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章 兄弟之情,二人夜話

周瑜最為年輕,個性也最為鮮明豪邁。

此時孫策健在,周瑜有兄長主公可依,又無強敵環伺。

肩上未寄託江東基業之重擔,心境豁達輕鬆。

搖搖晃晃,站起身來,一張俊臉笑容間露出兩個明顯的小酒窩。

一個踉蹌,便將身子搭在孫策身上,臉生紅暈,喜笑顏開,側臉凝視孫策,說話間吐露醉意酒香。

“伯符可曾記得當日之誓。”

孫策回首凝眸,盯著周瑜暈紅俊逸的面容,聲含寵溺,自信堅定對曰。

“自然記得,豈可相忘。”

孫策和周瑜又對視片刻,隨後相視一笑,不約而同起身共和。

“大丈夫處事,遇知己之明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情。”

荀攸和魯肅早在孫策和周瑜“深情相望”時便被二人吸引了注意。

此時靜靜坐在一旁,也不再飲酒,聽這兄弟二人再表心跡。

只見周瑜酒窩綻放更開,將手抬起虛指繼續自答:“言必行,計必從。”

而後孫策、周瑜同時出聲,二人雙手握於空中,共溫昔日盟誓。

“福禍共之,榮辱共之,同心同德,共謀戰功。”

“此孫策/周瑜之謂也。”

孫策和周瑜雙手緊握,再相視大笑。

笑聲結束,周瑜握住孫策的手不放,兀自朗聲續加上一句。

“即使蘇秦、張儀復出,舌如利刃,口若懸河,安能動我心哉?”

雖說這個時代有那麼幾對著名的基情兄弟。

但如孫策和周瑜這般兄弟意氣相投卻是真的絕無僅有。

即便是桃園三兄弟和蜀漢其餘魅力人物在這一點上,也難以比肩。

只因不管劉關張還是蜀漢其他人,都是因共同的理想追求而聚集一起,彼此為同道中人生死不改其志。

而孫策雖然也有興漢之志,但周瑜投效孫策卻非是有共同的理想追求,才結成同道。

只因你我兄弟意氣相投,我周瑜的志向便是和你孫策同行,管他什麼興漢,還是爭霸。

因何而行,何路而行皆不重要,只要兄弟你在。

這兩種情感並無高低、貴賤之別,也許劉關張和蜀漢其他人反而更符合主流價值,更顯深沉厚重。

而孫策和周瑜的情感則是帶有特殊的江湖煙雨氣,更重豁達灑脫。

孫策取向自然是堅定的單一,只不過是對周瑜有些寵罷了,沒有半點彎的可能。

瞧著一旁吃瓜吃飽,已悄咪咪離去的荀攸和魯嘟嘟。

再看著發完豪言壯語,一口悶完最後一壺酒,開始嘟囔胡話,明顯有點喝飄了的周瑜。

孫策拉著周瑜出了宴客廳,就近找了間房,脫了周瑜鞋襪,往床裡一塞。

孫策和周瑜二人同榻閉目閒話,周瑜先是打聽了些荊州政務和孫策戰略設想。

孫策將厚植荊州根基,先取交州,後取江東、揚淮的想法都一一對周瑜道明。

“公瑾,待我手持聖旨盡收荊州的訊息傳開,天下諸侯勢必側目。”

“能有實際動作的,不過便是南陽袁術和長安董卓。”

“那袁術主動送上門,暴打一頓便也就老實了。”

“董卓那處,我倒是很希望李儒能出計誘我往長安一行,便是他不邀我,我也要主動去一趟。”

“這第一戰南下攻取交州,自然是交由公瑾來替我領軍。”

“只是那張津雖然無腦少謀,但還需出兵之名,我已有了初步謀劃。”

周瑜聽孫策講了如此多的事情,自然也都能理解。

不過對孫策非要往長安一行,十分困惑和擔憂。

“伯符,那聖旨之事我也奇怪,天子即便當真有此魄力膽識暗中下旨,可也沒道理讓尊父取劉表而代之。”

孫策毫無隱瞞之意,隨口邊說。

“自然是偽造的,我父攻進洛陽時,於宮中枯井內打撈出一女官屍首,偶獲傳國玉璽,現已傳於我手。”

“說來此事也是蹊蹺可疑,傳國玉璽何等重要之物,董卓豈會不嚴加看管,又怎會被一女官所偷,還葬身於井中?”

周瑜不曾想,孫策竟得了傳國玉璽,忽然為孫策興奮起來。

當然,更開心的是,孫策半點不加思考便將此訊息坦白告知自己。

周瑜當即起身,盤坐在床上,開始夜談。

“伯符,既然天賜傳國玉璽於你,必是上天預示。”

孫策側過頭,看著已睜開雙眼,此刻炯炯有神,興奮露出雙酒窩的周瑜。

無奈也跟著周瑜起身,正對盤坐回話。

“預示什麼?預示我孫策有帝王之命,來日可立國稱帝,再建新朝?”

周瑜見孫策毫無喜意,言語中冷淡不屑,頗為疑惑不解。

如果是旁人懷篡漢自立之心。他周瑜祖上也世食漢祿,官至三公。

堂叔周忠至今還在長安擔任大司農之職,自然也要堅決反對,為漢盡忠。

但如果此人是孫策,即便是此刻只聽聞孫策有傳國玉璽,心跡未明。

周瑜都巴不得為孫策帶兵掃清八荒六合,將孫策推上帝位!

周瑜開口詢問。

“莫非伯符心存匡漢之意,無意於此?”

孫策如實相告:“策此生之志在於庇佑大漢億兆黎民,對匡扶漢室天子並無興趣,對天子之位亦無熱衷之心。”

“但憑本心行事,若有朝一日天命在我,不得不為,卻也無妨。”

“若漢室不當絕,策也不會因一己私慾,暗中戕害。”

周瑜聽孫策如此說便也放心了,畢竟若真有一日伯符掃清四方,安定黎庶。

改朝換代,登基為帝自是順理成章,又豈有不從之理。

“那伯符為何非要親往長安,需知長安為董賊所掌,伯符孤身前去豈不是羊入虎口,以身犯險。”

孫策聽完一笑,自信開口。

“董卓不過待死之人,殺之如屠豬狗,我此去自是要為天下除此大害。”

“董卓殘暴無道,呂布貪婪無謀,便是我不出手,這二人也必為人挑撥,董卓早晚必死無葬身之地。”

“我只不忍西涼軍禍亂百姓,多遭殺孽,欲親自出手,穩定長安局勢。”

“況且董卓死後,傳國玉璽丟失之事早晚必然洩露,屆時世人必知我隱匿傳國玉璽。”

“我雖不怕天下諸侯,卻也沒必要成眾矢之的。”

傳國玉璽於我眼中不過是個橡皮圖章,此番前去長安除賊之後自當將其歸還天子,以全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