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靖康之變 .

公元1127年,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過了北宋的輝煌,這一年,宋欽宗靖康二年,成為了北宋命運的轉折點。金軍的鐵蹄踏破了開封的寧靜,連續多日的掠奪如同狂風驟雨,最終,連宋徽宗與宋欽宗在內的皇室成員數千人,皆被擄往金國,北宋的輝煌篇章,就此黯然落幕。這便是震撼史冊的“靖康之變”。

回溯往昔,宋徽宗在位之時,北疆的草原上,完顏阿骨打以非凡的膽 識與智謀,建立了金國,並迅速在遼國的土地上崛起,屢戰屢勝,勢不可擋。徽宗敏銳地察覺到了遼國的衰敗與金國的崛起,遂決定與金國攜手,共謀遼土,這份跨越海洋的盟約,便被賦予了“海上之盟”的美譽。

按照盟約,兩國分兵兩路,金軍直指遼中京,而宋軍則負責攻打遼燕京。然而,世事難料,金軍勢如破竹,輕鬆攻陷遼中京,反觀宋軍,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敗,燕京之戰以慘敗告終。金軍乘勝追擊,燕京亦隨之淪陷,遼天祚帝淪為階下囚,遼國滅亡。 儘管宋軍失利,徽宗仍心繫幽雲十六州,不惜重金,以絹帛、白銀、銅錢為代價,從金人手中贖回了一片滿目瘡痍的燕京。

然而,北宋的軟弱與無能,早已在金人眼中顯露無遺。隨著遼國與西夏的相繼臣服,金國的矛頭,自然而然地轉向了中原大地。1125年,金軍統帥完顏宗望率大軍兵臨開封城下,徽宗在危難之際,採納了李綱的忠言,將皇位匆匆傳於太子趙桓,即宋欽宗。在李綱的英勇指揮下,東京保衛戰初戰告捷,金軍被迫撤退。但好景不長,朝中投降派勢力抬頭,李綱遭貶,北宋再次陷入危機。

數月之後,金軍捲土重來,圍困開封。失去李綱支撐的欽宗,面對強敵束手無策,只能任由金軍擺佈。完顏宗翰提出和談,實則是欲擒故縱之計。欽宗輕信,親自赴營,卻不幸落入陷阱,淪為金人手中的籌碼。他在金營中飽受屈辱,生活困苦,而開封城內,金軍的燒殺搶掠,更是讓百姓苦不堪言,餓殍遍野,瘟疫橫行,人間慘狀,難以言表。

靖康二年春,金太宗頒下詔令,將宋徽宗與宋欽宗貶黜為民。金軍士兵粗暴地欲剝去欽宗身上象徵皇權的龍袍,而忠誠的北宋朝臣李若水挺身而出,以身護主,言辭激烈地斥責金人暴行。此舉激怒了完顏宗翰,他下令將李若水殘忍殺害,忠魂隕落。

北宋覆滅後,金軍扶持主和派張邦昌登基,國號“大楚”,一時風雨飄搖。 即便如此,金軍對開封城的掠奪仍未停歇,直至城中再無值錢之物,方分兩路撤退。徽宗一行,包括其皇后、親王、皇孫等,由完顏宗望押送北行;三日後,欽宗及朱皇后、太子等,則在完顏宗翰的監視下,沿另一路徑北上,隨行還有樂師、 工匠及無辜百姓數萬,更有無數珍寶被劫掠至金國,史稱“靖康之變”,為兩宋史上難以磨滅的傷痛。

在這場浩劫中,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倖免於難,後在南京應天府重建政權,遷都臨安,恢復宋號,開啟南宋紀元,趙構即為宋高宗。

金兵退兵途中,燒殺搶掠,民不聊生。 被俘的皇族宗室更是飽受折磨,原本龐大的隊伍抵達燕京時,已不足千人,餘者皆因疾病、飢餓或虐待而亡。徽宗與欽宗父子重逢於燕京,相擁而泣,而後共赴金上京,被迫在金國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祠廟中,身著喪服,祭拜其亡靈,屈辱至極。

徽宗在五國城度過數年,終因病辭世。欽宗則在此苦熬二十餘載,直至生命盡頭。期間,南宋與金國關係雖有所緩和,金國甚至歸還了高宗之母韋賢妃,但欽宗歸國之願始終未能實現。高宗因對兄長心存戒備,終未踐諾,欽宗在絕望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後旅程。

高宗雖表面悲痛,追贈欽宗諡號,內心實則鬆了一口氣,畢竟徽、欽二宗已逝,再無皇位之憂。然而,這兩位君主雖才情橫溢,尤其是徽宗,其瘦金體書法獨步古今,繪畫、詩文亦造詣深厚,更推動了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卻因治國無能,導致“靖康之變”,使北宋覆滅,遺恨千古。岳飛將軍的“靖康恥,猶未雪”之嘆,正是對這段歷史的深刻反思與無盡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