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在宋神宗的時代,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變法。然而,這場改革卻遭到了守舊派領袖司馬光的堅決反對。司馬光堅信“先王之法,不可變也”,並在神宗面前與王安石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儘管神宗當時對變法的決心堅定,但司馬光的不斷質疑和挑戰卻使他頗感不快,最終司馬光選擇了離開京城,前往洛陽, 並在那裡度過了十五年的時光。

其實,早在神宗的父親英宗在位時,司馬光就已經開始了他的傳世鉅著《資治通鑑》的編撰工作。當時,這部作品還被稱為《通志》。英宗閱讀了《通志》的前八卷後,對司馬光的才華大加讚賞,並特設書局,提供人力和資金支援他繼續創作。 神宗即位後,更是將這部書賜名為《資治通鑑》,並親自為其作序,認為它“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當司馬光前往洛陽任職時,他將整個書局都帶到了那裡,繼續他的編撰工作。

司馬光祖籍山西,他的父親司馬池是一位寬厚且清正廉明的官員,曾任四品官職,並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在河南光州擔任光山縣令時,司馬池的夫人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他非常高興,於是以當地地名為兒子命名,即司馬光。司馬光自幼熱愛讀書,對歷史懷有濃厚的興趣,最喜歡的書籍便是《左氏春秋》。

司馬池對兒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司馬光天資聰穎,再加上 父親的嚴格教導,使他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特質。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使他名聲大噪,享譽京城內外。

清代名臣陳宏謀曾盛讚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這誠實守信的品質,正是司馬光從小在父親的教導下形成的。當司馬光還是五六歲的孩子時,有一次他謊稱是自已剝了核桃欺騙姐姐,父親得知真相後,嚴厲地斥責了他。這次教訓讓司馬光銘記終生,從此他再也沒有說過一句謊話。

司馬光,這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不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卓越的才華聞名於世,更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誠實守信的品格贏得了後人的讚譽。

司馬光為官清廉,曾拒絕仁宗皇帝的豐厚賞賜,即使在生活拮据的情況下,也堅守自已的原則。他的清廉和正直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讚譽。在妻子過世時,他寧願典當田地也不願收受他人的施捨,這種高尚的品格令人欽佩。

司馬光的一生光明磊落,無愧於天地。他與王安石雖在政治上有所分歧,但彼此惺惺相惜,互相尊重。他們的鬥爭是君子之爭,展現了他們各自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為國為民的真心。

除了在政治上的卓越貢獻外,司馬光還以其卓越的史學才華編撰了《資治通鑑》這部不朽的名著。 他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將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濃縮在這三百餘萬字的鉅著中。這部書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更成為後世君主的教科書,對於治國安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司馬光的去世讓人們深感痛惜。 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他的清廉、正直和誠實守信的品格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他的一生是對“忠清粹德”的最好詮釋,他的墓碑上刻著的“忠清粹德之碑”六個大字,正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