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三十四)靈山將至

靈山到了,苦歷了一難又一難,佛家到底何種模樣?硬撐了一險又一險,取經到底為了什麼?妖怪算什麼?劫難又如何?靈山有如來,藏經樓裡全是人情世故,我就問你怕不怕?唐僧師徒到底迎來了終極考驗?

菩提樹下,唐僧虔誠參拜,面對徒弟們的無知,唐僧隨即轉換了師父模式,正兒八經給出了回答,認認真真介紹了自家領導輝煌的過往。

唐僧:“當年,佛祖釋迦摩尼為了解脫世間的苦難,放棄尼羅國王子的尊位,離別賢妻愛子,就在這棵樹下,他默坐多日,冥思苦想,終於得到解脫,參悟菩提正果,成了佛身。”

唐僧所言,皆為佛家證實,必須銘記於心,甚至要將其視為畢生之信仰,背之、誦之、理解之,然後轉化成鼓勵自己的力量,奮勇向前。靈山腳下,即將見到如來,必須要懂事了,且看三位徒弟給出的回答。

悟空:“原來如此”

八戒:“從來沒聽說過啊。”

沙僧:“大師兄,多虧師父指點,今天才明白佛的來歷呢。”

這一次悟空沒注意,八戒欠思考,反倒是沙僧抓住了機會,狠狠表現了一把。什麼叫“多虧”?幸而聆聽教誨,幸而獲得新知,從此便擁有了新的追求,奉承了唐僧,推崇了佛祖,靈山都到了,留給沙僧的機會不多了。

再看八戒,雖然沒有抓住第一波表現的機會,但卻很快反應過來,趕緊用實際行動予以彌補。

八戒:“咱們也拜拜,拜拜,咱們也拜拜!”

雖然我不在乎,但畢竟千難萬險走過來了。既然到了“排排坐,分果果。”的關鍵時刻,既然再懂點事就能得到一個更好的結果,怎麼就不能低低頭?怎麼就不能彎彎腰?

利益驅使人性使然,不丟人。只是八戒隨後的表現卻讓人有點難以理解。

唐僧:“我們來到聖地,不可擅過,就在這裡打坐半日,再走不遲。”

八戒嘟囔道:“師父也真是,都拜完了,還打什麼坐?咱們找地兒歇會兒吧。”

剛剛還很懂事,現在怎麼就態度突變,打坐都嫌麻煩?剛剛只是彌補了自己對佛祖的推崇,那唐僧呢?你就不想辦法彌補一下?

奉承,我用自己的懶惰來襯托師傅的虔誠如何?我用自己的粗魯來襯托師傅的恭敬如何?這一局,八戒依然完勝。

離開菩提樹,再遇凌雲渡,剛剛還虔誠堅定的唐僧突然就變了一副模樣。

唐僧:“悟空,莫非我們走錯了路?你看,這水如此寬闊洶湧,我們又沒有舟楫,如何過得去?”

順境的時候,很少聽見抱怨。逆境的時候,放棄就是常態。菩提樹下,唐僧高調追隨佛祖的腳步。凌雲渡前,唐僧的第一個想法不是迎難而上,更不是積極想辦法,而是懷疑走錯了路。

唐僧再次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口號是口號,行動是行動,分清主次方能成佛。本著這個基本原則,就算有一根獨木橋,唐僧還是不願意嘗試。

唐僧:“悟空,你看這橋如何過得去?我們還是尋找別的路徑吧。”

再看悟空的回答。

悟空:“師父,這是正路,正路!”

唐僧師徒,就悟空屬於野路子,雖然擁有了天庭的編制,但也只是象徵性的安撫照顧,比不上唐僧的根正苗紅,比不上八戒的過往履歷,更比不上沙僧的正規待遇。

奈何。偏就是這樣的悟空,偏就有著最高的覺悟,靈山就在眼前,你還想找什麼路?要不我直接揹你過去?要不我直接將經書送回大唐,順便給你立一塊牌坊?

一步步走,一關關過,陽關道要走,獨木橋要行。如此這般方能見到真佛,方能取到真經。這事任你說破大天,唐僧早就忘了剛才的口號,就是不敢冒險過河。悟空無奈,只能親自做了示範。

唐僧還是不敢,悟空繼續無奈,就想逼著八戒再來一次示範,到底讓唐僧看看能不能順利過河。

八戒何許人也?深諳人情世故,深通職場規則,最能揣摩領導的心理,最是懂得於合適的時候給出合適的表現。領導不敢過的獨木橋,我輕鬆就過去了,豈不打了領導的臉,豈不抹黑了領導義無反顧、不懼艱險的取經意志。所以八戒給出了這樣的表現。

八戒:“猴哥,你饒了我得了,讓我駕風過去吧!”

就算悟空給出成佛的誘惑,八戒依然不為所動,態度堅定,認慫到底,主打一個噁心自己,成全領導。我丟人沒事,但絕不能讓領導現了眼。

八戒:“猴哥,成不了佛,這我不在乎。真的太害怕了。你看……你摸摸……你摸摸……你看……哈哈哈……太怕了……我去不了。”

八戒的成熟表現終於幫著唐僧挽回了面子,唐僧不再是剛才畏懼的模樣,而是給出了這樣的裁決。

唐僧:“悟空,悟空,你就饒了他吧。”

誰丟人?八戒,唐僧呢,既然你們都不敢過河,誰還好意思笑話我?既然你們都不敢過河,那我只能這樣向領導彙報。本著體恤的心情,本著愛護的原則,我決定照顧徒弟們的情緒,堅決不走獨木橋。

另外開闢新道路,路程或許更遠,耗時或許更長,但和徒弟們的安全比起來,我覺得再委屈一下自己,我就是我,我永遠都是光芒萬丈、註定成佛的唐三藏。

唐僧的危機解除,如來哪能真讓唐僧繞路?隨即安排了接引佛祖提供方便。

只是船雖然來了,而且接引佛祖還明確表示,別管船兒是不是有底,有船就能渡河,有心就能渡河,奈何唐僧還是不敢,真真的將人丟到了靈山,丟到了佛祖面前。

唐僧:“悟空,你看,這無底的船兒怎麼能渡人呢?”

悟空:“師父,你沒聽過嗎?無底的船兒好普度眾生啊!”

悟空啊悟空,這個時候怎麼能提“普度眾生”?此時的唐僧就只關心自己會不會掉進水裡,能不能順利見到如來,能不能早日成佛,儘快享受佛級待遇。

至於什麼時候普渡眾生,你別問,我不說,咱們都省事。你別說我不做,咱們都是佛。順利過河,順利來到真境界。唐僧正在感嘆自己的成功,甚至開始想象自己成佛的模樣。悟空又不懂事了。

悟空:“師父,往常到了假境界,假佛像處倒要下拜,如今到了真境界,真佛像處,你倒不認得了。”

八戒大笑:“哈哈哈。”

也就是靈山腳下,也就是唐僧不得不維護形象,要不然唐僧定然會有訓斥。潑猴,我謝謝你,謝謝你揭了我的老底。到底什麼樣的石頭能蹦出你這樣的猴?唐僧還在生悶氣,金頂大仙突然出現。

金頂大仙:“我年年在此,恭候東土取經人,不想今日眾位方才來到此地。”

好一位神秘的金頂大仙,經常參加蟠桃宴,公然埋怨觀音哄騙,非要讓唐僧沐浴更衣,才肯代表天庭給出認可。

金頂大仙:“聖僧儀表堂堂,真乃佛子之相。”

按照原著的說法,唐僧乃系“昨日陋縷,今日鮮明,觀此相,真佛子也”。靈山如何,如來如何。玉帝就是委派金鼎大仙進行最後的驗收,同意了,你愛成佛成佛,不同意,你愛回哪去回哪去,畢竟是天庭方面的領導,不能不回話,但又不能太過諂(chan)媚,那就只能動用萬能回應辦法。

唐僧:“阿彌陀佛”

客氣了嗎?當然。壞規矩了嗎?阿彌陀佛,佛祖聽見都是誇我意志堅定,站位明確。當然,金頂大仙還有別的目的,那就是代表天庭給出最後一次敲打聖僧。

金頂大仙:“你與大聖,天蓬元帥,捲簾大將已經到了佛祖聖地,我告辭了。”

注意金頂大仙對唐僧師徒的稱呼,唐僧就是唐僧,從佛家來回佛家去,悟空卻是大聖,玉帝親封,八戒是天蓬元帥,沙僧是捲簾大將,從來都是天庭的人,就算披上袈裟也不能忘了根本所在,靈山已至,好自為之。而唐僧最後給出了一句這樣的回應。

唐僧:“阿彌陀佛。”

靈山已至。你覺得我還在乎什麼?前面還有妖怪?前面還有劫難?前面只有如來佛祖,前面只有早就準備好的佛位,反正我能成佛。至於別人愛走走,愛留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