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師紫禁城乾清宮偏殿。
天啟皇帝看著手中已然逐漸成形的雕件,用嘴吹了吹還殘留在其上的木屑,然後看向旁邊躬著身子的魏忠賢,耳邊聽著魏忠賢關於在朝堂上一些事情的奏報。
近幾個月來,大明各地災禍不斷,讓他煩心意亂,唯有手中的木匠活計能讓那如山般的壓力稍有緩解。
天啟皇帝這種行為應該是屬於逃避型人格顯現,或許這種人物性格是世代遺傳下來的,遠如宣宗,近如神宗,不遠不近看世宗。
六月初的山西靈丘、渾源州地震之後,他雖去天壇和地壇虔誠地祭拜了天地、事後也下了罪己詔,然而上天並未就此感受到他這個天子的誠心實意。
靈丘餘震持續近月餘,最終這場曠日持久的地震災禍竟波及直隸、山西、山東、河南等四省六十餘府州縣,造成了各地臣民極大的丁口傷亡,財貨損失不計其數。
作為大明中樞的朝堂之上,卻為賑濟相關事宜爭吵不斷,如今東林大部基本都在蟄伏,朝堂上主要由閹黨把持。
當閹黨失去東林這個主要政治對手後,不可避免的出現內部傾軋。
浙黨、楚黨、齊黨、昆黨、宣黨等你來我往,各方彼此寸步不讓,推諉晦過者有之,渾水摸魚者有之,尸位素餐者有之。
正當朝堂諸公之間的黨爭之勢愈演愈烈,七月初一,蘇常等地臺風肆虐。
時有科道御史呈上奏梳曰:大風自靖江東北起,怒號振地,屋瓦橫飛,合拱之木立僕,江水為之大漲,城堞樓櫓顛沒於驚濤巨浸中,浮屍相屬。大水八日乃退,號泣而訴者數千人,廬舍漂覆者十且九,老稚死傷甚多。禾黍糜爛,民令艱難,盡剝榆皮而食,榆皮盡及野菜,野菜盡及麥葉。有丐於四方者,有赴溝壑死者,有闔戶自經死者,有斬木揭竿而起者,但撫按官漠不以聞。
如此危急緊迫的情勢之下,並沒有讓群臣的“戰鬥力”稍減,反而日趨白熱化。
及至八月,陝西亂民由保寧進入四川,禍亂廣元與神宣的軍情傳來,依然沒能使朝堂上的爭吵有所收斂。
八月中旬由遼東、東江、朝鮮等各方傳來的訊息,並經多方驗證確認老奴確因背疽發作而死,朝堂才在這個驚天的炸雷震懾下沉寂下來。
隨之而來的是群臣毫無下限的歌功頌德,列祖列宗保佑、上天有好生之德、老奴妄起刀兵,有傷天、報應不爽云云,獻媚邀寵之流此起彼伏。
天啟皇帝如今已從最初聽聞老奴暴斃的欣喜若狂中冷靜下來,現在讓他疑慮的是,老奴酋去後,在新酋上位前後,整個遼東局勢如何走向將再次變得撲朔迷離。
作為一個帝王,這時他必須要審時度勢,並謀劃應對隨之而來的變局,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責任。
如果不開啟上帝視角,他哪裡想得到皇太極上位後會制定出一個對大明進行長達數十年的持續放血策略,讓原本就積重難返、病入膏肓的大明帝國更是步履維艱,毫無喘息之機。
最終,讓這個屹立於東方,以“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亦無兄弟敵國之禮”著稱、傲然於世的龐然大物轟然倒塌,而各方抱薪者彈冠相慶、奔走相告喜迎新爹。
誠然,這個過程中,也湧現出許多忠烈傲骨之輩奮起抵禦外侮,矢志恢復中華,拋頭顱灑熱血,然他們最終也難擋這煌煌之勢,只能化作滿腔悲憤,或殉國、或被戮、或鬱鬱而終。
他們雖然死去了,可他們的精神千百年來卻從未完全中斷地哺育著這個民族,激勵著這個民族,相信這種精神還將繼續影響著這個民族。
天啟皇帝眉間微皺的問道:“廠臣,朝堂上怎麼說?外間百姓如何傳聞?”
善於察言觀色,為人八面玲瓏的魏忠賢非常瞭解天啟皇帝,聽音便知所問何事,遂恭謹答道:“皇爺,內閣諸閣臣之意欲趁老奴酋暴斃,建奴內部不穩定,可趁此良機提兵東顧,或可一鼓而下,收復遼東舊土。然兵部王部堂以為此時當靜觀其變,休養生息,待局勢明朗之後再行定奪。”
魏忠賢頓了頓,他幽幽說道:“皇爺,王部堂的請辭奏疏已提交多日,還望皇爺早做定奪。”
看天啟皇帝沒反應,魏忠賢無奈繼續道:“戶部畢部堂曾言,如今國事艱難,天下災禍不斷,為保地方穩定,各地急需賑濟撫卹,國用蕭瑟之際,貿然興兵,徒增國耗,不如以靜制動徐徐圖之。其他部堂臣工有贊同諸位閣臣者居多,附和王、畢兩位部堂者也不在少數。”
這個老東西,無論何時何地都忘不了給那些曾經跟他有過嫌隙之人上眼藥,夾帶私貨。
“倒也是老成持國之議,王永光的摺子留中吧。外間百姓如何傳聞?”
“皇爺,外間百姓聽聞此事,上下臣民自發張燈結綵、奔走相告、大肆慶祝,廠衛有報,近日街面上的青皮惡霸也都鮮少露面,京師治安為之一肅。奴婢為陛下賀為大明賀。陛下,民心可用!”
千穿萬穿,唯有馬屁不穿,深諳此道的魏忠賢不著痕跡的這一記,讓天啟皇帝神色稍緩。
言罷魏忠賢微微抬頭,用眼角餘光觀察了一下,看到天啟皇帝又把目光轉向手裡的雕件。
魏忠賢嘴角微微一抽,眼裡深處的陰毒狠辣之色瞬現而逝,他繼續說道:“皇爺,聽聞國子監諸生員,整日流連酒肆茶坊,書生意氣醉態橫生,揮斥方遒不可一世。皇爺,這些生員也太過放浪形骸,實是有失體統,奴婢以為當予以嚴厲懲戒才是。”
作為閹黨的首領,他彷彿天生就與那些受東林士人影響頗深的讀書人之間有著無法化解的仇恨,只要有機會就會毫不猶豫得旁敲側擊。
“算了,倒也不必難為他們,由著他們去吧。這幾年百姓們也都不容易,是朕沒能護佑好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