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英老兩囗想法相同還有小荷的婆婆,老兩口接下鄰居老王五六畝的地,有兩畝的春地,兒子幫著犁完便去城裡上班了。老兩囗每天早出晚歸,整理地塊,給小麥打藥施肥,忙的是一刻不停。江素枝身體還好,只是駝背做不了太重的活,老伴是地裡活的好手,只是不大喜歡去外面討生活,喜歡伺弄莊稼。兩個人靠著種地養大了兩個兒子,孩子們也爭氣,過的都好。只是老二家添了小孫女,本來江素枝打算去帶,奈何和小兒媳婦不對付,在月子裡頭天天鬧氣。原想著出了月子能接著去看孩子,誰知小兒媳對江素枝極為不滿,甚至不能看見她,這不自打生了孩子到現在都沒回來過,街坊鄰居全都暗裡說江素枝還是不行,天天說自已待媳婦好,老二媳婦咋不讓你去看孩子?這下直接找個人看孩子,弄的江素枝很失面子,也不扎堆和人聊天了,天天跟著老伴去地。
只是不給看孫女,也不能沒有一點表示,那隻能給錢,證明自已雖然沒看但錢給了,等到自已老了用人的時候,不落兒媳婦的話頭,說自已沒幫帶孩子之類的話。其實江素枝是最不喜歡帶孩子的,年輕時自已婆婆年齡大,兩個孩子全是自已拉扯大,其中的苦只有自已明白。輪到孫子孫女,豆豆那會自已也年輕,小荷帶到一歲多時她帶著,小荷在附近找個活掙錢,偶爾老伴幫著。農忙時小荷江明都回來幫著乾地裡的活,倒不覺的麻煩,到孫女時她已經六十了,也覺的力不從心,小荷也嫌棄她看不好,還不如每天去地,重的活老伴幹,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來的暢快。只是老伴不會出去掙錢,只好地裡刨食,每月支援老二家一千塊錢。
江素枝心裡也知道小兒媳婦厲害,不如小荷心事好,奈何人家會掙錢,甚至比兒子工資還高,現下老大江明也去她那裡上班,還得指靠著人家照應。一碗水咋能端平?老了還得指著江遠倆口呢,畢竟兩囗子工資高有錢。按著小荷的話那就是婆婆怕小兒媳,人家說啥是啥,說啥聽啥!欺軟怕硬!
老兩囗每天下地,苦的是小荷。每天一個人帶著半歲的女兒,老一輩人常說帶小孩有啥?又不讓你幹別的只帶個孩子,那我們以前都帶好幾個呢!還得下地家裡家外的忙。其實都是事不在自已身上,不知道每天白裡夜裡帶一個小孩有多瑣碎多辛苦,身累心也累。
半歲的萱萱也不好帶,趁著她睡覺,趕緊把衣服洗了,去菜園裡拔菜。家裡有個電動的壓麵條機,小荷想著每天買麵條,一次就得三塊錢,反正家裡有糧食,開春後便開始在家軋麵條吃,把這三塊錢給省了。正軋著孩子醒了,趕緊擦了手跑進屋抱孩子,晚一會只怕要尿床上。餵了孩子,把她放在小竹車上,找個小玩具讓她玩,自已接著軋麵條。一邊軋著一邊回頭看著她,慌慌張張的軋好麵條,看錶已經快十一點半了,一手抱著女兒,一手扶著方向盤開著小三輪車去接兒子放學。
兒子回來,她可以放心大膽的做飯了。女兒喜歡去街上玩,豆豆推著小竹車滿街悠她樂的咯咯笑個不停。
等小荷做好飯,老兩囗便也回來了。小荷下麵條撈好,澆上炒好菜,端放在院裡的小石桌上,一家人便開始吃飯。小萱萱已經也會吃些飯,小荷便把麵條切段,煮的爛一些,拿小勺子喂她,倒也吃的津津有味。
吃了飯,江素枝對老伴說下午不去地,把去年收的小麥和玉米賣出去一些,天也熱了,容易生蟲子,騰騰地方今年地多等麥子再下來沒地方放。老伴答應著推著小孫女,準備去外面問問小麥啥價,也讓小荷吃飯。
送豆豆上學後,本來糧食都是裝在魚皮袋裡碼好放在屋裡,玉米還好不算太重,江父便一個人扛著放在拖拉機上,不一會便累的氣喘吁吁,江素枝心疼老伴,便和老伴抬,可她背駝,走路也費勁,小荷便把孩子讓她抱,她和公公抬這下還好,裝了二十多袋,江素枝便和老伴一起去了收糧食的點買玉米。
一下午,買了五十袋小麥,四十袋玉米,把小荷也累的夠嗆,等他們車開走後,便擦了汗,抱著女兒坐在自已大門口外的石凳上休息。不一會鄰居對門沒事了大娘嬸子便也坐過來,一邊剝花生種子一邊逗著小萱萱,“小荷,你家這下賣了這麼多糧食,不少錢來!”對門嬸子道。
小荷笑了笑沒吭聲,反正賣再多錢自已也花不了一分。
“哎!早兩天俺麥買了五千塊,給了俺媳婦2千,就那嘴還撅老長嫌少來。”鄰居大娘道。
“現在的年輕人她會知道你種地艱難。”對門嬸子道。
“可不是,就瞅見那點錢了。”
小荷其實頂煩門口這些說這家長那家短的聊天,剛好也快接豆豆放學,便趁機躲開了。笑你窮怕你富的,唯恐你過的好,便是村裡人,也不能一竹杆拍死全部人,小荷在這些“久經風霜”的大娘嬸子裡從不說一句“廢話”,聽聽就好,別亂說別人的閒話,那閒話有時候真的能害人。
那知到了第二天中午,公公遞給她一千塊錢,說小荷在家帶孩子也不能掙錢,這一千塊錢換季了給兩個孩子買些衣服,買個菜啥的。小荷很意外,這是這些年來第一次公公婆婆給她錢,想到昨下午門口鄰居的話便推託著不要,說自已有錢,公公說完把錢塞進萱萱的罩衣口袋便走了。
小荷想著便給江明打電話,江明說給你了你就花,別想太多。又問了江明在那怎樣,江明說還好,也快去一個月了,每月有四天假,他預備等兩天回家休息,小荷便也很開心,想著晚些天好好買些肉、菜趁著江明回來改善一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