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5 章 微生物森林3

脂肪的時候也會損傷雙歧桿菌。我們有科學家加入低聚果糖作為高脂肪飲食的補充(香蕉,洋蔥,蘆筍中都含有)它能夠增加雙歧桿菌的數量,但實際上真正起影響作用的是阿克曼氏菌群。

“現在我們很多人都開始吃全麥,黑麥,是根據你們的研究,發現了阿糖基木聚糖,這種有益的營養和纖維素的作用是一樣的。所以同時餵養高脂和高纖維的食物就能產生對抗性。”

“是這樣的…”博士繼續補充道:“微生物會幫助腸粘膜,避免多糖進入血液裡。其實你的減肥不是你一個人的孤獨,而是億萬微生物在為你努力,所以千萬不要自暴自棄。我們的免疫系統就能夠在良民的支援下,保持冷靜,避免生產大體積脂肪來對抗炎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想到一個熟悉的名詞瘦素,其實微生物產生了短鏈脂肪酸解開了免疫細胞的gpr43,可以把微生物想成森林裡的小精靈,開啟了免疫細胞的鎖,然後瘦素作為一種寶藏出現了。它能讓人體產生飽腹感。同時這樣的寶物隨處可見就是纖維素,它就如同地上散落的金鍊子一般,在泥土中發著盈盈的光輝。

第二就是增強腸壁的防禦力,我們需要適用微生物生產的丁酸鹽。我們需要雙歧桿菌和柔嫩梭菌,羅氏弧菌和直腸真桿菌。”

博士的助手又翻閱出研究資料:“根據,調查發現每一千卡路里的食物中,每增加一克纖維,減少了0.25克體重。我們也發現食物吸收的區別,用精緻碳水做的蛋糕,百分之六十的碳水被小腸吸收,而西蘭花的碳水,百分之七十會被微生物吸收掉。”

博士繼續補充:“還有一種飲食方法,生食,也叫做白人飯,能保留一些微生物。不過效果不顯著。在我們消化器官中,大腸屬於喜愛植物的微生物的家,盲腸屬於情報人員的安全屋,提醒我們人類遠古是一群食草動物。我們可以保持少量的飲食,多吃素食。其實對於蛋白質來說,一週能吃個一兩次已經足夠了。”

“嗯,謝謝博士給我科普了這麼多內容,至少讓我知道這次給你抓的蝙蝠沒有白費哈哈。”

“是的,我們研究過蝙蝠,它沒有大腸,微生物很少,因此比一般的哺乳類動物活得更久,推測是因為大腸為微生物提供了住處。我們對大腸的想法是,它可以儲存糞便,讓我們可以不用時刻排便,從而能跑得更久。所以微生物或大腸有害論只是我們一位研究人員的猜測。我們進一步發現…”

助理拿過來一疊資料,“吃了酸奶裡面含有的保加利亞桿菌有更長壽的壽命。但其實益生菌”就是活的微生物,關鍵是要吃多少,要吃那種益生菌才會對腸道疾病更好。我們腸道中有一百億個微生物,你可以想象。”

我閉上眼睛,我發現這一瓶小小的酸奶含有牛奶,糖分的100億個新菌群,想在茫茫的腸道中尋找安身之地,但它仍然比原住民少了四個零,它們不僅數量少,而且屬於同一個菌種,相較於腸道中2000種不同種類多微生物以及它們身上承載的200萬種基因排序,結果顯而易見。”

“所以我一直都吃乳酸菌素片,它可以有效的殺死有害菌群也能保留有益菌,不過更重要的是為腸道創造一個好的環境,飲食習慣更為重要。啊啊啊抱歉,資本主義們,對不起~”我突然打起來廣告。

“哈哈,是這樣的,乳桿菌用於製造酸奶,但乳酸菌的作用就是繁衍速度比較快。乳桿菌只有在女人懷孕,分娩,哺乳期的時候非常活躍。但存在比例比不上乳酸菌,乳酸菌的優勢在於能夠在有氧環境中生存,區別於大量菌群都需要裝備無氧環境的武器。”

“謝謝博士,我明白了。”我的身體仍然覺得很疼痛,能清醒的時間也不多,充滿粉末的膠囊抗生素在我的腸道中融化,它殺死了我很多微生物。不過我很感謝這些藥讓我生存下來,也發現了微生物的奧秘。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病菌為什麼會採用流鼻涕,咳嗽的方式,因為它進化出來的繁殖力,它發現人類是群聚性生物,可以用這種方式感染他人,所以這種細菌很狡猾在良善和危害中反覆橫跳,讓你不至於死亡的去傳播它們。”

“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蝙蝠很容易傳染埃博拉病毒,因為群聚性的特徵。我們人類有免疫系統,其實它也是很活躍的,比如一些人的花粉過敏就是它引起的,百分之十的哮喘患者也是,她們不是免疫太弱 而是太強了。人們太注意衛生,反而讓免疫系統去攻擊貓毛,花粉之類的物質。免疫系統其實是一個極具攻擊性的獵人,他需要破壞。其實大腦中的突觸也是一樣的,它破壞無用神經元的連結,達到一種遺忘與平衡點。如果由吞噬細胞完成,相同細胞會發生癌變。但是其實我的微生物也在用它們的手段告訴免疫細胞它們是有益於我們身體的 所以控制著我們的精神潛移默化的去減少肉類,增加植物。在我們的漫長進化歷史中,沒有微生物就沒有動物和人類。達爾文《物種起源》說不是自然選擇,而是人擇一般來說有肌肉的人會更適合生存,但他們會為了繁衍幫助弱小的同類,如果個體繁衍很重要,又為什麼幫助其他的種類,我們發現自然選擇最終是在基因中進行選擇,身體只是基因的一個載體,基因可以複製,變異,但基因也受限於臨近基因。於是我們又回到個體化的單位,人,人類具有自主選擇性。自然選擇的物件是基因,而且免疫系統並不是單獨存在,它與有益菌和有害菌一起進化,達到平衡。我們接觸過一個無菌環境下的泡泡男孩,他對於空間沒有感覺,但對時間異常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