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七章)

第十一章 社群傳染病的護理與管理

第一節 傳染病與社群護理

[單選、多選]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1)呼吸道傳播:包括空氣、飛沫、塵埃傳播,是呼吸道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白喉和肺結核等。

(2)消化道傳播:包括經水傳播和經食物傳播,常引起消化道傳染病。患者進食被病原體汙染的食物、水源或患病動物的肉、乳、蛋等,如傷寒和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等。另外,透過與疫水接觸,病原體經面板或黏膜侵入人體,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

(3)接觸傳播:包括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傳染源與易感者直接接觸不需要任何外來因素稱為直接接觸傳播,如性病、狂犬病等。間接接觸傳播是傳染源的分泌物或排洩物透過汙染日常生活用具(如餐具、玩具)等傳播疾病,如傷寒、菌痢等。

(4)蟲媒傳播:包括吸血節肢動物傳播和機械攜帶傳播,如瘧疾、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等。

(5)血液、體液傳播:經輸血、使用被汙染的血製品或醫療器械所引起的傳播,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等。

[簡答]傳染病的社群預防:

(1)管理傳染源:①傳染病病人的管理: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②病原攜帶者的管理;③密切接觸者的管理;④動物傳染源的管理。

(2)切斷傳播途徑:①隔離:嚴密隔離、呼吸道隔離、消化道隔離、血液一體液隔離、接觸隔離、保護性隔離等;②消毒:疫源地消毒包括隨時消毒、終末消毒;預防性消毒。

(3)保護易感人群:①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②增強特異性免疫力;③藥物預防。

[單選、多選]法定傳染病型別:

我國法定的傳染病分為甲、乙、丙3類,共39種。

(1)甲類傳染病:為強制管理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

(2)乙類傳染病:為嚴格管理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甲型H1N1流感。

(3)丙類傳染病:為監測管理傳染病,包括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棘球蚴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需要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及時上報,經國務院批准後予以公佈、實施。

第二節 常見傳染病患者的社群護理與管理

[多選]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報告:1周內,同一托幼機構或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級(或宿舍)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發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上述情況均屬於聚集性病例,應以最快的方式向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病例分析]托幼機構預防控制手足口病的措施:

(1)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採取立即送診、居家觀察等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2)出現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內同一班級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建議病例所在班級停課10天;1周內累計出現10例及以上或3個班級分別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時,經風險評估後,可建議托幼機構停課10天。

(3)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等良好的衛生習慣;老師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狀況。

(4)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定期對玩具、兒童個人衛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5)定期對活動室、寢室、教室、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6)托幼機構應每日對廁所進行清掃、消毒,工作人員應戴手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7)托幼機構應配合衛生部門採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論述]管理病毒性肝炎傳染源的方法:按病原學進行傳染病報告,專冊登記和統計。及時做好各類患者的隔離消毒工作。特殊行業(飲食、托幼、水源管理等)人員應定期體檢,發現患者立即隔離治療。獻血員每次獻血前應進行體檢,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抗-HCV(丙型肝炎抗體)陽性者不得獻血。HBeAg(乙型肝炎E抗原)陽性的嬰幼兒不應入托。

[單選、簡答]細菌性痢疾的居家隔離與消毒:按腸道傳染病隔離,隔離期為臨床症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2~3次陰性或糞便正常後1周;急性期患者應住院或在家中隔離治療。患者的食具、用具要單獨使用,要有專用便盆。食具、用具消毒同甲型肝炎。注意飲食衛生,勤洗手,必須做到飯前便後用肥皂及流動水洗手。患者使用過的食具應煮沸消毒。汙染了的衣服、內褲要用%~%的托克絡辛鈉浸泡15分鐘後再洗淨。

[多選]切斷艾滋病傳播途徑的措施:

(1)加強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尤其應加強性道德教育。控制HIV經性傳播,潔身自愛,提倡性生活時使用避孕套。

2)加強血液及血製品管理,嚴禁HIV感染者捐獻血液、器官、精液等。嚴格無菌操作,推廣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不共用針頭、注射器。胃鏡、腸鏡、血液透析器械等應嚴格消毒,防止醫源性感染。不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鬚刀等個人用品。

(3)減少母嬰傳播,已感染的育齡婦女應避免妊娠、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