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三章 抓到奸細

莽城縣衙。

烏龍溪坐在自已的辦公室,即捕廳之中處理公務。

這時,一個心腹來報:“老爺,那用水泥修的路已經修到城門口了!”

作為一縣的典史,烏龍溪也是有幾個心腹的。

水泥路是縣令李謀負責的,於是他專門叫人在城外候著,把城外修路的有關訊息彙報給他。

聽到路修到莽城的訊息,烏典史也是搖頭讚歎。

百姓們在乎的不外乎衣食住行,然而除了衣之外,李謀才上任不久就解決莽城百姓食、住、行三大難題。

雖然只是解決了一部分。

畢竟鹽不能當飯吃,水泥路修的再好再好也出不了莽山,水泥建的房子再堅固沒錢也修不了。

但已經是很了不得了。

總比他這個幹了好幾年還是沒有什麼進展的典史強的多。

只是有一點,就是在處理公務上太懶了。

對於如同甩手掌櫃一般的李謀,烏龍溪卻是不知道說什麼好。

又有心腹傳來訊息:“老爺,縣令大人在城門口講話,百姓們都歡呼雀躍,群情振奮!”

烏龍溪聞言很是羨慕,李謀這個縣令深得民心啊。

他這個典史放到外面去,可能認識他的都沒有幾個。

前面一個傳訊息的心腹還沒走,後面就又來一個。

“老爺,縣令大人說要修路,而且是修到莽山外面的路,還要修橋,修橫跨莽河的大橋,不是一座,而是三四座。”

烏龍溪聞言愣住了。

縣令瘋了不成?

到莽山外面的路是修的了的?

就怕是莽城全城百姓出動,沒有三五十年也修不好。

而跨河的大橋就更扯了。

莽河最窄的河面也有五十多米寬,河水雖然平緩,但卻也有十來米深。

要在莽河上修橋,烏龍溪是怎麼也覺得不可能。

城門口。

原本圍觀的熱烈的百姓已經散去的差不多了。

對於李謀一開始說的要把路修到各個村子裡的話,在李謀又說了後面的把路修到莽山外,和修跨莽河的橋樑之後,卻是也沒有人當真了。

一眾百姓們認為瘋了的李謀卻是很是平靜。

他在百姓們面前已經誇下了海口。

這兩個目標卻是一定要完成的。

李謀自然也是知道修到莽山外面的路難。

莽山就類似於李謀前世的蜀道。

蜀道之難可見一斑。

但那是李謀的長期目標。

畢竟他不可能一直就困在莽山內自娛自樂。

這個世界這麼大,他總歸是要出去看一看,爭一爭的。

而莽河大橋卻是必須要修,也是馬上要修的。

莽河的水流平緩,水面廣闊,修橋也不是那麼難。

他自已就能給出幾種修橋的辦法。

周圍的一眾委員們卻是很急切。

“縣令老爺,真的要修到莽山外面的路嗎?”

“縣令老爺,這路修不得啊!”

李謀卻是不以為然:“路是自然要修的。”

一眾委員聞言臉色蒼白。

李謀又說道:“但卻不是現在!”

委員們聞言鬆了一口氣。

“但橋卻是馬上就要修的!”

委員們聞言面露苦澀。

“縣令老爺,這橋不好修啊!”

“莽河水深,橋墩不好安放,而且莽河水面看起來平靜,水面下卻暗流洶湧,橋墩就算放下去了也有可能被沖走。”

“以前也不是沒人修過橋,但卻都沒有成功啊!”

“還請縣令老爺三思啊!”

一眾委員臉上都是苦色

李謀卻是十分輕鬆,絲毫沒有擔憂。

他已經是看明白了。

這個世界的科學水平很是落後,就是修橋估計也只會原始的梁橋。

“修橋的事你們就不要勸了,本官自有辦法!”

李謀如此自信,一眾委員有些拿不準了。

他們想到了水泥。

難道縣令還有什麼東西一扔到水裡就變成橋的嗎?

李謀自然是有自已的辦法。

在李謀前世,由於有了鋼筋水泥,修橋的辦法有許多。

其中普遍的就有七種,若是加上一些特殊的橋樑施工方法,修建一座橋的辦法多達十幾種。

但這些修橋的方法多數都要用到鋼筋水泥。

而李謀現在只有水泥,所以適合莽河的修橋的辦法也不多。

當然,最簡單的還是修一座李謀前世古代的拱橋或是梁橋的變種廊橋。

李謀想了想,乾脆兩種橋都修,車馬過的地方修拱橋,行人走的地方便修廊橋。

他和一眾委員分開,回到縣衙,便開始憑藉自已的記憶畫起了拱橋的施工方法。

拱橋樣式眾多,若是在莽河上修,卻是修坦拱式拱橋好一點。

想好了修什麼橋,李謀便開始計算,需要的橋洞,橋洞的排列方式,拱橋的弧度等等,都是需要大量計算。

好在李謀穿越了之後,前世的記憶歷歷在目,他才能記起前世很多被隱藏在記憶深處的知識。

只是一個時辰,他就一座拱橋的施工圖,計算好了各方面的指標。

“來人!”

李謀本來是想叫人去把一眾委員都召來,把施工圖給他們讓他們立即開始著手準備修橋。

但進來的卻是被李謀安排在鹽廠監工的張先張都頭。

張都頭見了李謀,連忙說道:“老爺,俺抓住了兩個奸細!”

奸細?

李謀感到意外。

鹽廠雖然重要,但曬鹽的方法卻也不難。

難道有人眼紅鹽廠,便要偷學曬鹽的方法?

但也不對啊!

莽城的大戶都是鹽廠的股東。

他們就算是學會了曬鹽的辦法又有什麼用呢?

就算再開一間曬鹽廠,也要能找到適合曬鹽的地方。

而且說不定還要面對李謀的報復。

莽城的大戶不至於這麼傻!

至於平頭百姓,學到了也沒有哪個財力物力去曬鹽,就更不可能了。

那這所謂的奸細是哪裡來的?

該不會是其他地方來的吧?

李謀問道:“人呢?”

張都頭道:“已經帶到縣衙了,就在縣衙大牢裡。”

李謀點頭:“帶到大堂來,本官倒要看看這兩個奸細是什麼來歷!”

李謀來到縣衙大堂,兩排衙役分兩撥站著。

又到了李謀最愛的審案環節。

李清、明靜和張拓聽說了也來看熱鬧。

兩個奸細很快被帶了上來。

李謀眯著眼睛一看。

這兩個奸細臉上青一塊紫一塊的,顯然是在鹽廠受了不少苦頭。

李謀一拍驚堂木:“堂下何人,報上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