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 61章 佛學21

【第22講】2023-12-30

【佛學中的如何做的問題】

有無數經文,有數不清的求神拜佛唸佛供養,我們應該如何做?才是真正的上了正軌?

首先,要打坐。不打坐的,基本沒進步。這是必然的。

打坐經歷九層轉變。九層轉變,是從普通人的身心習慣,逐漸改變反應模式,進入清淨自然,安靜,意識清醒的良性迴圈。

所以,不打坐的,百分百不可能有任何進步。這不是機率問題。也不是什麼上等看悟性這類。是必須的。

打坐,改變身心反應。方法對,就會經歷九層。

一直提的是,要打坐,但是,要有找本心為目標的去坐。

然而,打坐的方法幾十上百,對的幾乎看不到。

這就是第二個核心。

先打坐九層。這是不管懂不懂,都要先開始的。因為,開始了,身心轉變是客觀的反應。

這時,又有不同的說法,先理通啊,先本心清楚啊。都是假的。

智慧不夠,笨,不懂。都沒關係。先練習開始。

練習進步慢,沒關係。一點點磨,也是好的。

只要進入身心安靜,意識開始清醒。這時,會發生什麼呢?

意識開始清醒。也就是說,意識清醒了,靈光了,機靈了。智慧才會開始出現。

注意,是身心安靜了,意識清醒了,才會靈動智慧開始出現。

所以,不打坐,還講智慧。那就是空想的。根本不懂。也不可能有。

意識清醒後,意識如同開啟了封印。這才是真正各種功能開啟的時刻。

所以,不打坐的,真不懂這個過程。他們認為的智慧,還在認知理解上。

意識清醒後,身心糾纏逐漸減少。注意,這個身心糾纏逐漸減少,可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身心溶解,覆蓋全身,這時,想法念頭逐漸減少一半。感覺精神枷鎖解脫的舒爽。解脫啊,脫離啊,出世啊,也就是這個。

所以,不打坐的,肯定不懂。

想法念頭糾纏逐漸減少,心理疾病根本蔓延不出來。所以,真正修行人,過了這個階段,是沒有心理問題的。

一步步,從凡心,洗刷成舒爽持續,意識清醒持續,不費勁的輕鬆自由的獨立自已。精神富有方面,簡直就是宇宙首富。

身心轉變非常多,越提高,越輕鬆。意識逐漸為主。

所以,意識為主,才是自已。這不是想出來的自已。也不是自已認為的。是一切干擾減少後,唯一還在的,會反而突顯。

跟那種我注意的才是我,不是一回回事。

所以,西方說的開悟啥的,都是這類。本身就是,這一點很難明白。

過了這些問題以後,就是意識修的過程。

5度前是身體改造。5度開始,身體轉為意識。6度開始意識為主。

身體逐漸減少存在。

到了初禪附近,那就是寂靜。

寂靜,就是沒有動靜。一切寂靜中,唯有中心是獨立圓融的。

這也是不可描述的。只有做到才會知道。

中間過程中,可以看到念頭,看到念頭如何消失,看到注意力發出的間隙。

心理學那些概念,都變成了玩笑。一個符合事實的都找不到。

自已親自看到的,經歷的,第一視角。

到了寂靜後的階段,整個體系都處於新的選擇。中心方向?還是靜到定的深度?

所以,果位和四禪,是並列。相互作用。又是兩個體系。

初禪後,需要重新體驗,才能到初果。

不到初禪,初果也是不可能有多大效果。

比如,5度,我們體驗的簡化版。我的籬笆消融,想法念頭逐漸減少。習氣減少減少。

初禪,5度簡化版是,清涼溫熱酥麻覆蓋全身。心臟愉悅持續。出狀態就沒了。

這就是有意識清醒中心體驗的。

如果不懂中心呢?就是歪道。一直在尋找。這個那個。

因為,自已不懂自已就是。

5度開始,意識清醒,大腦溶解,連線宇宙資訊庫。靈感,智慧,資訊,都會自動連線。

因此,5度後,可以自已選擇自已喜歡的方向深耕。就會逐漸成為真正的專家。是真正的超越世界的專家。因為,知識並不來源這裡的知識籬笆內。

習氣減少了,智慧出現了。那麼,財富還會遠嗎。

當然,這裡還有運氣的問題。

所以,佛學,很像宇宙新手攻略書。一步步提升,最核心的升級方法。一本萬利的捷徑。

最核心的是,無後遺症。

不要小看這個。其他任何方法,都會帶來後遺症。

一雲:

看跟什麼比。如果是按照普通情況。能發現腦電等,已經很不錯了。

如果跟佛陀比,比幼兒還幼兒。意識,這個基本門檻都沒找到。起步都算不上。

按照操作與技術來講,心理疾病心理學是毫無用處的。沒任何效果與作用。

原理又是追著想法念頭折騰的路數。

不懂意識,基本沒可能對的。

這種情況下,每一個概念都會出現錯位。

比如,是從意識就是我,其他都是流過的角度描述概念?

還是把一些表面的特點拿來當概念,為什麼,意識角度,都看不到。

所以,這就導致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這一點也不是我們刻意說的。前一段時間,就有美國心理大佬自已承認目前心理學的無作為。

也有論文,調查了過去五十年美國心理學研究成果。結果,實用堪憂。反思,是不是心理學本身方法有問題。

當然,在國內是看不到這些的。

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只要到5度,體驗了5度,再也看不下去心理學任何一個內容。真假就是這麼一眼看穿的。

自已做到的,跟心理學書裡寫的,就是不一樣。

沒到5度,這個差異不會大。

就像心理學是隔著窗戶看到屋子裡朦朧燈光下的環境。然後,就把這些加一些自已的幻想假設邏輯,寫出來。

而5度,是直接進屋子裡,親眼看到具體。

然後,再看心理學隔窗觀望的描述。感覺好彆扭,又吐不完的槽點。

有很多都是意識角度與旁觀者角度的不同描述,卻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跟國外心理學教授們對陣。絕對精彩。

不要像國內,直接來句:你有博士證嗎?你發的什麼論文?

我們就提問,你們提出的潛意識,是你感覺到的?還是你不知道的?

你不知道,又怎麼知道有這麼一個東西。具體位置在哪裡?

幾個月前,還在國外一個研究論壇上給一些心理論文提過意見。他們那個太歲,應該如何如何做。

然後,他們那邊是鼓勵式的商業互吹。

就回復說,請允許不同意見存在好嘛!

這就是求放過。沒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