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章 十歲(上)

天佑十八年,麟岐君——八歲的瑄雍皇帝當朝下旨:

朕膺昊天之眷命:

杜太尉杜辰光私藏兵器,意圖謀反,對於罪行拒不認罪,殿前失儀,以下犯上,罪加一等,罪不可赦。謀逆之罪理當株連九族,但朕深感杜太尉祖上三代忠良,替朝廷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保家衛國,故朕特赦免其株連九族之罪,自即日起,對杜辰光家族實行滿門抄斬之刑。朕盼天下臣民,以此為戒,恪守國法,共赴太平盛世。

欽此。

“瑄雍小兒,你不分青紅皂白,顛倒是非,誣陷忠良,大佑要在你的手裡滅亡了,還有你個惡毒的婦人,定是你挑唆瑄雍小兒的,你們定不得好死!”杜辰光在凌寶宵的大殿上破口大罵,雙眼猩紅,青筋暴起。

張太后坐在珠簾後,她伸起右手,鳳眼微眯示意瑄雍身旁的太監總管蘇木。

蘇木立刻會意,他走到瑄雍身邊的貼身侍衛旁邊,附耳低語。

貼身侍衛立刻走到杜辰光面前,一陣銀光閃過,杜辰光倒在大殿上,鮮紅從頸部一直往地上流淌...劍染鮮紅,立馬回鞘,站回瑄雍的身邊。

“杜辰光殿前出言不遜,對皇上和太后大不敬,於殿前斬立決!”蘇木拉長了聲調喊著。

眾臣紛紛跪倒在地,有的文官沒見過這種場景,甚至雙腿直接癱軟在地,無人敢抬頭看向杜辰光的死狀。原先想為杜辰光求情的大臣,也紛紛打退堂鼓,他們緊閉雙眼,只求明哲保身。

退朝後,眾人紛紛驚恐的從凌寶宵大殿門口一擁而散。

“三司大人。”劉志海在身後叫住了楚聞。

楚聞轉過身來,“劉大人,有何貴幹。”

劉志海一臉諂媚的笑著,“太傅和太保等幾位大人,今晚設宴萬賓樓,不知三司大人能否給劉某賞光,一同前去赴宴?”

“實在不好意思,楚某人今晚家中有事,恕難赴約。”說罷楚聞就行禮意欲告退。

“楚大人,明日、後日呢?你何日有空,劉某人都可以等候的。”

“劉大人一片好心,奈何楚某人實在沒空,告辭。”說罷楚聞頭也不回的轉身離開了。

望著楚聞離開的背影,劉志海收起了嘴角的笑容,轉而嘴角一撇,冷哼一聲,“楚聞,你的好日子就要到頭了。”

自今日過後,司徒、司空兩位武官出身的副宰相大人先後被罷職,一時間朝中眾多武官請辭,不是告老還鄉,就是身體抱恙無法勝任官職。

楚宅後院,劉伊寧院中,客廳飯桌上。

看著楚聞一臉愁容,一言不發,劉伊寧關切地開口詢問道,“相公,朝中發生了何事?”

“沒事。”楚聞聲音低沉。

楚司玹見狀,夾起一塊桌上的魚,放到劉伊寧的碗中,“母親,爹爹許是累到了,讓他多多休息就好了。”

“好吧。”劉伊寧失落的嘟起了嘴。

“寧兒,我沒事兒,我真的只是太累了。”說著就用手拉住劉伊寧的雙手。

劉伊寧的臉上這才露出了笑容,“沒事兒就好。”

戌正(晚上八點),楚司玹的書房。

\"父親,我從未見過你如此,朝中究竟發生了何事?”楚司玹微微蹙眉,眼神中充滿了困惑。

楚聞長嘆一聲,“不知為何,朝中居然大興崇文抑武之風,看樣子是皇上意欲推行崇文抑武之政策。”

楚司玹皺起眉頭,思索了片刻,“新皇登基不過三載,從五歲幼兒距今也就八歲,不可能會對武官有所忌憚的,畢竟當朝的武官大人們都是赤膽忠心,不會威脅到他的皇位。”

自楚司玹七歲起,楚聞每日下朝便會將朝中發生之事告知楚司玹,兩人也時常關於這些事情展開激烈的探討和研究。楚聞知曉自已的兒子有著非同常人的學習能力,但他沒想到楚司玹居然在官場謀略和軍事才能上也是異於常人,每次告知他朝中和軍中之事,他都會層層剖析,深究內因,提出自已獨特的看法。

就像三年前遼原日益猖獗,在天佑邊界肆意挑起爭端,搶奪物資,傷害百姓。當時朝中眾官討論的異常激烈,但卻無一人提出一個解決之策。

當時無非就是三種主要的對策,一是派遣軍隊到天佑和遼原的邊界駐紮,起到震懾遼原之用,二是皇帝修書一封,再送上黃金萬兩,起到安撫遼原之用,但是這個對策過於“懷柔”,只會讓遼原人越來越不把天佑放在眼裡,更加猖獗,所以此對策一經提出就被否定了。三是派軍出征到天佑和遼原的邊界,向北攻打遼原,奈何五歲的新皇有何軍事謀略,天佑雖有軍隊,但是一旦發起戰爭,必定是聽命於有軍事指揮才能的將領,若是到時反叛,推倒新皇政權易如反掌。

所以僅有第一條對策可用,但若是遼原人是那麼好嚇唬的,他們就不會有熊心豹子膽主動騷擾天佑的邊境了。

當時回到家中的楚聞將此事告知了楚司玹,他本想向他傾訴面對此等難題所遇到的困境,可是楚司玹卻提出了一條令他瞠目結舌的對策。

他先是仔細分析了天佑和遼原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情況,天佑疆域遼闊,地處南邊,有著豐富的資源,而遼原則是地處北方,疆域面積較小,資源也不豐富。但是為什麼遼原還有膽量來騷擾天佑呢?

他接著提出了兩國的軍事實力的區別,天佑雖然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但是為了方便管轄各地,軍隊散佈在全國各地,而且天佑大力推崇科舉制,文人的地位也愈發的高,因此文官越來越多,武官越來越少,導致參軍的百姓也愈來愈少,除非是家境十分貧困,否則都會選擇從文或是從事其他行業。

而遼原雖然疆域面積較小,人口稀少,但是遼原多數都是草原,從草原誕生的孩子自幼便從馬背上學習,能騎善射,因此幾乎所有男子都可上場作戰,驍勇無比。一旦發生戰爭,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大量的兵馬,打天佑一個出其不意。

所以短時間發動戰爭對天佑是其實不利的,霎時間邊界的軍事防線便可輕易告破。但是長期的作戰對遼原無疑是巨大的消耗,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糧草來支撐。因此遼原有膽量騷擾天佑邊界,他們已經做好了發動突襲的準備,他們的目的無疑就是等邊界告破,奪取天佑豐富的資源和糧草,甚至天佑還會主動求和,送來更多的資源和l糧草。

但是他們並沒有做好長期對戰的準備,甚至他們可能都沒有考慮過長期對戰。因此楚司玹提出,讓遼原主動停止騷擾甚至能夠主動求和的關鍵就在於,讓他們意識到自已的不足——長期作戰的劣勢。那具體要怎麼做呢?這就需要朝中有能夠統領武官的表率,率兵出征,當然並不是真的集結軍隊率兵出征,而是寫下戰書,告知遼原首領,將遷都北方,從全國各地集結軍隊,攻打遼原。一旦天佑將軍隊集結到一起,那可是足足的幾十萬兵力,遼原自是無力反抗。

他提出送出戰書還不夠,還要集結一個小隊,潛入遼原的本土,他們那裡草原面積廣闊,一旦射發火箭(此處的火箭指的是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點燃後射向敵方、飛行時帶火的箭),那星星之火,便可燎原。

聽完楚司玹的言論,楚聞不得不佩服自已的兒子,如此年幼竟能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謀略。楚聞自小也是天賦異稟,在同齡人中拔得頭籌,因此雖然祖上三代都是從軍,但是到了楚聞這裡,他卻選擇了從政,他十一歲就考上了殿元(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只是他對待皇帝從來都是直諫,不喜阿諛奉承,不善於也不屑於官場交際,因此儘管他能力出眾,如今也只是個從一品,否則早就位列宰相之位。

楚聞認同楚司玹的對策,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要是先送戰書必定會讓遼原有所準備,加上若是先發動突襲再送上戰書,遼原必定膽戰心驚,以為我們當真要發動戰爭。

次日楚聞便將此對策稟報皇帝,哪知朝中上下,無不譁然。這是個好對策,風險也小,但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再加上這個寫戰書的軍隊表率由誰擔任最為合適呢?

“楚愛卿的對策實在是個絕妙的應對之策,只是你覺得這個寫戰書的軍隊表率由誰擔任最為合適呢?”張太后微啟紅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