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金陵城與蘇州城的新式重炮廠已正式投產,其中位於金陵城北的三號炮廠尤為重要。此炮廠不僅繼續生產大軍急需的四磅銅炮,還能製造十二磅至二十四磅不等的鐵質艦炮,供大明水師使用。
而炮廠的周邊,還專門修建了火炮實驗場,以便於新式火炮的測試與改進,甚至在江邊還有戰艦射擊中心,以供水師使用。
當朱慈烺率領幾位大將抵達巡查時,三號炮廠的負責人正帶著一隊炮兵進行試射演練。只見炮兵們分工明確,裝填、瞄準、點火,動作流暢而精準,一看便知是職業士兵。
伴隨著一聲驚雷般的巨響,一門四磅炮噴吐出火光,炮彈呼嘯著擊中前方的木製盾車,瞬間將其擊碎。實驗場上,還擺放著多種不同材質的靶標,包括披甲戰兵的木製人偶、鐵製盾牌等,用以測試炮彈的穿透力。
隨著一次次試射,結果證明——無論是木盾還是鐵盾,在四磅炮的轟擊下,都難以承受太久,這一成果讓朱慈烺甚感滿意,說明炮廠的產品質量是達到標準的。
“不錯。”朱慈烺微微頷首,說道:“戰場之上,兵陣縱有精妙,亦需火器為助。朕要的,不僅是整齊劃一的軍陣,還要一支能夠以火炮擊潰強敵的勁旅。”
而炮廠的負責人廖啟聞言,連忙上前稟報道:“陛下,目前四磅,十二磅,二十四磅炮的生產已經趨於穩定,預計半年內可再造數十門,足以裝備大軍。”
朱慈烺聞言,略微點頭,但仍不滿足。他看向試驗場另一側,那裡正在進行的是另一項重要的實驗——跳彈射擊。實心炮彈,除了直接命中目標外,還可以在遠距離射擊時利用跳彈效應,在地面彈跳後繼續造成殺傷。
這種戰術在西方炮兵戰法中已被廣泛運用,而大明軍隊對其的掌握仍處於摸索階段。因此,這次試驗的一個關鍵目標,便是在不同的射程和角度下,測試跳彈的最佳運用方式。
炮兵們按照指令,調整火炮仰角,嘗試在不同距離上讓炮彈首次著地後繼續向前彈跳。一次次試驗後,他們發現,在較為堅硬的地面上,炮彈可以連續彈跳兩至三次,每次彈跳後依然具備極大的殺傷力,特別適用於對密集陣列的敵軍進行打擊。
若能在戰場上精確控制射擊角度,使炮彈在敵軍前排落地後彈起,貫穿其後方軍陣,則可有效殺傷大量敵人,並極大地打擊敵軍士氣。
朱慈烺目睹這一實驗過程,沉思片刻後,對隨行的將領們說道:“此法若能精進,必可大幅提升我軍炮兵的殺傷力。日後操練炮兵時,務必要將跳彈射擊納入必訓科目,並讓參謀部專門編制炮兵戰術手冊,使戰陣與炮火配合得更加緊密。”
經過這次試驗,最終的結論也得以確認——四磅炮,無論是在威力、射速,還是在機動性方面,都比其他口徑的火炮更適合作為野戰軍的主力火炮。它的便攜性使得炮兵能夠更快速地調整陣地,而其射程和殺傷力又足以彌補步兵方陣的火力缺陷,成為戰場上的重要補充。
朱慈烺心中已有決斷,他負手而立,眺望遠方,眼神堅定如鐵。他知道,隨著這些火炮的不斷改進與量產,大明的軍隊將徹底擺脫傳統冷兵器作戰的桎梏,邁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朱慈烺聽完工坊負責人廖啟的彙報後,目光微微一凝,緩緩開口:“這些測試資料,你們是如何記錄和儲存的?又打算如何運用?”
四磅炮的研發雖是根據蒐集到的各類資料提出的改進方案,但真正決定火炮戰力的,並不僅僅是火炮本身的質量,還在於造炮技藝的傳承、炮兵的訓練標準化,以及未來火炮戰術的總結與推廣。這些,才是他真正關心的,也是大明未來能否在戰場上建立優勢的關鍵所在。
廖啟拱手抱拳,語氣恭敬但不失自信地回答道:“回陛下的話,這些火炮測試的資料,每一項都會有試驗場的文員在現場記錄,炮兵實時校對,工坊的工匠也會參與稽核查驗。在實驗結束之後,我們會組織試驗場、炮隊與工坊三方進行研討,分析遇到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方案,最終再編寫成冊,以備日後參考。”
朱慈烺聽後,輕輕點了點頭,但很快又問道:“那如果遇到無法立即解決的問題呢?”
廖啟神色沉穩,繼續說道:“造炮廠中有許多經驗豐富的師傅,炮隊裡也有身經百戰的炮手,目前火炮試驗中遇到的大多數問題,基本都能在他們的研究下找到應對之策。不過,最麻煩的其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書籍資料上的錯誤。許多從西洋引進的鑄炮與用炮書籍,在翻譯時常有錯漏,特別是朝廷官員翻譯的一些資料,計量單位和距離頻繁混用,甚至相差三四成,嚴重者甚至更多。”
說到這裡,他略微停頓了一下,目光中透出一絲無奈,接著說道:“就在前兩天,新來的一個炮手按照書上標註的射藥用量進行裝填,結果差點炸膛,把自己送上西天!幸好他身邊的老炮兵及時制止,才避免了人仰馬翻的慘劇。”
朱慈烺聞言,眉頭一挑,冷哼了一聲:“如此荒謬!這些書籍,朝廷裡就沒人核查過嗎?光憑一堆翻譯錯誤的資料,豈不是要把我大明的炮兵往火坑裡推?”廖啟肉眼可見驚慌起來,當即道:“陛下,書上記錄的資料並非完全錯誤,而是因為火藥配方、炮管口徑和製造材料的不同,導致用藥和射擊角度需要額外調整。再加上不同炮型的炮膛容積、膛壓計算方式也有出入,一旦盲目照搬,輕則射程失準,重則炸膛傷人。”
朱慈烺聽完,臉色沉思片刻,他明白,大明的軍工要想真正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絕不能單純依賴外來知識,而是必須建立一整套適合自身的軍工體系。
“福建、廣州兩省的造炮工匠技藝精湛,造出的火炮質量也相當可靠。”朱慈烺緩緩說道:“但要讓火炮體系化、標準化,僅靠匠人師徒之間的口耳相傳,終究是不夠的。”
“陛下所言極是。”廖啟連忙點頭:“目前大明各地工坊的工匠,大多依靠師徒相授,經驗豐富的匠人技藝高超,但若要讓這些技藝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還是存在不小的難度。更棘手的是,許多工匠甚至不識字,若不先讓他們掌握基礎的讀寫能力,就難以建立標準化的製造流程。”
朱慈烺微微皺眉,心中暗自思忖。工匠的匠藝雖然精湛,但他們長期以來依賴經驗,而缺乏系統性的理論總結,這就導致同樣一門火炮,在不同工坊製造出來,口徑、重量甚至炮管厚度都會存在微小的差異。而這些細微的誤差,到了戰場上,很可能會影響火炮的精準度和射擊穩定性。
“必須要建立一個完整的軍工規範。”朱慈烺沉聲道:“不僅要設立標準的火炮尺寸、配方、裝填方式,還要為炮兵編寫系統的訓練手冊,使炮手們能夠掌握科學的射擊方式,而不是靠經驗摸索。更重要的是——這些工匠,必須識字。”
廖啟聞言,先是一怔,隨後鄭重地點了點頭:“陛下所慮極為周全。若不先讓工匠們學會讀寫,即便有再好的理論,最終也只能流於紙面,難以真正落實。”
朱慈烺目光深沉,繼續說道:“不僅僅是讀寫,他們還必須掌握基本的計量知識,否則就會犯與朝廷官員翻譯書籍時相同的錯誤。若大明不能建立一整套科學的工藝標準,未來的火炮發展只會陷入怪圈——火炮造得越來越重、越來越複雜,花狸狐哨的裝飾越來越多,然而射程、精準度、耐用性卻不斷下降,甚至連最基本的口徑比和模度都搞不清楚。”
想到這裡,他不由得想起滿清時期的情況。在那個時代,清軍曾一度依賴歐洲傳教士鑄造火炮,但由於沒有建立真正的火炮科學體系,最終導致大炮越造越大、越造越笨重,甚至戰場上還出現過開炮後炮管炸裂、自己傷己的情況。
更諷刺的是,許多火炮製造者甚至不知道自己造出的炮口徑是多少,只能靠“經驗”去匹配炮彈,這樣的軍工體系,如何能支撐一支強軍?想到此處,他目光一寒,語氣堅定地說道:“立即在南京、蘇州、鎮江三地的炮廠設立‘工匠學堂’,先從識字、計量、基礎機械學開始,逐步培養一批能讀會算的技工!同時,設立‘炮兵學堂’,讓炮手們系統學習射擊、校準、測距等實戰技能。大明的火炮製造,不能永遠停留在工匠代代相傳的階段,而是要建立一整套可傳承、可發展的科學體系!”
廖啟聞言,即刻應道:“陛下英明!臣定當全力以赴,將工匠學堂與炮兵學堂之事辦好,不負陛下所託!”
火炮的革新,不僅是武器的升級,更是軍工體系的重塑。而當這一體系真正建立之時,整個大明的軍力,都將因此煥然一新!朱慈烺負手而立,目光沉穩地掃視著眼前的一眾工匠與炮兵軍官。他深知,這些人心中未必有十足的信心,他們的行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態度。
因此,他的語氣既嚴肅又不失耐心,目光炯炯地看著眾人,緩緩說道:“這些工藝、資料,務必要一一校對,不能有半點疏忽。若是發現幾本書籍之間的記載有所矛盾,莫要憑主觀猜測,實驗才是唯一的準繩。哪怕某個實驗結果符合預期,也絕不能只做一次,必須反覆驗證,多次試驗,確保結論真實可靠。誤差並不可怕,只要在合理範圍之內,便是正常的。至於銀錢和材料,若是不夠,儘管申請增加預算,你們在這裡每多花一分錢,戰場上我們的將士便能多一分勝算。只要能提升我大明軍隊的戰力,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
這番話一出,眾工匠和炮兵軍官心頭一震。自古以來,工匠的地位不高,許多技術革新往往受限於經費、人手和統治者的重視程度。而今,皇帝親口承諾,無需吝惜銀錢,只求精準與實效,這無疑給予了他們極大的信心和動力。
朱慈烺見眾人神色間已有所觸動,微微頷首,稍作沉吟,繼續說道:“你們的職責,不僅僅是鑄炮、試炮,更重要的,是整理、總結、繼承那些書籍中的理論,並結合實際實驗進行補充和修正。最終,要形成屬於我們自己的火炮體系,使大明在鑄炮、用炮、操炮、布炮等各方面都建立起一整套科學、嚴謹的作戰體系。這些成果,將不僅僅是紙面上的理論,而是要落到實處,交由工匠學習改進,交給炮兵訓練掌握,讓我們的火器在戰場上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他說到這裡,目光掃向幾位年長的匠師,又看向那些年輕的軍官,語氣鄭重地補充道:“諸位無需急於求成,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真正打下堅實的基礎,起碼要三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朕有這個耐心,你們也要耐得住性子,戒驕戒躁。今日所奠定的根基,未來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都將影響我大明的軍備強弱。你們所做的每一項改進、每一條總結,都是在為未來鋪路。”
這番話,不僅是對眼前眾人的期許,更是對整個大明火器體系發展的戰略規劃。朱慈烺明白,火炮的研製與運用,絕非單純的技術革新,而是涉及戰術、生產、訓練乃至戰略佈局的一整套體系。唯有持之以恆,不斷試驗、總結、最佳化,才能真正讓火炮成為大明軍隊的強大戰力。
工匠們聞言,紛紛拱手行禮,炮兵軍官亦是肅然起敬,齊聲道:“陛下放心,臣等必不負所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