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年間,在膠州出了一個叫張三丰的人。此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從小就嬌生慣養的,也沒讀過幾天書,長大後就成了一個浪蕩公子。他整天泡在賭場裡,不久,就把家裡的錢財輸得精光,最後連房子也賣了。他的父母愁得雙雙病倒,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張三丰賣了父母的棺材,這才勉強還清了賭債。
父母死後,張三丰失去了依靠,生活沒了著落,又不會謀生的手藝,最後只好流浪街頭,成了靠人施捨度日的乞丐。
有一天,張三丰來到一個村莊乞討,遇到一個財主家的少爺正在娶媳婦。他站在路邊,看著少爺穿著嶄新的綢緞衣服,披紅戴花,前呼後擁地去了岳丈家。再看著自己身上補丁摞補丁的破舊衣服,不由得觸景生情,悲從心起,心想:我張三丰要是有一天也能混上個人模狗樣的官噹噹,也就不枉此生了。
想到這裡,他忽然一拍大腿,自言自語地說道:“對了,我去投軍!只要我在戰場上立下戰功,不就能升官發財了嗎?”
於是,張三丰來到了官府,要求去邊關投軍。可是,因為他沒有功名,官府不收。張三丰軟磨硬泡,好說歹說,最後,看門的衙役被他纏得實在沒辦法了,這才偷偷地告訴他:“要想投軍,除非你能找到個舉人去推薦你,否則,你就是把嘴皮子磨破了,也是白搭。”
張三丰一聽這話,心涼了半截:我連個親戚朋友都沒有,到哪裡去找舉人呢?
可他又一想: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張三丰要是連這點事都辦不成,還當什麼兵、打什麼仗、立什麼功呢?我乾脆還是回家睡大覺去吧!
主意拿定以後,張三丰就四處活動,逢人就打聽這村裡有沒有舉人。有人見他挺可憐的,就告訴他:“這村裡倒是有個舉人,可人家是個正人君子,只怕你找不到他幫忙。”
張三丰一聽這話,心裡涼了半截,可他又一想: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我張三丰要是連這個正人君子都能打動,這兵就非投誠不可了!
於是,張三丰就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這個舉人的家。舉人姓王,是個五十多歲的老頭,妻子早年去世,家裡只有一個女兒,父女二人相依為命。這王舉人是個清正廉潔的人,雖然家中並不富裕,卻從不貪佔別人的便宜,因此,在村裡很受人尊敬。
張三丰來到王家,對王舉人說明了來意。王舉人一聽他是來求自己推薦投軍的,心裡很不高興,但又不好趕他走,只好應付他說:“我現在正忙,等過幾天再說吧。”
張三丰一聽這話,心裡明白了幾分,知道這是王舉人在推託。可他又一想:我張三丰今天要是就這樣走了,那就永遠也別想投軍了。我何不在他家多住幾天,想法打動他的心呢?
於是,張三丰就留在了王舉人家中。王舉人雖然並不富裕,但為人很厚道,見張三丰挺可憐的,就管他吃、管他住,倒也沒怎麼難為他。
張三丰就這樣在王舉人家住了下來。一轉眼,一個多月過去了,王舉人見張三丰並無離去的意思,心中很不高興,但又不好趕他走,只好想法躲著他。
有一天,王舉人故意早早地出了門,心想:我這一出去就是十天半個月的,諒你張三丰也沒耐心再等下去了。
王舉人走後,張三丰並沒有離去,而是繼續留在王舉人家中。他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就是幫王舉人家的傭人幹些雜活,也不提投軍的事了。
一晃又是半個多月過去了,王舉人終於回來了。他見張三丰仍然留在自己家中,心中很是生氣,但也只好耐著性子,沒有發作。
這天晚上,王舉人在書房中看書,忽然聽到窗外有響動。他心中一動,忙悄悄來到院中,只見張三丰正站在院中的一棵樹下,對著月亮練習射箭。他手中的箭,接連幾次都射到了月亮上。王舉人看了一會,不覺驚呆了:想不到這個張三丰竟然還有這般本事!
王舉人回到書房,心中很不安定:看來,這個張三丰確實不是個平常之人,我如果不幫他一把,只怕會埋沒了一個人才。可我又怎麼能幫他呢?
想來想去,王舉人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我何不以招贅為名,把女兒許配給他?這樣,他成了我的女婿,豈不美哉!
於是,王舉人從此一家人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