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結束後,嬴政命令跟隨的宦人接過扶蘇呈上的食盒,隨後步出大殿。
文武百官紛紛低頭,恭敬地目送皇帝離去。
“扶蘇,稍後隨朕前往章臺宮。”嬴政對扶蘇簡短地吩咐後,便走出了大殿。
隨著嬴政的離開,朝臣們也開始陸續散去。他們在離開前,都對扶蘇表示了恭敬的敬意。
扶蘇也一一對他們回禮,他的舉止仍舊溫文爾雅,如同往常那個深受人們愛戴的公子。
他獨自站在空曠的大殿中央,目送著朝臣們一個個離開。
他的眼神深邃,彷彿在思考著某個重大的問題。
就在這時,淳于越走了過來。他的臉色顯得有些陰沉,顯然,他對於剛剛在朝堂上的爭論仍然無法釋懷。
“公子,你為何在朝堂上不贊同我的分封制提議?”淳于越開門見山地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絲不解和不滿。
這時,李斯、蒙恬、王綰以及叔孫通等人尚未離開。
他們看到扶蘇與淳于越正在交談,便走了過來,向扶蘇行禮。
扶蘇也逐一回禮。
儘管李斯與淳于越是好友,但在政治上,他們卻持有不同的觀點。
當李斯向淳于越行禮時,淳于越卻視而不見,這讓李斯感到有些尷尬,只能無奈地摸了摸鼻子。
當李斯等人正準備離開時,他們聽到了淳于越的問題,都不約而同地停下了腳步,好奇地湊了過來。
扶蘇轉過身,看著這位大秦的博士,微微一笑:“淳于博士,你我都清楚,分封制雖然有其歷史淵源,但在當前的大秦帝國,它並不適合。”
淳于越眉頭一皺,反駁道:“公子此言差矣。分封制乃是周朝傳承八百年的基石,其穩定性和優越性不言而喻。公子為何如此輕易地就否定了它?”
扶蘇搖了搖頭,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博士,你我都清楚,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六國,建立千秋偉業,靠的是什麼?是法家的嚴刑峻法,是中央集權的制度。分封制雖然有其優點,但在當前的大一統格局下,它只會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力,導致地方割據,最終使國家陷入分裂和混亂。”
淳于越不服氣道:“公子所言雖有道理,但分封制亦有其獨特之處。它能激發地方諸侯的積極性和歸屬感,使國家更為穩固。”
扶蘇微微一笑,繼續道:“博士,你所說的確實有道理。但在我看來,激發地方諸侯的積極性和歸屬感,並非只有分封制一種方式。我們可以透過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威,推行更加公正合理的稅收和法律制度,來激發地方諸侯和百姓的愛國熱情。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鑑儒家文化的精華,用以教化百姓,提高他們的素養。這樣,既能維護中央集權,又能使百姓安居樂業。”
淳于越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扶蘇的話。
他不得不承認,扶蘇的觀點不僅新穎,更有著很強的說服力。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堅持的分封制,或許真的並不適合當前的秦朝。
他深吸一口氣,沉聲道:“公子所言有理,我淳于越今日才算真正開了眼界。但不知公子有何高見,能替代分封制,既維護中央集權,又能使百姓安居樂業?”
扶蘇眼中閃過一絲光芒,緩緩道:“博士,我剛才朝會說了,我認為我們可以借鑑儒家文化的精華,用以教化百姓,提高他們的素養。同時,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國家更為富強。”
淳于越眼中閃過一絲驚異,他思索了片刻,緩緩道:“公子之言,讓我茅塞頓開。我願意放棄分封制的堅持,全力支援你的變革理念。”
扶蘇微微一笑,伸出手拍了拍淳于越的肩膀:“博士,你的支援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大秦的未來一定會更加光明。”
淳于越點了點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深知自己的影響力,決定全力支援扶蘇的變革計劃。
“公子,我淳于越願為秦國百姓的福祉盡一份綿薄之力。不知公子有何具體計劃?”淳于越問道。
扶蘇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睿智:“博士,我計劃讓儒家學者在各地設立學堂,教導百姓識字明理。透過教育,提高百姓的素養和文化水平,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國家的政策和法律。同時,我們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國家的關懷和溫暖。”
淳于越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敬佩:“公子高瞻遠矚,我淳于越願為公子效犬馬之勞。”
扶蘇搖了搖頭,笑道:“博士言重了。我們都是為了大秦的未來而努力。我希望你能在推行教育改革的同時,也能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秦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淳于越點頭稱是,心中對扶蘇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深知自己的影響力,決定全力支援扶蘇的變革計劃。
兩人相視而笑,彷彿看到了秦朝未來的希望。
“父皇剛召我去章臺宮,我就不陪各位多聊了,先行一步。”扶蘇笑著對眾人說,然後轉身朝章臺宮的方向走去。
“公子請。”眾人見狀,紛紛點頭致意,目送扶蘇離去。
扶蘇點頭示意,步履堅定地走向章臺宮。
“真是沒想到,短短几日不見,大公子竟有如此大的變化!”蒙恬感嘆道。
“公子的遠見,確實非我等所能及。”王綰也贊同地點點頭。
“有公子在,大秦的未來必定繁榮昌盛。”李斯捋著鬍鬚,目光深遠地說,同時看向還在沉思的淳于越。
此時的淳于越眉頭緊鎖,時而舒展,顯然仍在思考朝堂上的事情。
“淳于博士,若真如公子所言,大秦百姓皆能讀書識字,不知我等是否有幸能親眼見證那一日。”叔孫通走到淳于越身邊,輕聲說道。
朝會時扶蘇的提議,讓他心生嚮往,甚至讓他覺得這才是自己一直追求的理想。
“其他事情暫且不提,只要公子一聲令下,我儒家必將竭盡全力。”淳于越說罷,轉身走出了大殿。
叔孫通了解淳于越的性格,知道他說到做到。
同時,他也對扶蘇心生敬意,竟然能夠說服這位固執的儒家學者。
隨後,大殿內的眾人也陸續離去,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