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離世,標誌著金國的權力更迭,其四弟完顏晟,即金太宗,繼承了兄長的遺志,將遼國徹底征服,西夏也因國力衰弱而選擇臣服於金國的強大之下。在這股不可阻擋的征服浪潮中,金太宗的目光最終鎖定在了北宋——這片當時唯一能與金國相抗衡的土地。
金太宗迅速部署,派遣精銳之師分東西兩路,一路直指太原,另一路由金太祖之子完顏宗望率領,勢如 破竹地逼近了北宋的心臟——開封。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卻顯得懦弱而無所適從,朝堂之上,恐慌與混亂如同瘟疫般蔓延。
金太宗敏銳地捕捉到了北宋的軟弱,派遣使者前來,提出了苛刻的談判條件,企圖迫使北宋割地稱臣。 在這國家存亡的緊要關頭,太常少卿李綱挺身而出,以一腔熱血和堅定的信念,誓要與金國抗爭到底。
李綱,這位兩宋時期的抗金名將,其門生中不乏岳飛這樣的傑出人物。他早年因直言敢諫而屢遭貶謫,卻從未放棄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 當金國大軍壓境之際,他更是提出了讓徽宗禪位於太子趙桓的明智之舉,徽宗雖心有不甘,卻也無奈應允,從此不再過問國事。
趙桓,即宋欽宗,在混亂與不安中登上了皇位。他深知肩上責任的重大,於是立即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全權負責京城的防禦工作。李綱不負眾望,以驚人的效率完成了京城的佈防,為即將到來的戰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然而,面對金軍的強大壓力,宋欽宗的心中難免生出畏懼與動搖。宰相白時中和李邦彥等人更是極力主張南逃避難,而李綱則堅決反對,他堅信只要君臣一心、同仇敵愾,就一定能夠守住京城、擊退金軍。然而,在白時中等人的不斷蠱惑下,宋欽宗終究還是動搖了決心,甚至一度準備好了逃亡的馬車。
面對欽宗動搖的決心與準備南逃的舉措,李綱怒火中燒,他直截了當地向欽宗陳明利害:“陛下若欲南遷,必攜禁軍同行,然禁軍家屬皆在城中,豈能捨親而隨?試問,此等情境之下,禁軍豈能安心護駕?萬一途中生變,陛下安危何以保?”言畢,李綱轉向禁軍,高聲詢問其意,禁軍將士無不齊聲響應,誓守京城。
李綱的堅定與禁軍的忠誠深深觸動了欽宗,他意識到南逃之路並非坦途。隨後,完顏宗望率領的金軍猛烈攻城,而李綱親臨城頭,指揮若定,其英勇身姿極大地提振了宋軍計程車氣。在這場較量中,金軍首次遭遇了挫敗,不得不重新審視其戰略。
面對強敵,完顏宗望試圖以誘降之策瓦解宋軍意志,但李綱作為堅定的抗戰派,堅決反對任何妥協。然而,欽宗在朝臣的慫恿下,竟罷免了李綱的官職,此舉激起了京城軍民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為李綱鳴不平,向欽宗施壓。最終,欽宗不得不恢復李綱的職位,但金軍的要求仍讓欽宗猶豫不決,最終決定割讓河北三鎮以求和,金軍這才暫時撤軍。
京城雖得片刻安寧,但投降派的陰影始終籠罩在朝堂之上。李綱再次成為他們的眼中釘,被調離京城。不久,金軍捲土重來,失去了李綱的京城迅速淪陷,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而在這緊要關頭,李綱雖被召回之令所召,卻已無力迴天。
南宋建立後,李綱被宋高宗委以重任,但投降派的阻撓與高宗的動搖再次讓李綱的抗金之路佈滿荊棘。他雖力推新軍制,整頓軍政,併力薦宗澤留守開封,卻僅短短七十五日便遭罷相,隨後更是屢遭貶謫。然而,李綱的抗金之志從未熄滅,他始終堅守信念,不斷上書反對投降,成為岳飛等抗金將領的堅強後盾。
李綱的一生,是抗金復國的一生,雖歷經坎坷,卻矢志不渝。他雖在投降派盛行的時代中屢遭排擠,但其英勇事蹟與愛國精神卻永載史冊,成為後世敬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