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太監瑣事(八)

由皮硝李到恩濟莊:我所知的李蓮英(4)

--------------------------------------------------------------------------------

“我認為,師徒之間的真誠對話,應當是發自內心的。”

在李蓮英進入皇宮後,曹氏又在海甸大有村誕下了兩個女兒,大女兒穩重大方,不太喜好張揚,小女兒則活潑伶俐,曾陪侍在老太后身邊,後來嫁給了內務府的郎中白來增,字號壽山。白來增身高挺拔,性格從容,談吐質樸,雖識字不多,卻是個本分厚道之人,他住在北池子中部,與我家相距不遠,所以我們兩家偶有交往。每逢佳節,兩家都會相互問候,特別是民國以後,清朝舊人都懷揣著一份懷舊之情,這樣的互動顯得尤為自然。

李蓮英有過一個過繼來的兒子李德福,他是李蓮英四個兄弟中老四的孩子。按照過繼順序,李蓮英排行老二,理論上應過繼老三的孩子,但由於老三隻有一個男孩,所以選擇了老四的第二個兒子。這個過繼來的兒子花錢捐了個兵部員外郎的官職,但他是個無所事事、揮霍無度的人,熱衷於捧角兒、狎妓遊玩、出入煙花柳巷,講究排場,很快便將李蓮英贈予他的十幾萬兩白銀揮霍殆盡。

李蓮英幾個兄弟的名字均以“泰”字命名,依次為:李國泰、李英泰(即李蓮英)、李寶泰、李升泰、李世泰,最後還有兩個妹妹。李英泰入宮後更名為李蓮英,將乳名“機靈”倒置,取諧音“靈傑”作為字。早年,他在白雲觀入道,道號為樂元。李蓮英生於道光二十八年舊十月十七日,他從不張揚自已的生日,除了貼身的幾個徒弟外,不接受外人的參拜。每逢慈禧太后壽辰過後不久的生日,他總會找個藉口避開,不讓外界得知。在光緒十四年,正值他陪同醇親王赴海上巡視海軍,那時恰逢他40歲整壽,也是他最為風光的時候。

這件事我沒有親身經歷,是從宮裡大小太監的口中聽說的,他們私下談論時無不翹起大拇指,連連咂嘴讚歎,表達內心的深深敬佩。

“光緒十四年,慈禧太后特派七王爺奕視察北洋海軍,指定李蓮英陪同,相當於七王爺為主,李蓮英為輔。太監出任欽差大臣檢閱海軍,在大清歷史上尚屬首次,因為祖宗家法規定太監不得干預政事。對此,李蓮英心知肚明,他將自已的二品頂戴換成四品頂戴,以遵從太監品級不得高於四品的規定,規規矩矩地伴隨七王爺踏上行程。在航行的海船上,他拒絕入住為其準備的僅次於七王爺的豪華艙房,聲稱自已不可與七王爺、李中堂(李鴻章)相比。他堅持住在七王爺的套間內,避免與其他官員過多接觸,白天在七王爺面前盡職盡責,手持七王爺的長杆菸袋,攜帶著精緻的大煙袋荷包,低調站在一旁,自視為太后派遣來侍候七王爺的人員。晚上,他精心準備熱水,伺候七王爺洗腳,說平時沒有機會伺候七王爺,希望藉此機會盡一點孝心,這讓七王爺感動不已,連連拱手致謝。此次差事歸來,李蓮英的聲望大大提高,七王爺與李鴻章爭相向太后誇讚,太后更是喜上眉梢,李蓮英此舉無疑為太后掙足了面子,堵住了朝臣們的悠悠之口,太后讚許道:“沒白心疼他。”萬壽節之後,到了十月十七日,即是李蓮英四十歲整壽,太后特意賞賜他一桌佳餚。實際上,他已經在壽膳房用餐,可以享用任意多桌,但他僅邀請了老一輩太監、同輩好友和幾個徒弟,悄然地慶祝了自已的四十歲生日。李蓮英表示,多給太后、皇上、皇后磕幾個頭,多給父母磕幾個頭,他便心滿意足地過生日了。李蓮英的言行與安得海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如天使般高潔明智,後者則顯得卑劣無知,李蓮英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冷靜處理事務,這是他最令人讚賞的地方。日常生活中,若有太監犯錯,李蓮英總是恩威並施,暗中維護,因此太監們都很敬服他,願意接近他。

慈禧太后去世後,失去了這位有力的支持者,太監的地位極易動搖,宮廷裡每更換一代君主,身邊的臣子也會隨之更迭,不再受寵者隨時可能被棄用。李蓮英深諳這一點,他早已有所預見。太后駕崩後,他將歷年得到太后賞賜的珍寶積攢成七大捧盒,全部獻給了隆裕皇后,聲稱這些皇家寶物不應流落民間,自已謹慎守護了幾十年,如今年邁體衰,請求離開宮廷,所有寶物應歸還給主子。此事令隆裕皇后深受感動,即使太后仙逝,隆裕依然對他恩寵未減。李蓮英去世後,隆裕皇后按照對待大臣的禮儀,賞賜了他2000兩喪葬費。由此足以看出隆裕對他的特殊恩惠,也印證了李蓮英早有預見,將珍寶作為自已安全退出宮廷的打算。一個太監能如此清醒地為自已規劃未來,實屬難得。

李蓮英在處理家庭事務上也做得相當妥帖。在戊戌變法之前,他的母親尚在世時,他就將自已的財產平均劃分成七份:將地畝按照兄弟五人均分,大約370多頃土地;錢財則按照七份劃分,兩個妹妹同樣享有份額,具體數目未知,但據傳言,每位妹妹可能得到了17萬兩銀子,此外,每人還分得了大約7捧盒的首飾珠寶。這樣的做法無疑贏得了他母親的歡心。他對侄子們說,財富越大,面臨的禍患也可能越大,讓他們時刻保持警惕。

因此,撇開個人恩怨不論,他的為人處世之道的確令人敬重。

然而,他並非始終受到老太后的寵愛。據我親眼所見,戊戌變法之後,老太后對他的信任就開始減弱。

像李蓮英這樣的高階太監,在宮中辦事就如同走鋼絲,一刻都不能放鬆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萬丈深淵。我們作為伺候老太后的宮女,固然要對老太后忠心耿耿,但也不能得罪皇上。特別是在戊戌年間,形勢變得極為微妙,忠於太后往往意味著與皇上對立,若太后先行離世,自已恐怕會有性命之虞;反之,若不順應太后心意,又會立刻惹來禍端。既要兼顧眼前,又要為長遠打算,實屬兩難。李蓮英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被老太后察覺到他並非全然服從,因此逐漸喪失了她的信任。戊戌變法之後,崔玉貴更加受到老太后的寵愛,被委派去瀛臺監視光緒,並執行將珍妃投入井中的任務。而李蓮英在這些事件中並未表現出明顯的立場,這也許正是他走鋼絲式的生存技巧。尤其是在返京的路上,李蓮英對光緒帝特別盡心盡力,無形中贏得了光緒對其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