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導致劉備氣運不得憑空增長,雖然不影響其打敗劉璋。
但傾盡所有於漢中之戰打敗曹操,成就人生最巔峰後,劉備勢力便盛極而衰,一路下跌。
沒能復刻先祖劉邦奪天下的軌跡,大漢王朝再興無望。
直到後來諸葛丞相北伐,姜維獨木難支,鄧艾滅蜀,姜維復國失敗。
都是因氣運不足衰敗,以致人和之力盡失。
人力微薄,內部不睦,再不見蜀漢幼兒園的溫馨和睦,
如今,的盧為孫策所得,孫策不僅識貨,還懂得如何主動激發的盧潛能。
一人一馬心意相通,氣運相合,從此自是馳騁天下,所向披靡。
況且的盧通體雪白,不惹塵埃,極為通靈,形象甚為討喜,孫策十分滿意。
孫策也是投桃報李,當即封
值得一提的是,孫策以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為核心。
堅持優待士兵,科學管理,開設軍事學堂,傳授軍中將士基礎兵法。
賞功罰過,嚴明軍紀,塑造強軍軍魂,打造信仰鐵軍。
經過與荀攸、蒯良和程普、文聘、韓當等一眾文武商議,對軍隊編制也作出制度規定。
此時天下軍制,從多到少基本可為軍、營、部、曲、屯、隊、什、伍八級軍制。
可孫策以鴛鴦陣為軍中主流戰陣,完整陣法以十一人為基本單位。
因此便要稍作改動。
五人為一伍,擇一人設伍長(5人)。
兩伍為一什,單設一什長(11人)。
五什為一隊,擇一人設都伯(55人)。
兩隊為一屯,擇一人設屯將(110人)。
五屯為一曲,擇一人設曲長(550人)。
兩曲為一部,擇一人設校尉/牙將/督(1100人)。
三部為一營,單設一雜號將軍(3301人)。
三營為一軍,由大將統領(9901人)。
如此設定也是因為,東漢“軍”不常設,軍制混亂,數目不定。
從諸侯到將軍手下軍隊數量很少符合編制,基本都是超編,被稱為別部。
就好比李雲龍的獨立團有八千多人,早已是一個旅的編制。
而獨立團和加強團之類的稱呼,本身就是於規定編制之外自己設立的非正規軍,未經朝廷認證授勳。
在孫策設定下,統領一部(千人)可稱牙門將軍或裨將軍。
統領一營(三千人)便可稱為偏將軍。
而統領一營以上,甚至上萬人馬的將軍往往都是負責指揮作戰和衝陣廝殺。
自然也就不需要如下級軍官一般,和麾下士兵共組鴛鴦陣。
值得一提的是,孫策軍隊編制人數專指作戰士兵。
至於伙伕、隨軍醫官等後勤人員額外配置,不計算在內。
不過由於將軍之職朝廷自有定數,諸侯無權冊封。
但是隨著朝廷衰微,諸侯勢大,諸侯們也都隨意冊封了許多聽起來十分霸氣,有格調的雜號將軍。
如虎威將軍、安國將軍、安漢將軍、安遠將軍、拔胡將軍、蕩魏將軍、撫邊將軍、撫軍將軍、撫戎將軍、撫夷將軍、撫越將軍、輔國將軍、輔漢將軍、輔軍將軍、輔威將軍、輔吳將軍、輔義將軍、復漢將軍。
這一批雜號將軍大部分都是言簡意賅,光聽名字就能猜到是哪方所屬,因何原因冊封。
甚至後面三國時期還會出現雜號將軍比朝廷正規重號將軍,如四徵、四鎮、四安、四平將軍,統領兵馬更多的現象發生。
而統領數軍以上的基本都是出征大將或者統將之帥,僅為臨時授權。
如剛剛被孫策拜為奮武將軍的周瑜,手下分撥管轄三軍一營。
這是孫策偏愛,也是令周瑜提前熟悉,指揮作戰便能如臂使指。
日後孫策北上長安,便會令周瑜伺機率手下三軍,南下攻取交州。
荊南四郡有黃蓋近兩萬兵馬駐守,基本可以確保無虞。
唯一可能產生些威脅的不過就是武陵附近的五溪蠻,也就是沙摩柯的部族。
對於這種願意與漢人交好的少數民族,孫策還是希望避免流血衝突。
以經濟手段,和平誘其主動進入內地,歸於王化。
而南郡、竟陵郡等地有襄陽和江夏在外圍充當屏障,不需派大將駐守。
因此,荊州八郡軍事重鎮只有兩處,便是南陽郡的新野縣和江夏郡。
這兩城雖都為軍事重鎮,卻情況也有不同。
江夏郡人多地險,足以養兵養民,又有長江水運便利。
在此屯兵並非是出於拱守襄陽的目的,而是為了將來順江而下,直取江東六郡八十一縣。
孫策已任命文聘為將軍,領一萬人馬前往江夏駐守。
李通則是被孫策任命為校檢校尉,從其帶來的一萬人中或招募入伍的新兵中挑選五千人歸其統領。
也算是出於對李通的瞭解和信任,夠給其面子了。
待李通將兵馬整編操練完畢後,便作為副將前往江夏輔佐文聘。
至於李通挑剩下的宗族之兵,則是被孫策打亂安置於各軍中。
而蘇飛則是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主動要求跟在孫策身邊,擔任親兵歷練學習。
孫策自然是許以前程後,爽快收下蘇飛於帳前聽用。
新野小縣,民少難守,好在孫策也沒想過被人圍城攻打的可能。
孫策料想打退袁術的攻擊後,應該就不會再有諸侯來犯。
待日後出兵出武關取長安,或是直取南陽,可以充當前哨,駐紮兵馬, 運轉錢糧器械。
孫策不打算在此駐紮太多軍隊,總共駐紮一萬人馬也就是上限了。
至於將領人選,韓當從能力和資歷方面來說自然是極為合適。
可惜孫策為了套路麻痺袁術,讓其輕敵自大,不打算任用有名將領。
最好是名聲不顯,又勇武不凡的小將。
如果魏延回程能順利帶回歸甘寧,孫策打算讓甘寧作為親衛隊,訓練特種兵。
魏延自然就成了極為合適的新野守將。
但魏延此時還不成熟,年輕氣盛,不夠穩重。
先折其傲氣,再為其配一軍師輔佐把舵,便可保萬全。
不過孫策不是真的能掐會算,自然不知道魏延此行經過荊南歷險記和孫權找茬記的歷練,早已將性格磨鍊成熟。
可以說,此時的魏延除了武藝和統兵能力還有待提升,遠不如前世成熟之時。
但在為人處世方面的心境成熟,卻已經勝過前世暮年三聲丟頭之時。
當然,孫策此時還不知道這個喜訊。
但這段時間喜訊連連,早已讓孫策開心的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