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節
相思
明月夜涼薄,
秋風客愁多。
落花人去矣,
青絲白髮奪。
賞析:這首詩構思精巧,意境深遠,描繪了一個涼爽的月夜,以及人生離別、時光流逝的感傷之情。
首句“明月夜涼薄”,以自然景象明月和夜晚的涼意為開端,為整首詩營造了一種靜謐、悽清的氛圍。明月高懸,清輝灑落,與夜色相映,勾勒出一幅寧靜而清冷的畫面。同時,“涼薄”二字暗示著歲月的流逝,人生的冷寂,為後文的離別和思念打下基調。
接著,“秋風客愁多”,作者透過描繪秋風和客人的愁苦,深刻表達了人生離別的悲傷之情。秋風瑟瑟,象徵著歲月的殘酷和變遷,而“客愁多”則道出了客人心中的離愁別緒,將讀者帶入了一種深沉而悲涼的情緒之中。
第三句“落花人去矣”,以“落花”作為暗喻,抒發了人生離別的無奈和悲傷。落花隨風而逝,象徵著時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暫,而“人去矣”則更是對離別的深刻描繪,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無常和別離的無奈。
最後一句“青絲白髮奪”,透過對時間流逝的描寫,道出了歲月無情,青春易逝的深切感慨。青絲象徵著青春和活力,而白髮則暗示著衰老和時光的無情奪走了青春,寓意著生命的無常和歲月的流逝。
整句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易逝、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無奈之情,使詩歌達到了情感和意境的完美統一。 總的來說,這首詩透過對自然景象和人生離別的描繪,深刻表達了時光流逝、青春易逝的主題,展現了作者對人生無常和歲月流逝的深刻感慨,具有深遠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美感。
第六百一十二節
紅梅
春花落盡此花間,
千山一寒吾獨憐。
驚語誰濺枝頭血,
別過群芳始到前。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春天花開花落的景象,並以此引發了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感悟與思考。
首句:“春花落盡此花間。”這句話呈現了春天花朵凋零的情景。春花落盡,意味著春天已經接近尾聲,花朵在枝頭凋謝,此時此刻,花間已然沒有了春花的繁茂,一種淒涼的氛圍逐漸瀰漫開來。這種自然景象不僅是季節更替的常態,也是生命的輪迴與變遷的寫照。
第二句:“千山一寒吾獨憐。”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於嚴寒季節的特殊情感。千山一寒,形容了廣袤的山野在嚴冬中一片寒冷的景象。而“吾獨憐”則表明詩人獨自憐惜這種寒冷。或許在冰雪覆蓋的世界裡,詩人感受到了孤獨、無助或是對生命的無常與脆弱的思考。
第三句:“驚語誰濺枝頭血。”這句話充滿了戲劇性和神秘感。枝頭血濺的意象令人感到驚訝和詫異。枝頭血的出現可能是一種自然的現象,也可能是某種悲劇或意外的結果。血液在這裡不僅是生命的象徵,也暗示著某種不幸或悲傷的發生,給整首詩增添了一種懸疑和神秘的色彩。
最後一句:“別過群芳始到前。”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詩人在告別花開花落的季節時的感慨。花朵的離別似乎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也許是春天的結束與夏天的開始,或是詩人個人生命中的轉折點。而“群芳”則代表了春天的繁華與美好,詩人對於春天的懷念和留戀也從中得以體現。
綜合來看,這首詩以描寫春天花開花落為背景,透過對自然景象的觀察與感悟,表達了詩人對於生命變遷、季節更替以及個人命運的思考和感受。每一句都充滿了深邃的意象和情感的表達,使得整首詩具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和詩意。
第六百一十三節
天人
吾本應是天上客,
奈何人間百花折。
日見長風行萬里,
走馬溪下幾回歌。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天上的客人,對人間百花凋零的感嘆,以及在長風萬里中行走、溪水邊徜徉的心境。
吾本應是天上客, 這句以“吾”自詡,表達了詩人的身份,自稱為“天上客”,意味著其本屬於天上之間,與塵世有所隔絕,屬於超凡脫俗的存在。這裡的“天上客”可能是指神仙、仙子或者是象徵著高尚純潔的境界。
奈何人間百花折。 這句描繪了人間百花凋零的景象,使用了“奈何”二字,表達了詩人對這一現象的無奈和悲嘆之情。百花凋零可能暗喻著世間的無常和生命的短暫,對於這種變化的無奈和感嘆貫穿於整首詩中。
日見長風行萬里, 詩人在這句中將自已比作“長風”,形容其漫長而不停的旅行。使用“日見”一詞,強調了時間的流逝和自已不斷前行的堅持。而“長風”則可能是對於詩人內心追求的一種表達,或者是詩人所處環境的象徵。
走馬溪下幾回歌。 這句描繪了詩人在溪水邊走過幾回的情景,將自已比作“走馬”,強調了其快速行進的狀態。同時,溪水作為詩歌中常見的意象,通常代表著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沉澱。而“幾回歌”則可能是詩人在旅途中所作的歌曲,也可能是對於生命中一些片段的回憶和感慨。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於人間滄桑和生命無常的感嘆,以及對於追求自由和內心世界的嚮往。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詩人將自已的心境融入其中,展現了一種超然的境界和深刻的內心體驗。
第六百一十四節
春臨
千山鳥飛臨,
萬里共朝春。
不覺相思起,
心有一片痕。
賞析: 千山鳥飛臨, 這句描繪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象,千山之間鳥飛翔的場景。千山象徵著廣闊無垠的自然景觀,鳥飛臨則為其增添了生機和活力,讓讀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與壯麗。
萬里共朝春。 “萬里”一詞是用來形容距離的遙遠,這裡用來修飾“共朝春”,強調了春天的到來是普遍的、廣泛的。春天是生命的象徵,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它的到來讓整個世界煥發出勃勃生機。
不覺相思起, 這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感受。詩人在觀賞自然美景的時候,不禁使他聯想起了心中的相思之情。相思是一種對遠方親人或愛人的思念,當詩人在遠離家鄉或愛人時,常常會被周圍的景物喚起對他們的思念之情。
心有一片痕。 這句是詩人在內心深處對相思之情的詮釋。相思之情如同心中的一片痕,深深地烙印在心靈深處,無法抹去。這裡的“痕”可理解為情感的印記,是對於相思之情的真切體驗和感受。
整首詩透過對大自然景觀的描繪和詩人內心情感的抒發,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敏感和對遠方親人或愛人的思念之情。這種將內心情感與外在景物相結合的手法,使得這首詩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人深思。
第六百一十五節
夜悲鳴
千山歇鳥影
碧水月聞蹤
相逢知何許
一夜盡悲鳴
賞析:這首詩的首句“千山歇鳥影”描繪了山林中鳥兒停歇的景象。在中國古詩中,山常常象徵著孤獨、沉思和追求,而鳥兒則常常代表著自由、輕盈和靈動。因此,這句詩或許暗示著一個人在寂靜的山林中,追尋著內心的歸屬和安寧,卻發現自已孤獨的身影和追求的目標並不總能如願。同時,千山的廣闊與深邃也可能暗示著人生的迷茫和無奈。
而第二句“碧水月聞蹤”則將詩情轉移到了水邊。碧水和皎潔的月光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面。水常常在中國古詩中象徵著柔情和涵養,而月亮則往往被視為愛情的象徵。因此,這句詩或許暗示著詩人在追尋愛情或者心靈的歸屬過程中,如同月光灑在碧水上一般,心有所向但又感覺無處尋覓,只能聽到水聲傳來,卻尋覓不到實際的足跡,形成了一種渴望與失落交織的情感。
接著,“相逢知何許”,這句話帶來了一種迷茫和無助的情感。相逢意味著與他人的交匯,但是“何許”卻暗示著不確定和迷茫。或許是在人生的路途中,詩人與他人相遇,但是卻不知道這個相遇將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是否會是一段美好的緣分,還是僅僅是匆匆而過的陌生。這種迷茫的心情,與前文中對自然景象的追尋形成了對比,顯示了人與自然、內心與外在之間的交織與衝突。
最後一句“一夜盡悲鳴”,給整首詩增添了一種哀傷和沉重的氛圍。夜晚是孤獨的時刻,悲鳴更是一種無法抑制的情感宣洩。或許詩人在孤寂的夜晚,對自已的迷茫和不安感到無法釋懷,於是只能以悲鳴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哀愁。整首詩以此句作為結尾,將情感推向了一個高潮,同時也給整首詩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讓人難以忘懷。
綜上所述,這首詩透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對內心感受的抒發,構建了一種迷茫、孤寂、渴望和哀傷交織的情感氛圍。作者透過對山、水、月等自然元素的運用,將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景象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富有詩意和深刻內涵的意境,使讀者在閱讀中產生共鳴與思考。
第六百一十六節
秋鳴
千山絕人影
萬水赴無聲
相逢知何許
逐盡燕悲鳴
賞析:這是一首充滿禪意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深邃而含蓄,蘊含著詩人對人生、自然、時光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首句“千山絕人影”,表達了詩人面對壯闊的山川,感受到人的渺小和山的孤峻。這裡的“千山”並非指具體的山峰,而是泛指廣袤的自然山水,意味著茫茫大自然中人類的微弱。而“絕人影”則強調了在這千山之中,人的存在如此微不足道,與山相比顯得微乎其微,凸顯了山的高大和深邃。
接著,“萬水赴無聲”,透過“萬水”和“無聲”的對比,描繪了大自然的宏偉壯麗和靜謐無聲。水流雖廣袤無垠,卻無聲無息,展現了大自然的神秘和超越人類的力量。這句中的“無聲”也可以被理解為大自然的默默付出和無言的奉獻,使得整個自然界更加豐富多彩。
第三句“相逢知何許”,透過“相逢”這一動作,表達了詩人對於人生相遇的思考和疑惑。在茫茫人海中,每一次相遇都是一種緣分,但又常常讓人不知所措,不知其意義何在。這句話呼應了前兩句對於自然的描繪,將自然中的孤獨與人生的相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強調了生命的無常和不可捉摸。
最後一句“逐盡燕悲鳴”,表現了歲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燕是一種常見的候鳥,常常被用來象徵著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變遷。而“悲鳴”則更加強了這種意象,暗示著生命的短暫和不可避免的悲哀。整句透過“逐盡”這一動作,表達了時間的推移和生命的消逝,使得整首詩更加悽美而深沉。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婉約的筆法,深刻地描繪了自然景觀與人生哲理的交融。透過對山水、相逢和燕鳴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於自然、人生和時光流逝的感悟和思考,展現了詩人對於生命的理解和對於世界的感悟。
第六百一十七節
相思絕
千山絕鳥影
明月伴孤城
此夜相思起
不見碧波寧
賞析:這首詩簡練而意境深遠,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意象,讓人不由得陷入其中。
首句“千山絕鳥影”,表現了詩人在高處眺望時,山巒重疊,山影綽綽,而飛鳥卻已消失的景象。這句話用“千山”和“絕鳥影”兩個詞,形象地描繪了遠山的連綿和鳥兒的飛逝,同時也暗示了人生中的孤寂和寂寞。
第二句“明月伴孤城”,將“明月”與“孤城”相對照,展現了一種寧靜與落寞的氛圍。明月高懸,照耀著孤城,城內外的景象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對比,似乎在訴說著某種孤獨和守望。
第三句“此夜相思起”,“此夜”指的是當前的時刻,“相思起”表明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感慨和情緒的激盪。這句話傳達了對遠方親人或愛人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對往事的懷念之情。
最後一句“不見碧波寧”,以“不見”來開頭,暗示了詩人心中的不安和迷茫。碧波寧靜的意象被打破,表達了詩人內心的不安和焦慮,與前文的孤寂景象相呼應,進一步加深了詩的意境。
整首詩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既有對孤獨的感悟,又有對親情或愛情的思念,同時也透露出一種不安和迷茫。這種將自然景物與內心情感相融合的手法,使得詩歌在簡潔的語言之下,展現出了豐富的意蘊和情感。
第六百一十八節
相思
昨夜花飛故人前
今朝美酒敵萬山
不盡相思予明月
依稀歸影燕將還
賞析:這首詩以清新淡雅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往事的懷念、對現實的豁達以及對自然景物的感悟。
昨夜花飛故人前 這首詩的開篇以“昨夜花飛故人前”開端,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情感氛圍。這一句中,作者透過“昨夜花飛”描繪了一種離別或者歲月流逝的情景,花飛落的意象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消逝。而“故人前”則將詩中的情感聚焦在與故人的別離上。這種別離既可能是因為時光流逝而與故人漸行漸遠,也可能是因為故人已經離世,成為了往事。整句話蘊含了作者對往事的追憶和對逝去人物的思念之情,營造出一種憂鬱的氛圍。
今朝美酒敵萬山 第二句“今朝美酒敵萬山”則將情緒從離別的沉重中解脫出來,轉向了對美好當下的讚美和享受。這句話中,作者以“美酒”為象徵,表達了對生活中美好時刻的珍視和享受。將美酒比作“敵萬山”,形象地描述了其醇厚香醇的味道以及對世間繁雜瑣碎的輕視。這句話傳遞出一種豁達豪放的情緒,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不盡相思予明月 “不盡相思予明月”這一句,則將情感聚焦在對故人的思念上。作者透過“相思”這一詞,表達了自已對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而“明月”則成為了作者寄託思念的物件。明月常常被賦予悽美的意象,它孤獨高懸於天空,照耀著大地,而作者則將自已的思念寄託於它之上,顯得格外淒涼。這句話透露出作者對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歲月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感慨。
依稀歸影燕將還 最後一句“依稀歸影燕將還”,則將詩篇帶向了一個悽美的結尾。這句話中,作者以“燕將還”來暗示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變遷。燕是一種遷徙性的鳥類,常常被用來象徵春天的到來和歲月的流逝。將燕與“歸影”聯絡在一起,形象地描繪了歲月的痕跡和事物的消逝。整句話透露出一種沉鬱的情感,暗示了故人或許永遠無法回來,歲月的痕跡卻依然留存。
綜合來看,這首詩透過對昨日往事和今朝現實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往事的懷念和對現實的豁達,同時也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時間流逝和生命變遷的感悟。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是一首充滿禪意的佳作。
第六百一十九節
塵緣
朝朝美酒不盡歡
種種相思逐夢前
一輪明月幽人挽
幾處飛花亂塵緣
賞析:這首詩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對遠方的思念和對人生的感慨。
1. 朝朝美酒不盡歡 這句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朝朝美酒不盡歡\"中的\"朝朝\"表明了酒宴的頻繁,\"美酒\"則象徵著享受生活的快樂。然而,詩句末尾的\"不盡歡\"卻暗含了一種無盡的空虛和寂寞,似乎在告訴人們,縱然美酒滿杯,但心中的憂傷和迷茫卻難以消解。
2. 種種相思逐夢前 這句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和對追求夢想的渴望。\"種種相思\"中的\"種種\"意味著種種不同的情感和思緒,\"逐夢前\"則暗示著詩人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時刻懷念著遠方的親人和故土,渴望早日實現自已的理想。
3. 一輪明月幽人挽 這句詩描繪了孤寂中的思念和對親人的眷戀。\"一輪明月\"象徵著孤獨的夜晚,而\"幽人挽\"則表達了詩人在寂寞中對親人的掛念和思念之情。這句詩語言簡練,但表達了深沉的情感。
4. 幾處飛花亂塵緣 這句詩描繪了人生的無常和變化。\"幾處飛花\"暗示了生命中無數的瞬間和變化,\"亂塵緣\"則表達了人生中紛繁複雜的緣分。整句詩語言簡潔,卻表達了詩人對生命中無常和變化的感慨和思考。
綜合來看,這首詩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對追逐夢想的渴望,以及對生命無常和變化的感慨和思考。詩人透過簡潔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苦樂與情感的複雜性,展現了對生命和情感的深刻體驗和思考。
第六百二十節
相思決
明月悠悠抵人間
清風處處燕無還
不盡相思空來去
輾轉飛花盡前緣
賞析:明月悠悠抵人間 這句詩以\"明月\"開篇,描繪了一幅月色清澈、明亮的畫面。\"明月\"在中國詩詞中常常被賦予高雅、清幽的意象,常被用來象徵美好、純潔和遠方。\"悠悠抵人間\"則暗示了月亮緩緩降臨到人間的情景,這種描述帶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彷彿是一位仙子降臨凡間,給人一種神秘而又祥和的感覺。
清風處處燕無還 這句詩以\"清風\"開頭,清風往往代表著清新、舒爽的氣息,給人以寧靜和舒適的感覺。\"處處燕無還\"則描繪了燕子在風中飛翔的情景。燕子是中國文學中常見的意象,代表著春天、希望和幸福。而\"無還\"則表達了燕子在風中自由飛翔的狀態,沒有歸巢的束縛,自由自在地暢遊在清風之中,給人一種輕盈、暢快的感覺。
不盡相思空來去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於相思之情的無奈和苦澀。\"不盡相思\"意味著無盡的思念,作者似乎在此感嘆思念之情的難以抒解和消解。\"空來去\"則暗示了這種相思之情雖然頻繁出現,但卻是徒勞無功的,不管思念多少,都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思念依然來來去去,沒有終結的一天。
輾轉飛花盡前緣 這句詩以\"輾轉\"開頭,輾轉意味著不斷地轉動、旋轉,暗示了作者在人生中經歷了種種曲折和波折。\"飛花\"則是詩中常見的意象,象徵著短暫、易逝的美好。\"盡前緣\"則表達了作者對往事的終結和放下,前緣指的是過去的緣分和經歷。整句詩透過\"輾轉\"和\"盡前緣\"兩個詞,傳遞了作者對於人生起伏和過往情感的感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