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二十二)真假美猴王

真強美猴王,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人說這是如來的設計,因為悟空不服管理,所以安排六耳獼猴取而代之。

有人說,這是悟空不滿於唐僧的驅趕,變出的一個分身,整出的一場鬧劇。但凡遇到理解不了的難題,你就往人性和利益上靠,總能找到答案。

真假美猴王打上西天之前,原著有著這樣一句詩:欲思寶馬三公位,又憶金鸞一品臺。解決了六耳獼猴以後,如來給了悟空一個這樣的承諾: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臺。

真假美猴王的真相就在這兩句詩中,唐僧又被拐走了,這一次拐走唐僧的不是妖怪,而是一夥強盜,面對這些強盜,悟空有著自己的基本判斷,那就是壞人不除就會禍害好人。但打死了強盜,又不免落得唐僧的嘮叨,他才不管你是不是剛剛救了自己,殺生就是不對。

唐僧責怪道:“為師多次提醒你不要殺生,今天你為何又要傷人性命?”

悟空辯解道:“這些強盜殺人越貨,打死幾個也不冤。”

唐僧繼續埋怨:“他們都是些凡人,趕走了就是嘛,為何非要傷他們性命?”

既有前車之鑑,悟空就不該再有頂撞,領導說啥就是啥,低頭認錯,下不為例,永遠都要記住,認錯的態度永遠都比錯誤本身更為關鍵。

取經專案本就是個形象工程,主打一個,喊著口號一路向西,你犯了殺戒,唐僧要是不批評你幾句,該如何向如來交代,該如何對得起自己出家人的形象和影響?

你別管菩薩的坐騎吃了多少人,也別管佛祖的孃舅滅了一個國。州官可以放火,你就是不能點燈。奈何悟空偏就不吃這一套,非要和唐僧對抗,甚至還擺出了一副無所謂的囂張模樣。

悟空:“這天上地下問問老孫怕誰?別說到閻王爺,那就是去了,見了俺老孫也得叫聲爺爺。”

唐僧冷哼:“哼。你有那麼大本事,當初怎麼讓如來佛祖壓在了五行山下?”

閻王再牛,那是道家的領導,你想怎麼羞辱都行,但如來可是唐僧的頂頭上司,乃至終極崇拜,悟空但凡聰明一點都不能再囂張,所以悟空及時端正了態度,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悟空:“這就叫強中自有強中手唄!”

奈何聽到悟空服軟了,唐僧反倒信心倍增,指責加劇訓斥更甚。

唐僧:“我們出家人以慈悲為本,像你這樣野性難尋,還有什麼臉面取得真經,成就正果。”

剛才就只是批評,現在都開始人身攻擊了,悟空哪能再忍,終於犯下了錯誤。

悟空:“師父,你忘了他們把你吊在樹上的滋味了?哼!你要是心疼這幫毛賊,就讓他們還把你吊在樹上盪鞦韆,老孫再也不管了!”

唐僧氣的冷哼一聲,打馬便走。

別和領導抬槓,抬來抬去,事情的本身就不再重要,領導會認定你挑戰了自己的權威,這可比你剛才犯的錯嚴重很多,更不能揭領導的短,你是要讓領導下不來臺,但凡有過一次,你就別再想得到領導的認可。

然後唐僧就生氣了,師徒二人的矛盾就此埋下,再遇強盜,悟空還是沒能管住自己,唐僧甚至都不再批評,而是直接念起了緊箍咒,疼的悟空昏死又醒,原本這件事基本就算完了,悟空得到了懲罰,再低頭認個錯就行了。

可悟空偏要強調自己打死的都是惡人,唐僧能怎麼回答?難道你想讓唐僧給你認錯,主動承認自己純屬仁慈氾濫,還是承認自己必須做個樣子給佛祖看?領導就只會繼續批評你的錯誤,只會讓矛盾一步步邁向不可調和。

唐僧:“他即便是個惡人,生死自有天定,也不該由你打死他呀!再說你就不怕佛祖降罪嗎?”

悟空暴怒:“哼哼!佛祖既然明察,就不會任他去行兇殺害好人,這種人和妖精有什麼兩樣?”

唐僧氣的發抖,指著悟空:“你……你……你……你這孽徒……”

悟空到底年輕,壓根就不能懂得越是實話,就越不能實說的道理,佛祖連唐僧都怕,是你能隨意批評的所在嗎?你批評了佛祖,唐僧要是不拿點雷霆手段處置你,他又將如何給佛祖交代?

於是悟空又被趕走了,於是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就此上演,首先我們看悟空離了唐僧第一站去了哪裡?並非花果山,更非哪個鄰居家,而是直接跑到了觀音的所在,提前準備好了不在場的證據,來到珞珈山,我們來聽聽觀音的大型雙標現場。

觀音:“悟空,草寇也是人命。”

悟空不服氣的一扭頭:“哼!”

觀音繼續說教:“你不該一派打死!”

漫天神佛都可以視人命如草芥,唯獨你不行,就連我蓮花池中的金魚都能下界為禍,偏就你不行。

規矩?底線?觀音說了,我的規矩就是規矩,再來聽觀音的第二句。

觀音:“他趕你走是不對的,可你也不該一走了之啊。”

他打你是不對,但你也不該還手,悟空心想,就憑你這句話,真假美猴王的故事都必須上。

再看唐僧這邊,假悟空打了師傅,不輕不重,剛好昏厥,搶了行李不多不少,足夠取經。再然後就是真假美猴王上天入地的打鬥,到處找人辨明真假,主打一個擴大影響力,鬧到人盡皆知,誰也不便私下處理。

第一站,真假美猴王來到了洛家山。觀音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觀音:“你當初大鬧天宮時,諸位神將都認識你,你們還是上天分辨去吧。”

觀音真就不知道怎麼回事?真不知道就不會提出這般建議,就該直接領到靈山請如來出面分辯。這一次觀音到底幫了悟空,給了悟空一個兜底的建議,要想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必須將這件事鬧大、鬧到天庭、鬧到御前,鬧到如來不敢隨意處理。而玉帝呢,樂見取經專案落得如此尷尬的境地,自然不肯分辨真假。

最讓人無語的是,真假美猴王竟然想讓唐僧辨個明白,竟然相信這個肉眼凡胎的和尚能夠看出真假,但是這一齣戲並不多餘,這是師徒二人將來和好的基礎,我得讓你知道到底是誰打了你。(心機猴๑>؂<๑)

再然後兩人來到了東海龍宮,請老鄰居幫忙,請注意東海龍王的狀態,喝醉了酒後吐真言的那種。

龍王喝的五迷三道:“大聖……大聖,你的本領……小神知道你……變他,他……變你,變來變去都是大聖自己。”

喝醉了嘛,說錯也沒人怪罪,說對也沒人相信。

龍王:“別鬧了……大聖,你就別使障眼法了,你就變四個猴子,也都是……都是你自己,什麼都是你自己。”

再看悟空的反應,一把抓住龍王,眼神寫滿了暗示。

悟空:“別喝了,我可不是跟你說笑,那妖怪變成俺老孫的模樣來欺騙你。”

觀音不敢斷,玉帝不敢判,就連俺的師父都是糊塗蛋,你一個小小龍王就敢壞了我的好事?聽到這句話,龍王的酒頓時醒了一半,趕緊開始了演技拙劣的配合,但悟空不敢再賭,唯恐龍王再有什麼雷人言語,趕緊掏出了金箍棒。

悟空:“老龍王,這金箍棒你可認得?”

行了!金箍棒出現,龍王的酒全醒了,再也不敢胡說,只能揣著明白裝糊塗。我不知道,啥也不知道,離了龍宮再去地府諦聽給出了這樣的判斷。

諦聽:“怪名已經知道,不能當面說破。”

諦聽怕什麼?如果擔心假悟空神通廣大砸了地府,有真悟空在呢,壓根就不需要擔心。

如果這是佛祖的安排,擔心佛祖怪罪,那你完全可以裝作不知道。唯一的解釋就是帝聽擔心揭穿了真相,真悟空會發飆,所以只能給出這樣的暗示。

諦聽:“佛法無邊。”

別再演戲了,快去如來那裡提條件吧!來到靈山,如來先有了一句判斷。

如來:“看那邊,二心的打過來了。”

注意是二心,而不是兩人,如來明白,這是悟空對取經專案的不滿,更是對唐僧屢次驅趕的反抗,如果揭穿,那就是天大的笑話。

精挑細選的取經團隊竟然是這般不堪,甚至都可以惹得天庭取消取經專案,所以如來選擇了更為精明的處理方式,先是問向觀音,影響力最大、地位最為特殊的菩薩——觀音尊者。

如來:“你看這兩個孫悟空哪一個是真,哪一個是假?”

這個時候,正是如來彰顯自己博學的關鍵時刻,擋住領導“好為人師”的表現慾望,等同作死,搶了領導急需表現的風頭,更是作死的標準動作。

更何況觀音本就知道這是悟空演給如來的一場戲,自己不能參與,那就只能給出這樣的回答。

觀音:“弟子不能辨明。”

然後如來就開始了。

如來:“你們法力廣大,能普閱周天之事,卻難辨識周天之物。”

觀音趕緊懂事。

觀音:“請我佛賜教!”

到底是如來,應變能力堪稱一流,現場編出一個六耳獼猴的名頭,而且還專門強調了六耳獼猴的神通,善聆聽,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如果真是這樣,如來真能預知未來?六耳獼猴怎麼就沒算到自己會被如來降服,會被悟空一棒打死?相反,六耳獼猴反倒擁有悟空具備的神通,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悟空會啥他會啥,這又該如何解釋?

說到底,如來就是給了悟空一個臺階,臨時編造了一個並不存在的物種,這個所謂的六耳就是第三人,打死了六耳獼猴,就是你知我知,再也沒有第三人知曉真相。

那麼悟空整這麼一出,就只是為了表達不滿嗎?當然不是,打向靈山之前原著中有詩:欲思寶馬三公位,又憶金鸞一品臺。

三公位,一品臺。說到底,悟空就是想要一個承諾,想要一個佛家官職,處理完這件事後,如來給出了這樣的承諾: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臺。我答應你成佛,你現在能回去了嗎?臨了,如來還有一句交代。

如來:“這一番劫難,都因為你師徒二人不合,或有疑猜而起,人不可有二心,否則必將招災引禍,你要謹記,今後要一心輔佐你師父才是。”

人不可有二心,有了二心便有了真假,有了真假,我還得貢獻一個佛位調和,觀音尊者,你親自送悟空過去好好敲打一下唐僧,別再惹事,我這裡的佛位不多了。

諸君!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