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沒有妖怪的劫難,但卻道盡人間真實,這是唐僧師徒主動找的"麻煩",但卻唯一一次彰顯了慈悲為懷。,這一次,悟空動了真感情,甚至於披香殿喊出了最無奈的吶喊,這一次,悟空甚至對天庭失望了。
原來不管是玉帝還是如來,都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所在,從來就沒有什麼慈悲為懷,從來就不曾問過人間疾苦!
行至鳳仙郡,唐僧師徒來到一戶窮苦人家化齋,得知鳳仙郡已經三年滴雨未見,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唐長老不免悲鳴,隨即給悟空下了一個指示。
唐僧:“悟空,你不是會颳風會下雨嗎?替他們求一場甘露,救救這一方黎民百姓吧!”
颳風下雨,佈施甘霖,對於悟空而言並非什麼難事。而此時的悟空早已不再是曾經莽撞的少年,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早就讓悟空學會了謀定而後動。
三年不下雨太不正常,但如果這種情況讓唐僧試圖碰上,那就再正常不過了,不用想,肯定又是考驗或者又要揭露佛家的陰謀、道家的不堪,那麼悟空就不能輕易施展神通。更何況就算要求雨也要落個更大的人情,絕不能因為窮苦人家的請求就貿然答應。綜合考慮以後,悟空給出了這樣的回應。
悟空:“俺老孫從來不幹沒名頭的事,再說就算是今天下了雨,也不能及時長出莊稼來!明天咱們到了鳳仙郡,見了郡候再說吧。”
唐僧:“也好”
來到鳳仙君,先見了大街上張貼的告示,一場經典的職場教育課隨即上演。
悟空說道:“上官?師父,這上官是個什麼官?”
唐僧滿面春風的說道:“上官是複姓,這裡的郡侯姓上官。”
或許悟空真是不知道上官的意思,但唐僧總算找到了一次為師的感覺,臉上帶著笑,嘴角有顫抖,真的嗎?這是真的嗎?我真的可以教你點什麼了嗎?
科普完了上官的意思,唐僧表情傲嬌,俊俏的臉上只寫了一句話:怎麼樣,沒白叫我師父吧?如此關鍵的時刻,怎能少了職場高手八戒的巧妙配合?
八戒:“這姓我怎麼沒聽說過?”
沙僧:“有的,百家姓裡就有上官歐陽。”
八戒嘟囔道:“就你知道。”
要懂得配合領導,要學會滿足領導好為人士的普遍弱點,你好學,領導才願意教,領導願意教你才能進步,才能於下屬的身份之外獲得學生的資格,你都是領導的學生了,還用擔心升職加薪嗎?奈何沙僧偏就打亂了八戒的節奏,惹的八戒滿臉不樂意,更惹的領導立馬沒了繼續顯擺的興致。
唐僧:“徒弟們,不要說閒話了。”
你可以不配合,但你能不能別打擾領導,顯擺自己的知識儲備,你可以知道的很多,但你能不能別在領導面前當那個顯眼包?
再說郡侯,見到唐僧師徒著實嚇了一跳,但還是本著有棗沒棗打一杆的基本原則,謙虛謹慎,態度誠懇,希望能夠求得一場甘靈。
郡侯:“師傅們,只要你們能夠求來甘霖,解救眾生,下官願以千金相贈。”
八戒:“那行那行。”
請記住八戒的態度,我們接著往下看。
悟空:“要說千金酬謝,半點甘霖都不給。”
八戒附和道:“對,不給不給。”
請再記住八戒的態度,再接著往下看。
悟空:“要說拯救黎民,老孫倒是能送你一場大雨。”
八戒傻笑道:“嘿嘿,那是。”
此時的八戒,早已化身悟空的小迷弟,他清楚悟空的本事,更知道悟空有著一顆悲憫的心,千金酬謝算什麼?猴哥說不要,那就不要,拯救黎明怎麼了?猴哥說拯救,那就拯救。
靈山的陰謀也好,天庭的懲罰也罷。猴哥說啥就是啥,猴哥說走,我抬腿就走。再多說一句,“猴哥,等等我。”別人說走,對不起,沒吃飽沒睡好,身體微恙,一時半會好不了。
只是等到悟空叫來龍王,龍王罕見拒絕了下雨要求,悟空才意識到這件事不太對勁。
龍王:“大聖也知道,小神的妹夫涇河龍王就是因為改了一點降雨的點數,結果被玉皇大帝給斬首了,小龍實在不敢妄為呀。”
未經玉帝批准,龍王不敢妄為,朱紫國治病,龍王不是打了幾個噴嚏嗎?車池國求雨,龍王不是連稱遵命嗎?當初就是大聖吩咐,誰敢不從?為什麼現在就是前車之鑑,不敢妄為?原因很簡單,較之悟空,肯定還有更讓龍王畏懼的所在,然後龍王給出了這樣的解決辦法。
龍王:“大聖!以小神之見,大聖既然有慈悲之心,那就到天宮奏明玉帝,請一道降雨的聖旨。小龍就回龍宮去點好兵將,待玉帝聖旨一到,小龍立即點兵下雨,大聖以為如何?”
如此熟悉的說辭,如此上頭的拒絕,龍王不愧為體制內的神仙代表,嚴格按照流程辦事,有事往上推,有鍋向下甩,主打一個責任不沾身,不貪不佔不作為。
悟空聽出了龍王的意思,趕緊前往天庭要一個下雨的帖兒。但在南天門,悟空遇到了天王阻攔。
天王:“我聽說呀,是降罪不讓下雨。”
此時的悟空還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依然憑著當初大鬧天宮的勁頭,硬是往裡闖,殊不知今時不同往日,白身可以不顧規矩,可一旦級別在身,再不可肆意妄為,好在四位天師及時出現,到底擋住了悟空,但卻一句話惹惱了悟空。
天師:“孫大聖!你保著唐僧求取真經,一路上降妖除魔還不嫌辛苦,你管這等閒事幹什麼?”
瞧見沒有?在天師眼裡,漫天神佛的眼裡,取經就是取經,途中再遇什麼不平都是等閒。不管、不問、不摻和才是最為理性的做法,只是取經為了什麼?難道不是普度眾生?難道不是消除殺伐紛爭?難道不是為了黎民百姓?
如來說了,還真不是。
唐皇說了,本來就不是。
唐僧說了,當初的規劃就沒有這個專案。
如來為了啥?佔地盤,唐皇為了啥?睡好覺。唐僧為了啥?重回佛家編制,躋身佛祖序列。
至於黎民蒼生?再苦一苦,再堅持堅持,忍一忍就過去了,只是美猴王並非如此,齊天大聖的旗號自帶替天行道的屬性。關於天師的說法,悟空不答應。
悟空怒道:“你們這些在天上做神仙的,不管黎民死活,那鳳仙郡的百姓三年不見一個雨點,地裡顆粒無收,都快餓死了,哼,我師父發善心,讓俺老孫找些雨來,可是那龍王,哼!他連個噴嚏都不敢打,故而老孫上天找玉帝老兒評理。”
如此吶喊擲地有聲,奈何他就只是一個猴子,而且還曾有過五百年監禁的教訓,說了沒人聽,聽了沒人懂,懂了沒人做,做了就是另一個五百年,所以悟空的吶喊沒有任何作用。
天師們還是將悟空領到了披香殿,讓悟空真正見識了一把什麼叫天子之怒。
天師:“要等雞吃完了米、狗舔完了面,火燒斷了鎖,鳳仙郡才能夠下雨。”
郡侯犯了錯,玉帝要懲罰,悟空再回奉先郡,逼著郡侯道明瞭事情的原尾,郡侯認為是自己的兒子霸佔民女,自己卻迫於老婆的壓力而給予了默許態度,所以才有了玉帝震怒天降懲罰,聞聽郡侯有過如此不堪的過往,唐僧的教育屬性被動開啟,隨即給出了一段怎麼聽怎麼都對,但怎麼聽怎麼都不對勁的批評。
唐僧:“這就是你的不是了,你既為民之父母,就應該為民做主,怎麼能是非不分欺凌百姓呢?”
想說點啥,偏就啥也說不出來,算了,這段掐了別看了,不能影響我們上課的情緒。
再說悟空,帶著郡侯的懺悔重返天庭,語氣中滿是委曲求全,央求裡全然沒有了大聖的模樣,只是這一次,悟空是為了黎民蒼生不丟人。
悟空:“玉帝老爺子,那郡侯知道自己因為不孝之子強奪民女,得罪了上天,痛心不已!如今他聽了老孫的話,送還民女,棄惡從善了。”
奈何郡侯雖然認了錯,悟空雖然低了頭,但再去披香殿,米山還在,面山還在,鐵鎖還沒斷,天師又說了。
天師:“大聖!不必看了,上天不會有錯,他要真的改了,這一切自然會斷。”
是,上天永遠都是對的,郡侯肯定還有別的錯。悟空無奈,只能再回奉賢郡,但這一次輪到郡侯無奈了,因為他著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得罪了上天,惹怒了玉帝。
郡侯跪地痛哭:“唐長老……我,我,我,我……求求你了,求玉帝給個明示吧,讓……讓我知道錯在哪,我要知道自己錯在哪,我一定痛改前非呀!玉帝……玉帝一定要懲罰,那就讓他懲罰我一個人吧,別連累了我全郡的老百姓!”
眼見郡侯如此誠懇,眼看百姓如此掙扎,悟空再也看不下去了,再返天庭,再用當初大鬧天宮的辦法大鬧披香殿,逼著玉帝道明瞭事情的原委。
玉帝:“話說那是三年前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遊萬天,見那郡衙府內擺了一桌豐盛的貢果齋飯,朕正要享用,不料被那郡侯一把把貢桌推翻,那果品滾落了一地,被幾隻狗給吃了,你們說,這難道不是對朕的大不敬嗎?”
強搶民女,玉帝連管都沒想管,沒吃上席,沒享受到供奉,讓幾隻狗搶走了本該屬於自己的美食,才是真正惹惱玉帝的地方。說什麼呢?還能說什麼呢?你不禁要問,吳承恩到底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才能有如此辛辣的諷刺?
當然結局是好的,玉帝承認了錯誤,鳳仙郡迎來了甘靈,飽受乾旱之苦的鳳仙郡百姓還是將玉帝的排位擺在最中間,供果齋飯,四季常奉。
只是唐僧師徒為何偏就路過了鳳仙郡,偏就見識了一把玉帝的小肚雞腸呢?靈山將至,有些事情必須要見分曉了。
職場,官場,不外如是,唉!諸君!我不想學習了,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