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地並不知道他刷的影片被投放到各朝各代。對於他來說,刷影片不過是日常的消遣罷了。
————————
各朝各代
自從上次天幕結束之後,天幕便消失不見。
前幾天,各朝各代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每日出門時,必要抬頭望天,想知道那日的神蹟還會不會發生。
後來,雖然不再期盼神蹟的發生,但那日的神奇景象,還有天幕上那後世的故事,卻被編撰成話本子,皮影戲……流傳在一個個茶樓酒館。
“啪”。
驚堂木一敲,茶樓的說書人開始了他的表演。
“話說那天,神蹟突降,天幕現世……”
“這腳盆雞被兔子和禿子合力打倒在地……”
“……”
“最後那兔子說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最後再仔細一聽,那屏風後響起的正是當日天幕結束時的《追夢赤子心》,幾種樂器交雜,並有一粗曠激昂的男聲唱曲,雖於天幕不同,但別有一番趣味。
和百姓不同,各朝各代的朝廷則有更重要的任務。
火器沒有發明的年代,皇帝們需要下令大臣調查研究天幕上威力巨大的火器。
火器已經發明的年代,皇帝們只需下令網羅人才,進一步提升火器的威力,並研究天幕上的鋼鐵巨鳥。
而相同的是,所有皇帝都下達了搜尋英法美俄日等國的命令,尤其是日本。
在武周之後的朝代,皇帝們召集文臣武將商討了幾天針對日本在後世的行為,現如今和日本之間的國策是否需要變動。
“日本不除,必為後世子孫憂!”
各位開國之君或者其他武德充沛的皇帝已經決定發兵日本,並郡縣之。
其他的皇帝也是各有各的政策,合縱連橫、經濟封鎖……不一而足。
當然,某些皇帝是一些例外,可以忽視。
九日後,當人們再次抬頭望天,突然發現天幕又一次降臨。
家家戶戶呼朋喚友,走街串巷,一時間熱鬧極了。
各朝各代的皇帝們也停下了手中正在處理的工作,讓侍從在空曠的地方擺開陣勢,準備觀看這次天幕又會帶來怎樣的預示。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天幕上出現一個老者,“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公元前496年,孔子攜弟子周遊列國
(孔子單手駕馭戰車,另一隻手拿二米長劍)
(若能得清書上寥寥一筆,不枉來此一遭)
(一米八的肌肉大漢,帶著他的三千社會弟子勸學)
(打倒孔家廟,後面還有一句,救出孔夫子)
……】
剛開始,看到天幕上的畫面,看到孔聖人和儒家的出現,各朝各代的儒生興奮不已,直到看到飄過去的那些彈幕……
“後世豎子!豈敢汙衊孔聖人!”,一名腐儒憤怒道。
“還有‘打倒孔家廟,救出孔夫子’更是過分,衍聖公乃儒家之表率,豈容後世蕭小鼠輩汙衊。”
……
況且,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但是可以單手駕戰車,後世的儒生拒絕相信相信。
“明明是聖人攜3000弟子周遊列國傳道解惑,哪裡又是如天幕般所說?”
倒是孔子本人是樂呵呵的看著,此時的他,正攜三千弟子游學。
對於儒家學派可以傳到千秋萬世之後,對於他而言,是欣慰的,至於所謂的“打倒孔家廟,救出孔夫子”,對於他來說,後世子孫的事情,就讓後世子孫考慮吧!
【春秋末,老子過函谷關,著《道德經》
“天下莫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上善若水啊!”
李耳——道祖,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道家和道教的差異很大一個學術,一個宗教)
……】
看到老子的出現,道家學派也是非常高興,“快看!是老子!西出函谷關!”
“道可道,非常道。”
【“天下皆白,唯我獨黑。”
墨翟——科聖,兼愛非攻,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90年
(墨家鉅子到此一遊)
(歷史有一個吞噬鮮活生靈的黑洞,苦難很容易就被化為一聲輕嘆)
……】
“是墨子,墨子也出現了!”
“不過,科聖是什麼意思?是那些攻城之氣嗎?”
“後世還有墨家的鉅子嗎?看來墨家在後世也沒有消失。”
……
【“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周,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
“莊子!又一個我們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出現的時候已經高興過一次,再看到另一名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各朝各代的道家學子興奮不已。
【“民為貴,君為輕。”
孟軻——亞聖,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什麼亞聖!這是真神!)
(就這一句話,讓後世的帝王對孟子避之不及,但是歷史證明了他的理念)
……】
唐朝之前的帝王對此嗤之以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民貴君輕,可笑至極。”
秦漢時期的天子,宣傳的是“君權神授”,是“天人合一”。直到司馬家當街斬殺曹魏天子,漢家那一套已經玩不轉了。
唐朝
李世民正在趁機教育太子,“承乾,要記住,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張儀——縱橫,鬼谷弟子,以橫破縱
“你要去哪兒?”
“天下!”
(百家爭鳴)
(諸子百家,唯我縱橫)
……】
兵家學子:“我兵家在哪裡?”
陰陽家學子:“怎麼沒有看到我陰陽家?”
農家學子:“農家呢?”
……
說是百家爭鳴,但天幕上只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縱橫家,沒有被提到的其他各家學派,狠狠的破防了。
雖然,沒有被天幕提到,並不代表他們在後世斷了傳承。但是,卻能證明他們在後世的影響力,不如這四家學派。
【公元前356年,秦國變法
“大爭之世,列國伐交頻頻,強則強,弱擇亡!”
(贏駟!)
(敬這大爭之事,敬這小酌之時)
(我的稷兒也應有個畫面)
……】
贏駟:“不錯不錯,這後世之人倒是演出了幾分寡人之氣勢!”
“不過這駟兒、稷兒,日後切不可再提。”
【法學之鉅子,政治家之雄也
商鞅,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車裂
(五等分的商鞅)
(青山松柏組)
(在中華這片大地上,從不缺少揹負時代命運前行的人一往如此,將來亦如此)
……】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同心同德,永為知音。
嬴渠梁滿面愧色,“商君,是寡人不孝子孫之過啊!”
嬴渠梁相信,在他還活著的時候,那些貴族是不敢對商鞅下手的,所以只能是他那不孝子孫。
商鞅:“大王不必多言,對於變法的後果,鞅早有預料。”
他的變法雖然加快了秦國崛起的腳步,但卻妨害了大多數貴族階級的利益,一旦大王逝去,天幕上的結局並沒有出乎他的意料。
但是,商鞅滿臉無奈,這後世之人的嘴,未免有些過於刻薄了。
【“秦王嬴政,你忘了秦國世代先君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
“一刻也不敢忘啊!”
(陛下確切訊息,長生不老,藥在西邊)
(大秦虎狼之師)
(諸君,一起感受華夏的震撼,再創輝煌!)
(史書中輕描淡寫的一筆就是一個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
“滅趙!!”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殺!!!”
天幕上,幾輛戰車在戰場上對著人群來回衝撞。
(邯鄲人落淚)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李牧:亂殺就完了)
(四匹馬拉的車,看到了沒?孔子能單手轉向)
……
“至此天下,唯有大秦!”
嬴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建立大一統國家。
“車同軌,書同文字”
千古一帝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崩於邢臺沙丘
(德高三皇,功蓋五帝之霸者!!便是始皇帝,即是朕也!)
(奮六世之餘烈,背七世之黑鍋)
(大王,我有一奇物獻上,名曰:地球儀)
(六國:我是真的會謝)
(陛下,不想學英語了)
……】
當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聽到“至此天下,唯有大秦!”,不禁擊掌大笑。
“好!好!好!不愧真是寡人的好子孫!”
贏子楚看著面前剛剛回國的嬴政,彷彿重新認識了他這個在趙國為質的兒子般,拍了拍他的肩膀,“一統天下,真是不錯!”
但仍然在趙國為質的嬴政幾乎是瞬間就意識到了周圍趙國民眾的變化,趁著周圍還沒人反應過來,不動聲色的退出人群,往趙家趕去。
趙姬是一個腦子有些不清楚的女人,但小嬴政相信,只要是看過天幕,趙家的人就會暗中保護他,並護送他回秦國,更何況,秦國也不可能看到天幕之後卻無所作為。
現在,他能做的就是,等。等秦國來的探子和趙家聯絡。
“功過三皇,德蓋五帝,朕!即是始皇帝!”秦始皇嬴政張開雙臂,“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雖然,上一次天幕已經戳破了他“傳之無窮”的夢想,但他仍然相信,大秦帝國的壽命絕對不會短於周朝的八百年國祚。
看著天幕上他的功績,嬴政心神激盪,至於“背七世之黑鍋”,嬴政一笑而過。
這句話的意思也不難懂,但能做到提起秦王,世人第一個想起來的便是他,也證明了他在後世的名聲以及影響力。
至於都是些罵名,嬴政表示,他並不在意那些,只是道,“朕要率領大秦的鐵騎,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
不過,長生藥在西方?地球儀是什麼?輿圖嗎?英語?是了,後世王朝軟弱,想來這英語便是那蠻夷的語言。
“儘管已經不在秦朝的統治之下,後世之人對朕之功業,依然如此信任嗎?”
【公元前209年7月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是最振人發聵的一句話)
(華夏兩千年來的最強音)
(一句話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封建王朝更迭史)
……
公元前209年9月,項羽、劉邦起義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滅秦”
(正史中武力值最高的一人——項羽)
(眾所周知,呂布是一個計量單位,項羽是真的勇)
(沒覺得哪個朝代不好,都是發展的必須,正因為有這些跌宕起伏才有精彩和傳奇)
……
公元前207年,秦三世子嬰被項羽所殺。
秦亡】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一句如黃鐘大呂,震撼先秦各個時代,諸位大小國君幾乎是瞬間,就意識到這句話將會對他們的統治所造成的影響。
“實乃胡言亂語!”
“天子生來就是天子,諸侯生來便是諸侯!”
……
先秦各個時代的貴族都慌了,不停的駁斥這逆反之語。
倒是秦後各朝各代的起義軍高呼響應。
“劉氏復起,李氏復輔!”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赤心報國,誓殺金賊!”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
當嬴政看到“秦亡”兩個字,整個人呆愣在原地,五指緊握,看著天幕上的字跡,念出聲來,
“公元前207年,秦三世子嬰被項羽所殺。”
“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