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嬴政:“好!”
“這才是朕之子孫該有的樣子!”
在稱讚後世子孫勇氣的同時,嬴政對清朝的厭惡就更上一層樓。
寧願割地賠款、稱臣納貢,也不願掏出錢來,給將士們配備上最先進的武器,給將士們足夠的糧草保障。
即使清朝後來倒了,但留下千瘡百孔的新國家迎來更嚴峻的考驗。
在這種壓倒性的武器優勢和後勤優勢下,後世的軍人也只能以血拼,以肉扛。
真真是血海深仇!
漢初
劉邦稱讚道,“這才是我漢家兒郎應有的氣概啊!”
“為了保家衛國,勇往直前,不畏犧牲……”
“真不愧是朕的好兒孫!好後代!”
說著,劉邦的眼神犀利了起來,“但是,不替兒孫後代滅了這日本,乃公就是閉了眼,在地下也不得安生啊!”
既然後世自稱漢族,文字稱為漢字,語言稱為漢語,那毫無疑問,就是他老劉家的子子孫孫。
既然子孫後代在後世因為被一個蠻夷朝代而統治,讓中原王朝失去了千年來的至尊地位,更是讓那撮爾小國生出了不該有的野望。
那他劉邦,今日就再次提起昔日的三尺長劍,給子孫後代謀得一個盛世太平!
北宋
北宋的百姓們則是十分疑惑,後人說要進攻日本,為什麼要說“馬踏東京賞櫻花”?
這關他們的東京什麼事?
隨後他們便反應了過來,作為天朝上國,周邊國家學習上國文化是很正常的事,唐朝時期就有大量的國家派遣遣唐使來天朝學習。
那日本必然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學習不是照抄,好傢伙,連都城的名字都一塊抄了去了?
那是不是還有長安?洛陽?
“豈有此理!”
“那賊寇沒有自已的都城嗎?”
“居然偷朕的名字!”
趙匡胤更是憤怒,憤怒於他的東京髒了。
以後世日本的作為,提起“東京”,後世人怕是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日本東京吧?
哪裡還想的起來他北宋的東京?
清朝
清朝的八旗子弟是最不能理解那些世家子飛行員的做法的。
要知道窮文富武,本身學武,就需要家庭殷實才行,更何況後世那些鋼鐵之器的操控術。
而且滿清軍隊更是由八旗壟斷,漢人只能當馬前卒。
這使得他們更不理解,身為世家子,居然原意以身殉國。
要知道,“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抗日救國不只有軍人,還有佛道信徒。”
“佛教雖慈悲,但也有藏奸除惡的怒目金剛。”
“他就是唯一被列為為國元勳,參加過開國大典的僧人。”
“總理評價他是‘上馬殺賊,下馬唸佛’”
巨贊法師:“日寇濫觴無辜,佛爺要除魔!”
(那些離去的,都是我們的親人吶)
(殺生為護生,斬孽非斬人)
(這個是真慈悲)
(展望未來,也要記住歷史)
(我佛慈悲,佛祖命我降妖除魔)
……
“正所謂,亂世道士下山救世,龍門派,田信良,作為東北抗聯組織者之一,被捕後英勇就義。”
“二郎廟,甘盛榮,一人一猴殺敵寇。”
“如果發生戰爭,道教徒會一手拿香,一手拿槍,把敵人趕出家鄉,保衛國家。”
(道教,亂世出山,盛世便回)
(雖千萬人,吾往矣)
(福生無量天尊)
(淚目了,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記得有一個道觀,全觀幾十人,最後只剩下不到十人)
(這才是悟空!)
(師傅,若此戰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
佛教要到東漢時期才傳入我國,全盛時期要到隋唐,道教也是由東漢時期的五斗米教發展而來。
更往前的朝代不知道這些佛教道教是什麼,他們更多的是拜太一神之類的上古神祇或者民間一些巫教。
但儘管不知道,但也明白是宗教的一種。
而盛行佛道的朝代則更感覺不可思議。
道士隱世居多,佛教卻香火旺盛。
而佛門在許多朝代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優待政策,錢糧充足。
這也是很多朝代皇帝的一大難題。
而明太祖朱元璋便因吃不起飯曾遁入空門。
信奉“前世今生,因果輪迴”的佛教徒也會如此悍勇嗎?
明朝永樂年間
朱棣笑著對道衍和尚說道,“看來這後世的僧人,比你勇猛啊。”
道衍和尚:“後世那種情況,只要是一個人,就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和尚我要是到了後世,也會獻上和尚全部的微薄之力罷了。”
“這是身為這個國家的人,對這個國家應盡的義務。”
【“抗日救國的:不止有成年人,還有孩子們。”
“廣西中學生組建了一支廣西學生軍,他們在臨死前寫下了著名的《竹林遺書》。”
“總有一天,將我們的青天白日旗飄揚在富士山頭……”
“國漫《一人之下》曾有一句話,“抗日不止於唐門,是全天下異人!”
“我想再加一句,更是全華夏國人!”
“和服想被接納,除非我華夏子孫死絕!否則,想都別想!”
(血染青天耀白日,壯志山河遍地紅)
(現在得是五星紅旗了)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松山寨娃娃兵)
(會有這麼一天的!)
(眼淚止不住,怎麼辦?)
(真的是全民皆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