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9 章 麻煩事

秋月便跟她說道:“你回屋歇著吧,小雅今晚我帶。”

淑貞強撐著道:“還是我帶吧,她半夜要起來喝奶。”

“沒事,等她醒了我給抱過去。”

淑貞便不再堅持,回到屋裡,脫下外衣,倒頭就睡。

曦兒也覺得累,今日有不少大娘大姐小姑娘,聽說她定了親,要進她屋裡看她繡的嫁衣。

費好大勁才攔住,後又拉著她的手,說了半天話。

蘇佩過來,兩人只遠遠見了一面,連話都沒說上一句。

見淑貞回屋,她也自去歇著。

秋月和楊樹在外頭,看了一遍禮單。

秋星他們帶來的東西,終究是沒帶回去。楊樹道:“就當普通人一樣處著,往後沒什麼事不來往便是。”

秋月嘆一口氣,也只能這樣。要是撕破臉,人盡皆知,辰兒臉上也不好看。

洗漱過後,躺在床上,她掰著指頭算辰兒回到了哪裡。

楊樹道:“我聽說,放榜之後,長官會把舉子們留下,辦什麼文會席筵什麼的,怕是回不來那麼快。”

秋月心急得很,恨不得辰兒立馬就回到家來。

道:“長官怎滴這般惹人煩,把人留著回不得家。”

楊樹笑道:“人家這文會,可不是誰都去得的,只請前頭一百名。一百名後的,想去都不行。”

這聽著倒像是個香餑餑,秋月心頭的那點氣立刻就消了。

“好吧,既然長官請去文會,也沒什麼好說的,就遲幾天回來。”

這次流水席花了不少錢,還有曦兒的嫁妝還要付賬。

第二天一早,他們就起床蒸飯去賣了。

食客們見鋪子開門,都覺得驚奇,道:“小公子都考上了舉人,怎不在家歇歇?”

楊樹道:“他人還在省城沒回來,在家也是閒著,倒不如出來幹活。”

“說得也是,在家乾等日子還難過。”

因為遠近鄉鄰都知道,這家鋪子出了個舉人,不知是誰傳了句閒話出來。

說吃了他家的豆飯,便會文思泉湧,猶如文曲星相助。

全城的學子,不論遠近,都要來吃上一口。

就是不考學的,為了沾沾喜氣,路過時,也會來上一碗。

是以生意異常火爆。

往常一日賣三桶蒸飯,現在能賣六桶。

兩人忙得吃飯都沒時間。

等辰兒回家時,秋月手上又攢了些銀子。

這回不擺流水席了,只請了韓先生,楊林和辰兒岳父林秀才過來。

在外頭叫了一桌精細的酒菜,辰兒給父母先生岳父,都磕了響頭。

秋月眼淚流個不住。

楊樹道:“兒子高中回來,你該高興才是。”秋月道:“我就是太高興了。”

辛辛苦苦養兒二十載,他不負所望,出人頭地,還有什麼能比這更能寬慰父母的?

韓先生更是高興,這些年,書院裡考出了七八個舉子。

名聲大噪,不少臨縣的書生也要來求學。

現在書院擴大了規模,請了兩位舉人來教學,隱隱有跟官學一別苗頭之勢。

林秀才也高興,一整日下來,自已把自已喝醉了,拉著辰兒好女婿叫個不住。

淑貞看了哭笑不得,道:“爹,您少喝兩杯吧。”

“沒事,我清醒著呢。”林秀才擺擺手道,又叫一聲女婿。

一屋子人都笑了。

辰兒回來,是要回老家祭祖的。

秋月卻不大想回去。

她對小陽村印象不大好,又翻山越嶺的。

回去又要請村裡人吃席,累得慌。

曦兒定了親,也不好到處跑。

最後楊樹兄弟叫上吳成一起,和辰兒夫妻一同回老家。

到了鎮上,買了不少肉菜和糧食,租了牛車到山下,又把牛車卸下,用牛馱東西進山。

淑貞抱著女兒,走了小半個時辰,終於知道婆婆為什麼不願意回來了。

秋月和曦兒在家,每日就蒸一桶飯,賣完就回家。

閒了就和曦兒兩個,縫被面枕頭。

蘇家那邊得了信,派了一個老僕過來,卻得知辰兒已經回老家。

又問幾時回來,秋月道:“大概三五日就回來。”

現在天氣漸冷,他們帶著孩子,在山裡住不了幾天。

那老僕聽說,便笑道:“等小楊舉人回來,麻煩太太往蘇家那邊送個信,我家老爺想過來拜訪呢。”

秋月笑道:“一定。”

那老僕又遞過來一盒點心,道:“這是三少爺託我帶來給貴府小姐的,說是和同窗出去吃飯,這道點心味好,帶過來給小姐嚐嚐。”

秋月接過,道:“替我謝謝你家少爺。”

等老僕走後,秋月拿著那盒點心給曦兒,道:“蘇三讓人送過來的。”

曦兒臉色微紅,揭開來看。

原來是一盒粉紅的玫瑰酥。

她放在桌上當茶點,還特地衝了壺茶來,秋月笑道:“人巴巴送來給你,就這麼吃了。”

“本來就是吃的東西。”曦兒不以為意。

母女兩個喝了會茶,閒聊一會。

天還沒黑,秋月就去關了門窗。

直等了五六天,楊樹一行人才回來。

山裡比外頭冷,小雅耳朵上凍出來一小粒凍瘡。

淑貞一臉羞愧,對秋月道:“娘,我沒帶好小雅,都怪我。”

秋月抱過孫女,奇道:“怪你做什麼?山裡的天氣我是知道的,一個不留神就被凍到。不防事,去買點藥擦就行。”

辰兒道:“已經買了。”

他們這次回山裡,把屋子收拾了一下,請村裡人吃了一天流水席。

把祖墳重新修整祭拜,幹了不少事。

但是,因為辰兒考上舉人的事,村裡有不少人想把孩子送出來,在他們家暫住讀書,村裡人每月給些銀錢柴米。

楊樹很為難,一是家裡並不像別人看到的那樣有錢,二是村裡孩子太多了。

送出來哪裡住得下,他也不想攬事。

好了人家最多誇幾句,不好那可是要拿身家性命來賠的。

於是他委婉的推託掉。

誰知就被村裡人指責忘本,話裡話外說他只顧著自已發達,忘了村裡人還在受苦。

楊樹只得說道:“各位父老,我家裡的實在住不下這麼多人。如果你們想把孩子送出去讀書,我可以幫你們賃一間屋子。到時候賃金和吃食你們大夥均攤,束脩就各出各的,如何?”

村裡人覺得這樣也行,但誰來照顧這些孩子?

最後商議,每月從村裡抽兩人出來,輪流在城裡照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