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皮硝李到恩濟莊:我所知的李蓮英(2)
--------------------------------------------------------------------------------
“李柱夫婦準備替兒子李玉提親,這是家中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夫婦倆節衣縮食積攢下的微薄家產,自然不肯輕易給予外人。經過一番爭論,最終還是老太太的意見佔了上風,決定迎娶自家孃家的侄女進門,這樣一來,家業得以保留在自家血脈之中。這位老太太便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李蓮英的母親曹氏。
曹氏之所以有名,並非因其貌美,而是因其能幹出眾。曹氏雖不算美麗,但五官端正,給人一種穩重紮實的印象。她既能幹農活又能料理家務,對公婆極為孝順,與鄰里和睦相處,毫無市井小民那種尖酸刻薄的習氣。尤其是她對婆婆的孝敬之心使得家庭和諧,婆媳關係融洽進而促進了整個家庭的和睦,猶如一團熊熊燃燒的炭火般溫暖。第二年,曹氏更是為家裡誕下一個健壯可愛的男嬰,這對於原本可能斷後的家庭而言,無疑帶來了極大的喜悅。曹氏不僅勤勞肯幹,還極具生育能力,一口氣接連生下了五個男孩。其中,老大憨厚老實,儘管稍顯愚鈍,整天只知道吃飯睡覺,但脾氣溫順,任勞任怨。而老二卻聰明伶俐,眼睛雖然不大,卻炯炯有神,頗得爺爺奶奶的喜愛,因此被取名為“機靈”,也就是後來名震一時的李蓮英。
按照民間的說法,“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精明與否往往從小就顯現出來。
冀南地區雖然土地貧瘠,卻有著良好的教育傳統。每當冬季田間地頭無事可做之時,各家各戶就會安排孩子們去上所謂的“冬學”。這不是正式的學校,也不是私塾,只是一種簡樸的冬季識字班,大約從立冬開始,至臘月十五左右結束。請一位能教授識字的老師,找一間閒置的房子,這就算是開學了。哪家的孩子願意來都可以,座位也不固定,搬個小板凳坐在炕沿邊即可。家長們無需支付學費,有的送來一筐柴火,有的拿幾顆棗子,甚至有時當下不給任何東西,等到夏天蔬菜豐收時,摘一把菜送給老師作為酬謝,這就是鄉下人表達對老師感激之情的方式。
冬學的老師最高學問在於能誦讀《百家姓》、《三字經》和《千字文》,學生們也主要學習這些內容,而老師在課堂上具有絕對的權威。家長將孩子送到學堂就意味著將教育孩子的權力交給了老師,若孩子不聽話,老師有權嚴加管教,即便打傷了孩子,家長也不會責怪老師。老師常叼著菸袋,抽得煙油吱吱作響,若是哪個孩子讓他不滿意,只需用菸袋鍋輕輕一點,孩子的腦門上便會留下一個腫包。雖然孩子們如同一群無法駕馭的野馬,自然不會甘願受罰,在朗朗讀書聲中,往往會混入一些調皮搗蛋的童謠:“……周吳鄭王,老師歇息床上;馮陳褚衛,老師蓋上紙被;人之初,性本善,菸袋鍋炒雞蛋,越打爸爸越不念。”
不用我說,這些都是老劉詳細跟我講述的,否則我怎會了解這些事情。
7歲的小機靈李蓮英,絕不會做出這類胡鬧的事情。他每天早晨早早來到冬學堂打掃衛生,把老師煙笸籮裡的煙梗剔除乾淨,晚上放學後還會幫忙給老師燒熱炕頭,因此深得老師寵愛。他還聽母親說過“唸書不講不明理,種地不耪不成器”,學會認字後,他就纏著老師講解含義。在這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小小年紀的他已經能夠認識《百家姓》的大半內容,實屬難得。這段時期的學習為他打下了堅實的文字基礎,他還熱衷於練習寫字,沒事就在地上塗塗畫畫。從小,李蓮英就是這樣一位心思細膩、有頭腦的孩子。
“在家中,小機靈同樣表現得十分懂事能幹。炎炎夏日,他會早早起床跟隨父親去灌溉菜園,父親負責搖動轆轤打水,他則負責挖開田畦引水;秋收時節,他會陪伴父親前往菜地捕捉危害作物的鑽心蟲。若母親下田勞作或是奶奶去了曬穀場,他也能獨自看家照顧弟弟。小機靈自幼便展現出了踏實可靠的性格特質,這種品性的養成離不開曹氏母親的悉心教誨。不僅他如此,他下面的三個弟弟也都循規蹈矩,深受好評,人們普遍認為是小機靈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引領弟弟們健康成長。
然而,世事難料,正當小機靈7歲那年臨近年底的時候,不幸降臨,老李柱驟然離世,這對李玉一家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幾乎讓這個家庭陷入崩潰邊緣。
這件事情需要追溯到根源細細道來。
俗語有云:“無兒之家重財寶,老人生命貴如金。”平日裡,李柱對鄰居親戚就顯得頗為吝嗇,生怕他人沾了他的光。當初他選擇過繼李玉,也是看中了李玉年輕力壯且單身無牽無掛,以為日後不會有太多糾葛。在鄉村社會,過繼兒子這一行為遵循嚴格的傳統習俗,處理不當往往會導致家族間的激烈衝突。
儘管李柱並無親侄子,但他確有血緣較近的侄子存在,依據傳統的血緣繼承原則,其實並沒有權利過繼遠房侄子李玉來繼承自已的財產,應當優先考慮血緣親近的侄子作為合法繼承人。
儘管李柱沒有親侄子,但確實有一些近支侄子存在。他選擇過繼遠方侄子李玉而非近支侄子,顯然不合情理,這也引起了那些近支侄子們的強烈不滿和嫉妒。鄉下人對於些許財物尚且容易眼紅,更何況是一份家產呢。
在李柱去世後,關於誰該成為李柱真正的孝子,誰有資格主持喪事、扛幡摔盆的問題,在其安葬前引發了激烈的爭議。在農村,這種情況被稱為“搶絕戶的幡杆子”。按照傳統的習俗,誰在喪禮上擔任打幡的角色,就意味著誰擁有遺產繼承權。
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李玉表現得鎮定自若且頗具心機。他向所有人謙卑行禮,內心卻堅定如磐石,始終保持冷靜。他讓李柱的老伴出面應對,自已保持沉默,主張先將李柱妥善安葬,其他家務事再做計較。李柱的老伴主動提出由自已來披麻戴孝,主持喪事,待喪事完畢後再討論家務分配問題。面對這樣的態度,那些侄子們也只能暫且退讓。而這背後的策略,實際上是曹氏的智謀。只要有李柱的老伴在世一天,家業就不能隨便分割,她甚至不惜以死相威脅,堅決捍衛家業,這使得爭奪家產的風波暫時平息。
然而,李柱的老伴也意識到,多年來辛苦積累的家業難以長久堅守。她藉口為李柱辦喪事欠下債務,決定先出售園子,後變賣田地。恰巧曹氏有個在北京從事皮貨行生意的孃家哥哥,每逢年節,她便透過這位堂哥與李玉商量對策。曹氏與李玉默契配合,讓老太太和大孩子留守家中,採取釜底抽薪之策,讓老太太在家鄉變賣土地,而將所得款項逐漸轉移至北京。這一系列巧妙的操作,背後都離不開曹氏的巧妙佈局與辛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