在難得。”

忠孝王繼續道:“因這賜酒,我方知劉氏燕玉已改嫁他人。”老王疑惑:“她如何得知此事?”忠孝王細細道來前因後果,並提及酈相隱惡揚善之舉。他猜測劉氏並無失節之舉,應是逃遁,或是用了移花接木之計。酈相夫婦的安慰之語也一併轉述。

尹太郡聽後,氣憤地說:“衛氏對我母女有恩,且賢淑溫婉,聖上親自主婚於你。誰知這畜生,一心只念劉氏,卻讓給了熊友鶴。誰知劉氏不願與你為夫妻,竟嫁與他人,實在令我兒顏面掃地。”

忠孝王嘆息:“兒深感封王身份,難以娶親。衛氏恩深義重,我豈敢屈她為妾,因此辭婚。待守孟氏三年服滿,我再娶妾,望雙親赦罪。”老王笑著安慰:“劉氏既已失節,我兒自可另娶。何愁無賢妻?太郡何必動怒。”

太郡搖頭:“世間難有似衛氏這般才貌賢淑的女子。”忠孝王默然,二人又閒聊幾句。

忠孝王心緒煩亂,來到書房,吩咐書童備些小菜,獨自飲酒。幾杯下肚,想起劉氏之事,更是憤怒。他解下腰間的羅帕,罵道:“我雖顛沛流離,羅帕卻不曾丟失。誰知這賤人如此失節!”說完,將羅帕丟在地上,踏了幾腳,誓與此物絕義。

再飲幾杯後,他已有醉意。書童見羅帕落在地上,心中歡喜——因知忠孝王平日對拾得物件之人有賞,便急忙將羅帕拾起,獻給忠孝王:“千歲,羅帕落在地上,請千歲收回。”忠孝王怒氣未消,不言不語,接過羅帕揉成一團,擲在窗前案上,繼續飲酒。書童大驚,急忙退下。

此時,熊友鶴拜客歸來,路過書房,見忠孝王獨酌且滿面怒色,便問其故。忠孝王將前事重述一遍。熊友鶴勸道:“為人但求能成奇男兒,何愁世間無有美婦人?賢弟只管放心另娶便是,何必為此煩惱?”

兩人言談間,忠孝王已有些醉意,不慎將杯中酒潑灑在衣襟上。書童見狀,忙用羅帕為他擦拭乾淨,並順手將帕藏在忠孝王懷中。兩人繼續飲酒至夜深,熊友鶴辭別回房。忠孝王醉意醺然,和衣睡下。

次日清晨,忠孝王醒來,發現羅帕墜在地上。他心中疑惑:“我昨日已將此物丟棄,怎會又出現在此?”問起家童,家童因知他不喜此帕,便不敢直言真相,只道:“小的並不知情。”

忠孝王沉思片刻,忽而想到:“莫非劉氏果真是移花接木之計?並未真正失節?故而這鬼神顯靈,讓羅帕重回我身?”想到這裡,他小心地將羅帕收好放入箱內,不再提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