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雞國者,翻版大唐也。
這一難,說到底就是佛家和道家的地盤之爭,觀音親自出馬,順利拿下大唐,有了觀音的成功案例,如來開始大範圍推廣操作,再派文殊菩薩前往烏雞國,準備進一步擴充套件佛家的地盤。
奈何文殊菩薩,到底沒能學會觀音菩薩的成功關鍵,非但沒帶禮物,反倒想要索賄,再加上烏雞國王一直敬佛,反倒換來5年大旱,哪裡還肯歸順佛家,要什麼羅漢金身?
國王生氣了,後果很嚴重,下旨將文殊菩薩泡在浴水河三天三夜,如來一瞧,你這是不知好歹,不給面子,不吃敬酒,隨即暗示文殊照規矩辦事。
於是文殊派出坐騎青毛獅子,但卻變成道士模樣,按照1:365的比例,讓烏雞國王切實領教了一把什麼叫我佛慈悲。
無極國為何大旱五年?玉帝說還信不信佛了?無極國王為何要被道士推下井?如來說還信不通道了?
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三人不抱樹,兩人不看井,切記切記呀!只是這一切和唐僧負責的取經專案有什麼關係?來吧,各位廳長,處長,科長們開始上課。
先來一幕人間真實清醒清醒!唐僧師徒行至烏雞國,來到寶靈寺,抬頭看見“敕建”二字,便知寺院乃是皇家編制,八戒最是積極,不是工作態度的問題,而是皇家寺院的而是皇家寺院的饅頭真的很香。
八戒歡快的說道:“師父,叫我去借宿吧?”
唐僧趕緊攔住了他:“八戒,你的嘴臉醜陋,言語魯莽,不要得罪了本寺僧人,還是為師前去借宿吧。”
唐僧:我的容貌俊俏,能說會道,更關鍵的是,我本就是皇家寺院出身,懂得這裡面的道道,但凡有了編制,和尚就不再是和尚,那都是鍍金的佛爺,脾氣大、架子大,還是讓為師給你們上一堂現實教育課?
結果呢?打臉了唄?
看到寶林寺住持,唐僧施了一禮:“院主,弟子有禮了。”
主持:“你這和尚哪裡來的呀?”
注意!院主先是認真打量了一下唐僧的衣著,普通的僧衣,那就絕非高僧,只是和尚,先敬羅衣再敬人,到哪都一樣,這是人性亙古不變,然後唐僧開始施展自己的語言藝術。
唐僧:“弟子是東土大唐架下差來,上西天拜佛求經去的,今到寶方,求借一宿。”
皇差,而且還是大唐的皇差,取經,而且還是前往西天拜佛取經,該顯擺的顯擺完,再用上文明詞彙道明目的,累了,想住一夜,趕緊懂事,趕緊安排!皇家寺院的院主優越感早就養成,哪能慣著唐僧?
主持不耐煩的說道:“此乃皇家寺院,只接納皇親國戚,不收留遊方僧人,你還是到別處去吧。”
唐僧心想,我剛吹完牛,哪能就這麼回去。
唐僧:“院主,如今天色已晚,還望院主行個方便。”
主持越發不耐煩了:“你這和尚好不囉嗦,我說過不收留遊方僧人。”
諸君,這是皇家寺院嗎?分明就是櫃檯視窗。
原因只說一遍,再說就是囉嗦,再問就是牆上明白寫著,我管你明白不明白,我管你著急不著急,唐僧一聽就煩了,雖然我以前也這麼幹,但你不能不給同行面子呀。
唐僧開始引經據典了:“古人云,寺院道觀都是我等方上人的館驛,見山門就有三升米分,你為何不肯留我?”
按規定你應該這麼辦,照規矩,你不能嫌我煩,你信不信,我可以到西天如來那裡告你,再看院主,頭一仰,手一揮,滿臉不屑,大喊一聲“保安”
唐僧無奈,只能換來悟空叫門,簡單粗暴一折騰,院主的態度立馬就變了。
“有請唐老爺”
寺院僧眾排成兩列,在一聲聲“有請唐老爺”的聲音中,唐僧師徒四人住進寶林寺。
烏雞國王的魂魄找到了唐僧,道盡了自己的苦楚,請求唐僧搭救。
我們再看唐僧的回答。
唐僧:“我那大徒弟孫悟空,倒是慣會降妖捉怪,只是那妖怪如今當了烏雞國王,我徒弟縱有手段,也不敢輕動干戈呀。”
常言道,鬼怕惡人,囂張如悟空,原來也有害怕的時候,鬥得過漫天神佛,卻不敢對一個國王輕動干戈,你不得不承認,唐僧確實是一位老江湖,好在烏雞國王早有準備,告訴唐僧可以憑藉信物找到太子幫忙。
烏雞國王:“他若知道我的冤情,定會相助師父。”
我們在聽唐僧的回答。
唐僧:“那太子肉眼凡胎,怎能相信我的言語?”
原來唐僧不是不清楚肉眼凡胎的侷限性,原來唐僧只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有些時候、很多時候、領導不是不知道自己錯了,他只是不能承認而已。
撈出井下的國王,如何將其救活又成了擺在唐僧面前的難題,自己當然不行,還是需要悟空出手。
唐僧看向悟空:“悟空,出家人以慈悲為本,你若是能依這國王,也好叫他們夫妻團聚,父子重逢!”
唐僧此言幸虧沒讓如來聽見,否則唐僧會因為進門先邁了右腳而被開除佛籍,永不錄用。
你引射誰呢?如來說出家人以慈悲為本,然後將烏雞國王泡了三年,唐僧說出家人以慈悲為本,然後將烏雞國王救出昇天。用領導的巴掌,打了領導的臉,你還能有好日子過?
幸虧如來早有準備,青毛獅王是道士,不是和尚,唐僧救了烏雞國王,烏雞國王指定會恨透了道家,然後一頭扎進佛家的懷抱,所以說,天庭諸神到底沒能玩轉陰謀算計,懲罰只是手段,絕不是目的。
你讓烏雞國大旱5年,烏雞國會不會因為大旱就喝不到水、吃不上飯?要抓住主要矛盾,要從烏雞國王身上尋找破局的關鍵,不聽話,我直接換了,你聽話了,我再把你換回來。
唐僧要做功德,悟空縱然為難,那也得硬著頭皮上。
悟空:“師父,我到太上老君那去看看。”
一隻猴子,一隻出家的猴子,不看佛經,竟然學起了孫子兵法,到底學會了“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一無所得”的操作。
悟空攔住老君:“我師父發慈悲,叫我想辦法醫治那烏雞國王,我想別無回生之術,特來求你老倌,把你的九轉還魂丹……唉嘿嘿嘿……借1000丸搭救與他。”
聽著孫悟空獅子大張口,老君都驚呆了:“一千丸,當飯吃啊?沒有沒有。”
悟空繼續笑道:“一百丸也罷,怎麼樣?”
老君果斷拒絕:“沒有沒有,快走快走。”
悟空繼續糾纏:“十來丸也罷。”
老君像躲瘟神一樣:“一丸也沒有,快走!真的沒有,沒有,到別處借去。”
說完趕緊拉著金角就跑:“快走快走!”
悟空看老君不答應,眼珠子一轉:“如此,俺到別處去借。”
九轉還魂丹上來就是一千丸,主打一個漫天要價,但卻也允許老君就地還價,討價還價的關鍵就在於,餘地的巧妙把握,一千不行就一百,一百不行就十幾,實在不行一丸也能考慮。
如果連一丸都沒有,那麼對不起,我就只能採取心理攻勢,我要讓你感覺到我的“惦記”,比偷還要恐怖的“惦記”。
然後老君真就害怕了,回想大聖曾經的表現,怎麼也不相信他會就此罷休,趕緊改變了態度。
看著轉身欲走的悟空,趕緊叫住他:“猴頭回來,你這猴頭手腳不穩,我怕你又溜回來偷我的仙丹,我送你一粒吧。”
如果真到了一無所得的無奈時刻,那就不破不立,那就製造恐懼,反正已然如此,還能再失去什麼?
救活國王,真假對峙。
青毛獅子知道自己的戲法即將結束,趕緊現出原形,按照常規套路,先是打鬥一番,然後又自己追加了戲碼,變成唐僧的模樣,又給悟空出了一道難題。
悟空看著眼前一模一樣的兩個唐僧,焦急的對兩位師弟說道:“師弟們,這如何是好?”
豬八戒靈機一動:“師兄,我倒有個主意,只要你能忍住頭疼。”
悟空焦急的催促道:“快講快講”
八戒嘿嘿笑道:“你讓師傅念緊箍咒,不會念的就是假的。”
悟空做出一副赴死的表情:“好師父,你就唸吧!”
那麼問題來了,火眼金睛的悟空真就看不出來誰真誰假?剛緩和了關係,剛爭取了信任,哪能沒點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對領導的忠誠?
為了證明真假,我情願忍受緊箍咒的痛苦,妖怪可以不除,國王可以不救,但如果有人冒充我的師父,對不起,我不答應,哪怕頭痛欲裂,我也要誓死捍衛師父的唯一存在。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悟空,不一樣的大師兄,只是悟空似乎從青毛獅子的身上學到了什麼,似乎已經想好了該如何處理自己和師傅很可能還會有的矛盾。
眼看悟空動了真格,非要打死青毛獅子給唐僧出氣,文殊菩薩及時出現,而且還給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文殊:“我是來助你除妖的!”
悟空:“多謝多謝!菩薩今後可要管嚴點。”
按照現實世界的規矩,悟空甚至連最後一句話都不該有,領導哪能有錯?那都是為了考驗你,領導走了就走了,別再抱怨,更不能較真,你要努力成佛,才能改變整個西天。
所以諸君還是要學習,還是要努力,就算不服也要有能力改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