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二章 拜祭祖師爺

我們穿過震山書院的舊址,又向山腰攀了半里地,來到了一棵古樟樹下。

這棵古香樟怕有千年之久,樹冠遮天遮日,樹幹四人難以合圍。

樹下,有竹籬笆圍成的院子,一排徽式瓦房,遠看也不像道觀,和山下村民的住房沒有多大區別:五間正房,兩間耳房。

一黃一黑的兩隻狗趴在院子裡睡覺,見人來也不叫,只是搖了搖尾巴,估計這就是看門的哼哈二將吧。

院子攤曬著六隻大圓竹簸箕,不知曬著什麼藥材。

院中有兩棵桂花樹,技葉繁茂,樹下有山上石板做的石桌,四個石頭當作的石凳。

走進院子,方看出與村民住房的不同:房前有立柱走廊,正面沒有牆,都是連窗的木門,中間灰黑色的大門緊閉。

門上方沒有匾額,門兩旁卻有一副對聯。

上聯:囊有錢,倉有米,便是山中富貴

下聯:身無病,心無憂,可為陸地神仙

這副對聯倒有道家的幾分氣息。

師父沒有領我進大門,而是進了西邊房。

這邊房既像書房又像臥室,像書房是因為有書桌茶桌,書桌上有鎮紙、毛筆、硯臺。

茶桌上有茶壺,茶盅,像臥室卻沒有床,放了三隻打坐的蒲團。

師父叫我在茶桌前坐下,我好奇的四周打量著。

他先點燃紙媒,丟進紅泥小炭爐裡,又從瓦甕中夾出幾塊木炭,放進小炭爐裡,坐上一隻裝滿泉水的瓦壺。

又拿起蒲扇輕輕地扇了起來,不一會,炭火噼裡啪啦的旺了起來,淡藍色的火焰舔著壺底,隨著扇子的風一跳一跳的。.

師父抓了一撮茶葉放進一把紫砂壺中,茶葉很粗大,像是野山茶,不像家鄉的小蘭花,一葉一芽,或兩旗一槍,細條均勻。

不一會水開了,噗噗的冒著白色的水汽。師父高高的拎起水壺,一線熱水衝入紫砂壺中,一縷茶香飄出。

師父也不洗茶,過了一會直接倒入茶盅中,茶湯嫩綠明淨,喝一口,滋味濃醇回甘。

喝了兩盅茶,師父說:“你以後就住在這裡,我和你師孃住東頭的兩間。我們喝好茶,你洗洗手,等會我們給祖師爺上香。明白不?”

“師父,我們究竟是何門何派啊?”我問。

師父笑著問:“你知道有哪些門派?”

我說:“有武當,峨眉,還有青城山,崆峒山,再還有龍虎山,茅山,嶗山。”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只是看過金庸的武打小說,知道了這些門派。

師父哈哈大笑:“什麼亂七八糟的!看來你對道教是一無所知。”

“來,我們先去拜見祖師爺,然後再講!”師父說。

開啟房間裡的一扇門,我們就來到了中間的正堂,師父從裡面開啟了大門,陽光正好灑了進來。

陽光很好,很溫暖。

正堂上方有條香案,香案前是供桌,上方的牆壁掛著三幅畫像。

師父點燃三炷香遞給我:“你上三炷!香,拜三拜,再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規矩。”

我按師父說的叩了三個頭,上了香,師父擊罄告知祖師爺。

罄聲清遠悠揚,繞音不絕。

然後師父指著三幅畫像告訴我說:“這是我們師門三祖:

“中間的是神農始祖,左邊的是俞跗天醫遠祖,右邊的是范蠡青蚨老祖。”

說實話,這三個我從未拜過,俞跗更是聽說都沒聽說過。

敬了香磕了頭,師父關上大門,我們又來到了茶室繼續喝茶。師父給我講師門的秘史:

神農氏,又稱赤帝,炎帝,華夏始祖之一,與黃帝並稱中華始祖,我們為炎黃子孫。

炎帝發明耒耜,嚐遍百草,發明醫藥,因此號神農氏,著有《神農本草經》。

早在黃帝時,有三位天師:大師兄俞跗,二師兄歧伯,三師弟祝由。

祝由又叫雷公,這個雷公不是打雷的雷公,他的醫術最神奇。

以大師兄俞跗醫術最高,他們三人整理完《黃帝內經》後,黃帝又讓他們整理《黃帝外經》,

《黃帝外經》分兩部分,一是三師弟的祝由術,就是畫符唸咒,可調神遣鬼,另一部分是俞跗的長生不老修仙術。

這可洩露了天機,成書後,天降雷火,將俞跗一家及《黃帝外經》焚燒成灰。

俞跗後人怕再遭天譴,不敢著書立說,只有口傳秘授,暗修天醫醫術,不傳外人。

到春秋時,計然授了范蠡幫越國復國七策,范蠡只用了五策就幫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明白不?

但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帶著西施隱匿江湖。浮海到了齊國,改變姓名為鴟夷子皮。

為什麼用這麼奇怪的名字,我也不知道,意思就是蒙古人裝酒的牛皮酒袋子,大概是說自己是個喜歡喝酒的酒囊。

先是在海邊大量購買無人耕種的灘塗荒地,幹什麼?曬鹽。

鹽,自古以來都是最為利重的商品,人不可一日無鹽,祖師爺范蠡成為了天下最大的鹽商。明白不?

歷時六年,就成為一代富豪,齊人共推范蠡擔任齊國的丞相。

但他認為自己的人生太順利,不管做官還是經營,都迅速達到極致,這樣反而不吉利。明白不?

於是做了兩年丞相,歸還相印,把家財分給親友鄉鄰,帶著家人悄悄離開了。

范蠡來到了宋國陶邑這個地方,認為陶邑居於天下的中心位置,有八百里水泊,水路和陸路都四面通途,有利於從事貿易。

范蠡在這裡建立了當時最大的藥材市場,古陶藥都,採集天下藥材,匯聚天下藥商。

藥材是比鹽還暴利的商品,黃金有價藥無價!救命的東西,傾家也難買一粒救命金丹。明白不?

不久之後,祖師爺又積累財富鉅萬,人稱“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